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资讯 > 地市要闻 >

破题“最后一公里”!淄博以“创新大脑+技能双手”激活制造新动能

破题“最后一公里”!淄博以“创新大脑+技能双手”激活制造新动能
2025-10-19 13:44:17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以大染坊集团为例,企业通过深挖文化内涵与攻克关键技术,将产品从“实用品”升华为“艺术品”乃至“文化藏品”,从而实现价值的倍增。

大染坊集团坐落于“丝绸之乡”周村,历经百年丝绸生产历史,蓄积深厚文化底蕴。公司是全国丝绸行业的领军企业,丝绸织造总量保持全国领先水平,是制造业单项冠军(丝绸面料细分市场)示范企业。

大染坊集团拥有一个国家工业设计中心,其设计创新的路径极具特色。企业立足于江北最大丝绸印染企业的完整产业链,一手紧握“文化”,一手紧握“技术”。

在文化层面,大染坊集团深挖齐鲁文化精髓,将齐文化、聊斋文化、陶琉文化等元素与中国传统的凤鸟纹、忍冬纹等相结合,开发出极具“齐鲁韵味”的国风床品、丝巾等产品。“创新必须建立在有效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我们要让设计的每件产品都承载着文化的温度。”大染坊集团设计中心副主任侯发岚说。

在技术层面,大染坊集团与浙江理工大学等高校合作,攻克了丝绸丝胶脱胶提取等行业难题,研发出的“可机洗”面料可经受20次以上机洗,解决了丝绸产品易褶皱、难打理的传统痛点。

“原来丝绸做家纺、服装,现在则扩大到工业化,能应用于装饰布、汽车内饰等领域。同时,我们还将莫代尔、菌草纤维等新型材料与真丝面料交织,开发出功能性与个性化更强的复合面料,迎合更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大染坊集团副总经理崔新昌表示。

工业设计不仅是外观的美化,更是文化价值与前沿技术的深度融合,是推动传统产业品牌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的核心引擎。

打通工业智能“最后一公里”

在向服务型制造跃升的过程中,莱茵科斯特致力于在制造业土壤中,搭建一个连接技术与产业的关键支点。它要解决的,是先进技术从理论走向车间、从图纸变为产品所面临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走进莱茵科斯特实训基地,这样一番景象呈现眼前:培训师正手把手地教授学员如何操作铣床,明确加工尺寸与公差要求。这里没有纸上谈兵,只有基于真实工业场景的指导式教学。

莱茵科斯特培训师学院电气培训师韩羊羊对此深有体会:“我们更注重项目式教学,从基础模块学习、电气装配到PLC自动化编程、智能生产线联调,整个培训过程都围绕真实的工业项目展开,旨在培养学员的综合职业能力。”

“我们主要跟高校合作,开展技术技能人才联合培养,同时服务于高质量就业人才培养,助力应往届毕业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莱茵科斯特培训师学院院长胡鹏昌介绍。

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莱茵科斯特的业务聚焦于三大服务方向:为制造企业提供智能制造产线升级改造等服务;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技术实施、技术应用以及工业场景应用解决方案;开展至关重要的人才联合培养。

与德国顶尖企业及科研院所携手,共探工业互联网关键技术;和国内上下游企业、高校深度融合,搭建起国际与国内产学研合作的桥梁。通过整合国内外资源,莱茵科斯特可以为客户提供一站式、便捷高效的智能制造服务,实现自身运营成本降低与服务品质提升的双赢。

数字见证实力:山东莱茵科斯特省级服务型制造平台已为193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为121家企业完成智能化改造,为352家企业提供在职技术人员培训,2024年,共计服务客户181家,持续提升着服务型制造的先进产能比重。

围绕企业发挥信息技术优势,赋能制造业企业发展,淄博工业互联网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齐鲁云商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都在这条转型之路上有了成功尝试。

从朗云工业的“云上设计院”,到大染坊集团的“文化织造坊”,再到莱茵科斯特的“技能实训场”,它们的共同探索,揭示出一条工业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清晰路径:工业服务的现代化转型,不再是企业的单点突破,而是一个需要创意设计、技术人才、文化赋能等多要素协同发力的系统工程。

当“创新大脑”“技能双手”与“文化灵魂”在区域内实现同频共振,一个充满韧性与活力的城市制造业新生态正在加速形成。

记者/徐晓阳,来源:淄博日报、博览新闻)

(责任编辑:王浩然)
关键词:淄博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