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深入推动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8年)》,明确提出到2028年完成20项标准制定、打造50个领军品牌、建设100个创新发展高地的核心目标,服务型制造已成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在政策的有力推动下,淄博一家家服务型制造标杆企业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山东朗云工业设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朗云工业)搭建“云上设计院”推动创意落地,山东莱茵科斯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莱茵科斯特)以实训基地打通技术应用“最后一公里”,淄博大染坊丝绸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染坊集团)则通过融合文化与科技实现产品价值倍增……这些企业以各自的方式,诠释着“制造+服务”的无限可能,也为产业升级提供了前沿样本。
朗云工业的设计师正在设计工业产品
“云上设计院”的工业服务路径
位于淄博高新区的朗云工业办公区内,一群年轻设计师正全神贯注地调整着屏幕上的三维模型参数。他们手中设计的,可能是下一代智能厨电,也可能是即将颠覆传统印象的工程机械。
作为山东省首家“互联网+设计+制造”专业服务平台,朗云工业设计平台用数字技术让工业设计变得更简单、更高效。这个“云上设计院”串联起从创意、设计到制造的完整链条,将一个个好点子,汇聚成能够快速落地的创新成果。
“工业设计的本质,是通过创新设计让生产更合理、更节约,同时让终端用户感觉更美观、更实用。”朗云工业办公室主任刘新宇这样阐述平台建立的初心。
在这里,设计不再是孤立的图纸创作,而是通过互联网把设计师、工程师和制造企业连在一起,让创意能够快速变成产品。朗云工业集聚了50人核心研发团队、8个专业实验室、50家核心合作方,链接全国200余家制造企业,形成了“设计人才+技术设备+产业链资源”的全要素服务生态。
“我们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合作开发的番茄采摘机、黄瓜分拣机,有效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的劳动力短缺与效率提升问题,实现了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快速转化。”刘新宇说,平台就像一个高效的“创新加速器”,让原本复杂的设计制造过程变得顺畅高效,真正实现了“让创意不难,让制造更易”。
面对中小企业“缺人才、缺技术、缺资金”的困境,朗云工业推出了独具特色的“轻量化服务包”,通过模块化设计方案、共享样机制作设备、引入第三方支付托管等措施,降低了企业的创新门槛。截至目前,公司已累计服务企业2500余家,推动3000余件产品落地,带动区域制造业附加值增收超20亿元。
“今年力争服务企业超3000家,打造国家级工业设计创新高地,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设制造强国提供更有力支撑。”刘新宇说。
莱茵科斯特培训师正在培训学员
在“文化经纬”中注入“科技基因”
在淄博,像朗云工业这样围绕企业需求开展工业设计创新服务的企业还有不少。其中,鲁泰纺织服饰创意设计平台、淄博大染坊丝绸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也是标杆。
以大染坊集团为例,企业通过深挖文化内涵与攻克关键技术,将产品从“实用品”升华为“艺术品”乃至“文化藏品”,从而实现价值的倍增。
大染坊集团坐落于“丝绸之乡”周村,历经百年丝绸生产历史,蓄积深厚文化底蕴。公司是全国丝绸行业的领军企业,丝绸织造总量保持全国领先水平,是制造业单项冠军(丝绸面料细分市场)示范企业。
大染坊集团拥有一个国家工业设计中心,其设计创新的路径极具特色。企业立足于江北最大丝绸印染企业的完整产业链,一手紧握“文化”,一手紧握“技术”。
在文化层面,大染坊集团深挖齐鲁文化精髓,将齐文化、聊斋文化、陶琉文化等元素与中国传统的凤鸟纹、忍冬纹等相结合,开发出极具“齐鲁韵味”的国风床品、丝巾等产品。“创新必须建立在有效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我们要让设计的每件产品都承载着文化的温度。”大染坊集团设计中心副主任侯发岚说。
在技术层面,大染坊集团与浙江理工大学等高校合作,攻克了丝绸丝胶脱胶提取等行业难题,研发出的“可机洗”面料可经受20次以上机洗,解决了丝绸产品易褶皱、难打理的传统痛点。
“原来丝绸做家纺、服装,现在则扩大到工业化,能应用于装饰布、汽车内饰等领域。同时,我们还将莫代尔、菌草纤维等新型材料与真丝面料交织,开发出功能性与个性化更强的复合面料,迎合更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大染坊集团副总经理崔新昌表示。
工业设计不仅是外观的美化,更是文化价值与前沿技术的深度融合,是推动传统产业品牌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的核心引擎。
打通工业智能“最后一公里”
在向服务型制造跃升的过程中,莱茵科斯特致力于在制造业土壤中,搭建一个连接技术与产业的关键支点。它要解决的,是先进技术从理论走向车间、从图纸变为产品所面临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走进莱茵科斯特实训基地,这样一番景象呈现眼前:培训师正手把手地教授学员如何操作铣床,明确加工尺寸与公差要求。这里没有纸上谈兵,只有基于真实工业场景的指导式教学。
莱茵科斯特培训师学院电气培训师韩羊羊对此深有体会:“我们更注重项目式教学,从基础模块学习、电气装配到PLC自动化编程、智能生产线联调,整个培训过程都围绕真实的工业项目展开,旨在培养学员的综合职业能力。”
“我们主要跟高校合作,开展技术技能人才联合培养,同时服务于高质量就业人才培养,助力应往届毕业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莱茵科斯特培训师学院院长胡鹏昌介绍。
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莱茵科斯特的业务聚焦于三大服务方向:为制造企业提供智能制造产线升级改造等服务;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技术实施、技术应用以及工业场景应用解决方案;开展至关重要的人才联合培养。
与德国顶尖企业及科研院所携手,共探工业互联网关键技术;和国内上下游企业、高校深度融合,搭建起国际与国内产学研合作的桥梁。通过整合国内外资源,莱茵科斯特可以为客户提供一站式、便捷高效的智能制造服务,实现自身运营成本降低与服务品质提升的双赢。
数字见证实力:山东莱茵科斯特省级服务型制造平台已为193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为121家企业完成智能化改造,为352家企业提供在职技术人员培训,2024年,共计服务客户181家,持续提升着服务型制造的先进产能比重。
围绕企业发挥信息技术优势,赋能制造业企业发展,淄博工业互联网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齐鲁云商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都在这条转型之路上有了成功尝试。
从朗云工业的“云上设计院”,到大染坊集团的“文化织造坊”,再到莱茵科斯特的“技能实训场”,它们的共同探索,揭示出一条工业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清晰路径:工业服务的现代化转型,不再是企业的单点突破,而是一个需要创意设计、技术人才、文化赋能等多要素协同发力的系统工程。
当“创新大脑”“技能双手”与“文化灵魂”在区域内实现同频共振,一个充满韧性与活力的城市制造业新生态正在加速形成。
(记者/徐晓阳,来源:淄博日报、博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