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总觉得企业数字化转型是‘雾里看花’,现在导师带着我们拆解智慧零售体系的成功案例,从供应链管理到用户画像分析,每一步都给了具体路径,公司的线上线下融合方案终于有了清晰框架。”日前,在淄博市新生代企业家辅导交流座谈会(淄川区站)上,山东盛宝路纺织服装有限公司周诗丰的发言,引发了在场师生的共鸣。这场围绕“企业传承与创新”的座谈,既是淄博市新生代企业家导师辅导工作的缩影,更是淄博市以制度创新为民营经济注入青春动能的生动实践。
民营经济是淄博经济的“压舱石”。近年来,随着产业迭代加速与企业代际交替,如何让新生代企业家接稳“接力棒”、跑出“加速度”,成为推动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的关键命题。
今年7月,淄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企业联合会联合启动新生代企业家传承培育工程,以“青蓝接力、基业长青”为主题,遴选20位深耕高端化工、智能制造、新医药等领域的本土企业家担任传业导师,与86名企业二代接班人、青年创业者结成帮扶对子,通过“一对一传经、面对面解惑、手把手带教”,构建起覆盖能力提升、资源对接、实践锻炼的全链条培育体系。
“选导师就是选‘领路人’,必须是有情怀、有实绩、有担当的行业标杆。”淄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入选的导师团队堪称淄博企业界的“梦之队”:既有金晶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刚这样坚守实体30余年,带领企业在光伏玻璃领域打破国外垄断的“实业老兵”;也有新华医疗器械党委书记、董事长王玉全这样深耕医疗装备赛道,推动企业跻身全球行业前列的“创新先锋”;还有鲁泰纺织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子斌这样以匠心守护传统产业,打造世界级纺织品牌的“传承典范”等等。
在淄博,“双向成长”故事每天都在发生。导师们不仅是“经验传授者”,更是“资源链接者”。东岳氟硅科技集团党委副书记、副总裁、导师团团长李玉文表示,“我们不是简单的‘输血’,而是要帮年轻人建立‘造血’能力。”
对于新生代企业家而言,导师的“把脉问诊”往往能点醒“梦中人”。“我们这代企业家的经验,是在市场风浪里闯出来的,能帮年轻人少走弯路,就是对淄博工业产业传承最大的贡献。”王刚在座谈中坦言,接到导师聘书时,他第一时间梳理了企业从传统玻璃制造向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节点,“这些‘踩过的坑’‘闯过的关’,比任何理论都管用。”
为确保辅导工作落地见效,淄博市建立“市级统筹、区县联动、小组自治”的三级保障机制。市级层面根据产业特点与学员需求精准分组,每季度组织专题讲坛、外出考察等活动;各区、县工业和信息化部门负责对接服务,每半年跟踪报送学习成效;各学习小组推选组长统筹协调,通过微信群开展日常交流,形成“全年不断线、服务不打折”的培育格局。
“我们不仅要让导师愿意教,更要让学员学得会、用得上。”淄博市企业家协会、企业联合会常务副秘书长曹同伦表示,导师一对一辅导“精准滴灌”与本土产业传承相结合,通过“老带新”的传统智慧,让实业精神在代际传递中生生不息。
如今,在淄博这片产业沃土上,越来越多的新生代企业家正在导师的指引下快速成长:他们有的带领传统企业转型升级,有的在新兴领域开辟新赛道,有的将数字化、绿色化理念融入企业经营。
“未来,我们计划将导师辅导制度常态化、长效化,进一步扩大导师与学员规模,覆盖更多中小微企业,培养一支有理想、敢担当、善创新的新生代企业家队伍。”淄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青蓝相继,方能基业长青;薪火相传,才能行稳致远。在淄博,一场关于实业传承与创新的“接力赛”正在精彩上演,而这,正是这座老工业城市焕发新活力的密码所在。
(记者/李群 来源:淄博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