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市降雨频繁,持续阴雨天气导致农田土壤水分饱和、农机下地作业困难,给秋粮适时收获与晾晒带来挑战。
面对“三秋”雨考,我市精准施策、多点发力,聚焦农机装备保障与应急作业队伍建设两大关键环节,强部门协同与市县联动,扎实做好玉米抢收及湿粮烘干晾晒应急准备。落实田块到位、机具到位、队伍到位要求,确保农田不遗漏、农户全覆盖,全力保粮安护丰收。
25万台(套)农机具严阵以待
精准调度农机是抢收关键。我市印发《关于切实抓好“三秋”生产工作的通知》《“三秋”生产服务指南》《2025年全市“三秋”生产应急预案》,系统部署农机调度与应急作业。
雨后农田泥泞湿滑,常规农机难以下地。我市紧盯“机收减损”核心环节,全力打通农机下地堵点。
根据相关要求,市县两级按作物与作业环节精准评估机具缺口,建立需求清单,多渠道保障履带式收获机、农用水泵、大马力拖拉机等应急装备供给,并组织产销企业与维修网点重点保障专用装置与配件供应。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检修农机具25万台(套),储备1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1.4万余台,储备履带式收获机械237台,农用水泵7万余台,并对接其他省市引进履带式收获机械备用,形成“本地储备+跨区调配”的双保险。
同时,13部机收服务热线24小时畅通,414份跨区作业证发放到位。市县两级农机调度平台高效运转,确保“有机可用、有路可走、有油可加”。
218个烘干点全面启动
连日来,在平原县鲁望现代农业农事综合服务中心,机器轰鸣,脱粒、输送、烘干流水作业,设备24小时满负荷运转。“我们现在昼夜不停烘干玉米,潮粮从约35个水分降至14个安全水分,确保尽快达标入仓。”负责人娄兰冬介绍。
夏津县推出“粮食银行”玉米收储专属服务,实现从田间收割到仓储销售的全流程“托管”。东李官屯镇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社理事长陶九义表示:“今年新上的烘干设备日处理能力达200多吨,农户可随时前来售粮、烘粮。”目前,该县27处烘干点已准备就绪,覆盖主要产粮区,实现收割、运输、烘干一体化衔接。
粮食收得上,更要烘得干、存得下。我市及时向社会公布218个烘干中心(点)信息,441台烘干机全面启动,日烘干能力达6.9万吨。各县市区督促现有设施“应开尽开”,全力加快烘干进度,严防霉变、发芽等产后损失。
此外,各地还协调粮食收储企业提供临时仓储,开放机关大院、文化广场、学校操场、企业厂房等各类场地14338处,方便农民就近晾晒。
255支服务队下沉一线
“三秋”生产中,服务始终在线。农业农村部门印发《应对“三秋”连续降雨天气技术指导意见》,从加快玉米收获进度、抓好玉米晾晒管理、加快排水散墒、晚播小麦采取“四补”技术等方面,逐一明确要求。农技人员下沉一线帮包指导,加强培训服务,确保技术入户。
各县市区及乡镇、村级组织同步发力,整合力量组建各类专业队与抢险队,将帮扶重点聚焦于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精准解决他们的收种难题。
庆云县尚堂镇成立8支“三秋”服务队,深入农田,为留守老人和困难家庭提供助收服务。宁津县津城街道组织青年干部、党员等,构建“1+64+N”志愿服务体系,深入田间开展助农抢收,确保秋粮颗粒归仓。
目前,市级组织成立应急作业服务队123支、成员1210人,镇街干部、民兵和志愿者组成“三秋”应急服务队132支、成员2400余人,11个市级指导组下沉一线,全面筑牢“三秋”生产保障网。
(记者/邓静,来源:德州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