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人防’‘技防’‘物防’更像是见病治病,而‘心防’好比‘上医治未病’。”日前,一场以《积极探索与实践“心防”在社区警务工作中的新路子》为主题的心理服务志愿宣讲活动在青岛市城阳区惜福镇街道开讲,引导基层干部、社区网格员及广大居民重视心理健康,学会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技巧,预防和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实现“事心双解”。
活动开展的背后,是城阳区持续深化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有力探索。近年来,城阳区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作为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心治理”柔性优势,通过不断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逐渐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良性互动局面,有力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
前端发力,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
为进一步凝聚社会心理服务资源,深入推进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和社会治安风险防控工作,城阳区委政法委自今年8月份以来,整合司法、教育、行政、卫生健康等多部门志愿力量,将社会心理服务与文化“两创”、普法宣传有机结合,先后组织开展近20场社会心理志愿宣讲进社区活动,为预防和化解基层矛盾风险,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心理服务新格局拓展了“心”路径。
类似的心理服务主题活动,城阳区每年都会举办数百场,除了面向广大居民,服务还同时覆盖到各类重点、特殊人群,旨在提升全人群心理健康水平,引导全社会正视心理健康问题。
活动的成功举办,得益于城阳区、街道、社区三级社会心理服务中心的全覆盖和规范化运行,以及城阳区社会心理志愿服务队伍的全面组建。“目前我们区、街道、社区三级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已实现全覆盖,并按照我区主导制定的山东省地方标准、青岛市地方标准,规范有序运转,提供普惠服务,全方位构建起15分钟便民‘服务圈’。”城阳区委政法委副书记徐小飞说。
城阳区在全面推进阵地建设的同时,还建立起一支由心理专家、心理咨询师、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等组成的社会心理志愿服务队伍,通过打造协同高效的志愿服务矩阵,为辖区居民提供心理科普、心理疏导、危机干预等服务,不断提升心理服务工作质效。
中端防控,织密风险预警“防护网”
如何排查、评估和预警各类心理问题事件和矛盾隐患,并将其疏导在早、化解在小,成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必修课之一。
“目前很多矛盾问题包括个案的发生都是有苗头的,如果能及时掐住苗头,就能免去很多后顾之忧。”城阳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负责人朱政表示,为了让心理服务成为群众家门口的精神“加油站”,城阳区发动网格员队伍,日常化开展居民心理诉求摸排、心理测评等工作,对经排查、测评发现的心理问题较为明显的人员,及时将其情况报告至社区或街道级社会心理服务中心,由中心安排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服务志愿者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干预,帮助解开心结、化解矛盾问题。
此外,城阳区高度关注各类重点人群的心理健康,将重点人群日常服务管理和社会心理服务相结合,街道、社区定期针对老年人、孕产妇、残疾人等开展各种心理关爱援助活动,针对个体不同情况,精准实施一对一心理帮扶,有效预防了部分因心理问题引发的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