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则让更多企业享受到了集成服务的红利。城阳区聚焦企业和群众办事的痛点和堵点,以集成改革思维提升服务效能,从优服务、智能办、创特色精准发力,对涉及多个部门、多个环节的事项进行流程再造,不再让企业围着部门转,而是让部门围绕企业需求“拧成一股绳”。
城阳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审批服务科科长臧东晓说,目前,城阳区“个体工商户转型为企业”等34个“一件事”重点事项已实现集成办理,平均减少办理时间、减材料、减跑腿、减环节达70%以上。
民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开办这类带有行业特殊性的事项,城阳也给出了定制化方案。按规定,设立民办非营利医疗机构不仅需要办理医疗机构注册,还需要办理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放射诊疗许可、医师护士注册,过去企业前前后后要跑四五次市民大厅,至少要1个月才能拿到证。如今通过探索“一件事”改革,4个事项并联办理,15个工作日内即可完成,跑腿次数减少75%。
城阳区正阳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依欣说:“我刚办理了民办非营利医疗机构的手续,手机预约,一个窗口交材料,早拿到许可证就能早营业,不仅节省了时间,还降低了成本。”
提升服务效能
城阳区通过多层次、立体化的制度创新,持续丰富服务模式,提升服务效能,全力打造高效、规范、有温度的涉企服务新生态。
在企业发展的关键节点,能否快速破解瓶颈,往往直接影响其成长节奏。城阳区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将“领导包联”从“常规举措”升级为“制度性安排”,明确每位区政府领导包联3家成长型、龙头型企业,打通为企业诉求解决的快速通道。
青岛迈金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经历,正是这一机制实效的生动注脚。迈金科技凭借跨学科智力算法创新,构建了软硬件互联骑行生态圈。但随着业务扩张,“生产空间不足”成为制约企业扩产的关键瓶颈,企业急需扩大厂房面积、增加新生产线。在包联机制下,负责包联的区领导第一时间响应诉求,牵头召开专题会议,共同协助企业调整建设规划方案,将二期办公大楼调整成生产厂房,解决了企业当前生产空间制约的关键问题。据介绍,目前,迈金科技稳步发展,预计年产值达6亿元,成为“包联机制助企成长”的典型案例。
2025年8月,城阳区又将领导包联与“挂图作战”结合,通过明确责任清单、时限节点,让企业诉求解决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攻坚”,确保项目推进、企业发展中的难题“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此外,城阳区还聘任组建营商环境观察员队伍,累计聘任营商环境专家委员会委员、媒体观察员、体验官共计274人次,在36个重点园区、企业设立营商环境观察点,累计组织观察员、观察点座谈交流等活动30余场,收集意见建议200余条。通过建立“收集—反馈—整改—回访”的闭环机制,让营商环境优化更精准,也让企业感受到“自己的声音被听见”。
良好的营商环境,既需要暖心服务,也需要刚性保障。在监督护航方面,城阳区充分发挥纪委监委护航营商环境作用,紧盯企业“急难愁盼”及营商环境领域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精准监督发力、从严执纪问责,以强有力监督护航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近年来,城阳区纪委监委通过专项督察、线索核查等方式,助力企业解决各类实际问题320个,查处损害营商环境问题线索62起。
城阳区营商环境建设中心党组副书记王玲玲说,城阳区的举措,不是简单的政策叠加,而是站在企业视角,让企业享受到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感受到被尊重、被支持。下一步,城阳区将持续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建设,让创业者和企业都能在这片土地上安心扎根、茁壮成长,以有温度的服务打造近悦远来的发展生态。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