9月27日—28日,第四届中国·德州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颁奖仪式暨京德科技人才合作交流大会举行。本次活动吸引300余名海内外人才参赛参会,从一场赛事的精准对接,到一个产业的链式壮大,从人才政策的持续升级,到服务保障的暖心护航,德州正以诚意与行动,书写着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
会上,第五届中国·德州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启动。本次大赛落地项目代表、德州(北京)协同创新中心进行了现场展示,与会嘉宾作了主旨演讲。市政府与北京大学创新创业学院、省科创集团三方签署“高校成果转化与人才实践培养合作”协议,“中关村e谷(德州)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揭牌成立。5个北京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5个大赛落地项目现场签约。与会领导为大赛获奖选手、重点人才项目颁奖。
据悉,经过分赛、决赛等程序,通过项目路演、专家评审、现场对接、综合论证等方式,遴选出51个优质获奖项目,其中创业项目35个、创新项目16个。
中国·德州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早已不是简单的竞技平台,更是德州“以才兴产”的长远布局。自2021年10月启动举办首届大赛以来,目前已成功举办4届,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德州等地举办25场国内分赛和德国、新加坡、澳大利亚3场海外分赛,目前4届大赛已落地项目142个;借助落地项目引进培养各类人才452人,实现了“引进一个项目、带来一批人才、壮大一个产业”的链式效应。
9月26日,在位于平原县的山东福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内,国内领先的海藻糖绿色制造生产线正满负荷运转。该产品源于江南大学刘龙教授团队研发的“海藻糖绿色高效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项目”,正是第三届中国·德州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的落地成果之一。该团队依托生物信息学技术,构建高效酶催化细胞工厂,攻克发酵菌种、转化体系等难题,实现海藻糖高效绿色制备。2024年1月,该项目落地平原县,总投资2亿元。目前生产线年产值达2.79亿元,纳税超千万元,带动400余人就业。据悉,目前企业正扩产10万吨生产线,全部投产后年产值将达5亿元。从大赛获奖项目到创新成果产业化,正是德州以赛聚才、以才兴产的生动缩影。
面对产业基础薄弱、科教资源不足等瓶颈,德州没有“等靠要”,而是通过顶层设计与制度创新,为人才打造干事创业的沃土。近年来,德州全面推进党管人才提标、人才集聚提速、制度改革提效、四链融合提质、人才生态提优“五大行动”。在引才用才机制上,德州敢于“授权松绑”:赋予企业引才自主权、用才主导权,打破单位性质、社保缴纳地限制,让“人事关系在外地、实际工作在德州”的人才同等享受政策红利;设立“双创编制周转池”,用好编制引才“杠杆”,支持企业自主引进急需紧缺科研人才。
“选择一座城市,不仅看发展机遇,更看生活温度。”这是许多人才落户德州的共同感受。为让人才在德州“低成本创业,高品质生活”,德州把服务保障做到人才心坎上: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精准对接人才需求;推进人才安居工程,为人才解决“住有所居”的后顾之忧;在全省率先开通“12345人才服务专线”,上线“德才码”数字平台,颁发“德州惠才卡”581张,让人才办事“一码通行”“一站办结”;17家银行开展“人才贷”业务,累计发放194笔、7.46亿元,为人才创业提供资金。
“研发在北京、转化在德州的路走通了!”德州橙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子范的感慨道。如今的橙竹新材料,智能车间里碳纤维预浸带日产量达4吨,较3年前在北京实验室时的“几小卷”实现质的飞跃。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机遇,德州启动人才工作“北接南融”专项行动,打造德州(北京)协同创新中心,吸引清华大学“超快光谱实验室”等72个项目入驻孵化,360余名高层次人才在此创新创业,28个项目成功落地德州。
今年9月,德州还出台《京德科技人才合作促进行动工作方案》,推动全市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单位与北京开展多领域、深层次科技人才合作。
德州用实践证明:城市因人才而兴,人才因城市而强。一系列改革举措,让德州从“人才洼地”逐步变为“人才高地”,截至2024年底,全市共有5699人次入选市级以上人才工程;建成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人才平台载体4138家。2022年以来,全市申报入选国家重点人才工程45人,是自工程实施14年来入选人数总和的4倍;入选省泰山人才工程73人,超过前18年存量,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
(记者/贺莹莹 来源:大众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