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德州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十四五”发展成就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六场,邀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王瑜介绍“十四五”期间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成就。
记者从发布会了解到,过去五年,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以实干破难题、以担当促发展,推动各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高质量发展步伐坚实有力。具体呈现三大特征:一是民生导向更鲜明。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住有所居”向“住有优居”升级,每一项决策、每一个项目都紧扣群众“急难愁盼”,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市民。二是品质追求更聚焦。以“系统思维”推进城市更新,既抓“面子”颜值提升,更抓“里子”功能优化,统筹推进“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建设,着力打造有温度、有活力、有底蕴的宜居之城。三是创新动能更强劲。把创新作为破解难题、推动转型的关键抓手,在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智能建造等领域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多项经验做法获全国、全省推广。
过去五年,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重点围绕四大方面发力:
一、聚焦民生福祉,书写住有优居新篇章。德州始终把民生保障改善放在优先位置,用一个个民生工程,织密群众“幸福网”。住房保障扩面提质。棚改回迁安置8.8万套,25万群众“出棚进楼”。统筹建设保障性住房1.76万套,惠及10.5万户家庭。精准发放住房租赁补贴1万户,筹集人才住房4.3万套,有效缓解新市民、新青年等群体的住房难题。民生实事暖心惠民。扎实推进“微改造”工程,改造老旧小区845个、用电自管小区307个,新增电动车充电端口10万个、既有住宅加装电梯861部,从细微处守护群众“家门口的幸福”。物业管理提质增效,深化“红色物业”建设,全市建立130个党建联系点,推动物业服务深度融入基层治理体系。针对物业收费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开展集中攻坚,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
二、精雕城市品质,绘就宜居宜业新画卷。德州坚持以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持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能级。城市更新焕新见效。坚持城市更新与城市体检一体化推进,实施片区综合改造78个,投资870亿元实施中心城区城建项目526个,东风路跨岔河东大道立交桥、体育公园等一批项目建成投用,雨洪资源利用等一批项目加速推进,城市功能品质显著增强。基础设施能级提升。全市建成海绵城市238平方公里,新改建供水、燃气管网1300公里,全市供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及污水处理率均超过98%,城市承载能力和韧性持续提升。村镇建设赋能振兴。10个中心镇实施“七大工程”项目514个,7个入选省级小城镇创新提升行动试点,镇域经济活力不断增强。严把农房建设质量关,建成装配式农房300余套,改造危房3490户。加强历史文化保护,新增省级传统村落5个,120处历史建筑全部挂牌建档。
三、驱动行业转型,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德州以创新驱动建筑业、房地产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优势。建筑业质效双升。全市建筑业产值实现跨越式增长,从2020年的344.1亿元提升至2024年的460.8亿元,年均增速7%。强化企业培育扶持,指导20家企业晋升一级资质。大力推进节能降碳,全市新增绿色建筑2303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1336万平方米,获评“齐鲁建造”品牌13个、省建筑业跨越发展县区2个。房地产模式创新。先后出台系列政策措施,组织房展会、以旧换新等活动。推动住宅品质升级,出台“好房子”建设导则和指导意见,5个项目获评全国高品质住宅、11个项目入选省级高品质住宅,实现从“达标住房”向“优质住房”跨越。探索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成功获批全国现房销售试点城市。创新推出房地产全周期、全流程、全要素“三全”集成服务,典型经验全国推广。
四、坚守安全底线,筑牢平安发展根基。德州始终把安全作为“头等大事”,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守住住建领域安全防线。燃气安全严治守安。深入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更新改造燃气管道598.9公里。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加快智慧监管平台建设,全市107家城燃企业监管平台实现省市县三级互通,“人防+技防”全方位防范燃气安全事故。质量安全严监守质。深入开展房屋市政工程安全生产治本攻坚,2个行政执法案例获住建部推广,以严格监管倒逼工程质量提升。强化精品意识,获国家优质工程奖、装修工程奖各1个,“泰山杯”48个。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苏振林,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哈勇,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市住房和物业服务中心主任陈成刚分别就城市建设和品质提升、建筑业、房地产、住房保障、民生实事、村镇建设有关工作情况回答记者提问。
在推动城市建设和品质提升方面,德州坚持以机制创新引领城市建设转型,推动城市发展由增量扩张向存量提质增效转变,重点在三个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第一,创新体制机制,夯实城市更新工作基础。构建高位推动城市更新协调机制,形成“市级统筹、部门联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民生为本、共建共享”的工作格局。出台以《德州市推动城市更新行动实施办法》为核心的“1+N+X”政策体系,重点围绕中心城区9大片区系统推进老旧住区提升、老旧街区改造、完整社区建设等6大更新目标和7大更新行动,为城市更新提供了制度保障。第二,聚焦中心城区,推动功能与品质同步提升。着力畅通城市“脉络”,实施了三八西路下穿京沪铁路工程,打通多年交通瓶颈。东风路跨岔河东大道立交桥实现快速化通行。累计改造30余条“断头路”,提升22条市政道路,城市“内循环”更加顺畅。体育公园以“体育+公园”模式成为市民健身休闲新热点。新建、改建中小学20余所,新增学位9000余个,东部医疗中心等项目有力提升了区域医疗水平。通过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施初期雨水治理与雨洪资源利用项目,实现排涝整治与资源利用协同增效。长河公园扩建至1800余亩,建成148处“口袋公园”和200余处小微空间,实现“推窗见绿、出门入园”,城市绿色空间持续拓展。第三,深化城市体检,精准施策推动可持续发展。把城市视为有机生命体,自2022年起持续开展城市体检评估,围绕住房、小区(社区)、街区和城区4个维度,坚持问题与目标导向,精准查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和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短板。根据体检结果,明确了“短期消隐患、中期更新老化设施、长期完善功能”的实施路径,针对性推进生态修复、路网加密、文化挖掘与微更新等项目,系统治理城市问题,并将体检成果转化为年度建设计划,切实保障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
在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方面,一是全市建筑业规模持续增加。始终坚持做强产业、做大规模,2024年,德州市建筑业完成总产值460.8亿元,是2020年的1.3倍;在外省完成的建筑业产值80.7亿元,是2020年的2.1倍;营业收入462.7亿元,是2020年的1.3倍;签订合同额925.5亿元,是2020年的1.4倍。每年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年均保持在5.1%,建筑业总产值平均增速保持在7%,缴纳税收占全市比重年均保持在9.6%,吸纳就业近20万人。齐河县获评2021年度山东省建筑业跨越发展县,天衢新区获批2024年度山东省建筑业跨越发展区。二是全市建筑企业转型升级不断加速。始终坚持服务企业,服务发展,全市施工总承包一级企业33家,是2021年的2.5倍。成功入选“齐鲁建造”企业品牌13个,7家企业获批全省第一批建筑业全链条龙头骨干企业。山东高速德建集团获评2024年度山东省建筑业综合实力领先企业、连续6年入选全省建筑业综合实力30强企、连续八年入围全球最大250家国际承包商榜单,德州市建筑业企业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贯彻落实绿色建筑工作要求,“十四五”期间全市新增绿色建筑、节能建筑面积5303万平方米,占新建民用建筑面积比例达到100%,节能设计标准执行率保持100%。德州商务中心等7个项目获批山东省二星级绿色建筑标识项目。德州市作为全省四个省级智能建造试点城市之一,持续加大智能建造技术应用推广力度,联兴绿厦建筑科技有限公司的集约式预制构件生产线、海天机电有限公司钢构件生产线入选住建部《智能建造典型案例清单》,山东沪江智能装配有限公司入选全国智能制造工厂示范基地,禹城、平原获批省级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7个企业获批省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3个企业获批山东省新型建筑工业化产业基地。三是全市建设工程质量显著提升。始终以建设精品工程为目标,将质量和安全放在首位。“十四五”以来,全市累计创建国家优质工程奖1个,中国装饰工程奖1个,泰山杯48个,省级优质工程奖75个,省级安全文明工地68个。高水平建设了体育公园、文化科技中心、金融科技广场、齐鲁医院德州医疗中心等一大批地标性工程,以高质量项目建设服务高质量发展。
在房地产工作情况,以及“十五五”期间重点工作安排方面,德州市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房地产工作的战略部署,扛牢城市主体责任,坚持因城施策、精准施策,相继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防风险、稳预期、促转型,房地产业实现平稳健康发展。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完成1817亿元,2024年底城镇户均住房套数达到1.2套,城镇人均住宅面积达到42平方米。全省率先推出1%购房补贴和青年人购房补贴、网签即入学、房产“以旧换新”等政策。搭建了政银企对接平台,全市103个开发项目纳入融资“白名单”,获得授信110.6亿元,落地贷款75.8亿元。全市11个项目入选省级高品质住宅试点。4.9万套保交房任务顺利交付,争取国家激励奖补资金3512万元。房地产全周期、全流程、全要素“三全”集成服务获住建部肯定推广。“十五五”期间,德州将不断完善“市场+保障”住房体系,持续巩固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态势,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一要在发挥“好房子”引领上持续加力。把“好房子”建设作为住房领域的新赛道,健全德州市“好房子”标准体系和工作推进机制,下功夫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原则上新建商品房都要建成“好房子”。在“好房子”建设基础上,打造高品质住宅项目,2025年底前各县(市、区)至少打造1个试点项目,2027年新建商品住宅中高品质住宅占比达20%以上。二是在促进住房消费上持续加力。多渠道、多形式组织房交会、群团购等房产促销活动,用好房产超市。多措并举开展房屋“以旧换新”,引导更多优质楼盘纳入活动范围。三是要在风险出清上持续加力。建立风险常态化排查处置机制,及时研判项目风险。持续完善白名单融资机制,优化审批流程,保障合规项目融资和建设交付。四要在构建新模式上持续加力。稳步推动商品住房项目现房销售,2025年底前每县(市、区)至少推出1—2个现房销售地块。强化开发过程监管、项目安全监管,加快房地产转型升级。
在住房保障方面,德州大力筹集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安置房,建立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着力满足群众基本住房需求,住房保障水平显著提升。一是完善制度体系,强化组织保障。成立由市政府有关负责同志任组长,17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保障性安居工程推进专班,加强组织保障和统筹协调。先后出台《德州市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德州市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规范保障性住房筹集建设、资产管理、资金使用等全流程监管,确保政策落实落地。二是扩大保障供给,优化服务体系。聚焦住房困难需求,构建租购补多元化发展的住房保障体系。“十四五”期间,优化运营1.76万套公租房,累计保障住房困难家庭10.5万户。筹集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1289套,实现该类住房“零突破”,近2000余名新市民、青年人纳入保障范围。大力实施人才安居工程,累计筹集人才住房4.3万套。累计发放住房租赁补贴家庭1万户、发放资金3500余万元,有效满足不同住房困难群体的住房需求。全力打造申请公租房“一件事”全场景服务体系,群众办事便利度和满意率大幅提升,入选2025年度省住建厅创新实践案例。三是推进棚户区改造,改善人居环境。将棚户区改造作为提升城市功能、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十四五”期间,深入开展回迁安置专项整治行动,推动棚改项目快建成、早交付,回迁安置项目135个,交付住房8.8万套,25万群众“出棚进楼”。严格执行质量监管标准,落实分户验收与质量回访制度,德城前魏安置区等4个项目荣获“泰山杯”奖。强化交房验收管理,组织群众代表参与验房,并实行“交房即领证”服务模式,选房过程实现多部门联合现场办公,武城县“交房即领证”经验获全省推广。
在民生实事工作进展情况方面,市住建局承担“红色物业”建设、老旧小区改造、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电动自行车“满电回家”、非直供电小区改造等多项民生实事工作,通过这些具体工作破解了一批民生痛点,交出温暖厚实的民生答卷。一是深化“红色物业”建设,行业服务有效提升。连续4年纳入市政府民生实事,深入推进“红色物业”建设三年行动,出台系列政策文件、完善管理机制。通过独立建、联合建等方式,推进物业企业党组织建设,组建率从不足30%提至96%,物业企业党员1400多人。创新党组织领办、国企兜底等4种物业服务模式,市场化专业化物业覆盖率从46.8%提升至93%。开展3轮物业领域问题整治,开办“物业直通车”栏目,今年前三季度物业诉求量同比下降13.17%。成功获批“齐鲁红色物业”星级称号16个,连续2届获得“泰山杯”,成功创建全国“共建美好家园”活动重点城市,“红色物业”品牌更加响亮。二是加强老旧小区改造,小区居住幸福加码。全市累计改造老旧小区845个,投资24.83亿元,惠及群众8.57万户。结合改造补齐短板,完善功能设施,改造雨污管网170千米、路面40余万平方米,新增地面停车位2308个。开展“满电回家”惠民行动,新增充电端口10万个,有效缓解电动自行车充电难题,典型经验全国推广。2024年在全省率先启动用电自管小区改造,改造完成307个,惠及7.65万户,经验做法全省推广。三是持续推动加装电梯,群众出行更便利。重点围绕政策构建、机制夯实、服务提升探索创新,出台加装电梯管理办法、办理指南、指导图集。全市累计完成加装电梯861部,惠及约2.6万人,加装量位居全省第3,有效解决了居民尤其是老年人“上楼难”问题。
在村镇建设方面,德州市村镇建设工作扎实有序推进,小城镇建设、农房质量安全、村镇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能。一是小城镇建设水平不断提升。扎实开展中心镇“强镇固基三年行动”,制定《德州市中心镇建设指引图集》,不断优化中心镇布局。实施中心镇“七大工程”建设,创新开展“县镇同权”改革、“强企助强镇”活动,10个中心镇累计建成项目514个,完成投资786亿元,其中7个中心镇入选省小城镇创新提升行动试点,典型经验获住建部、省住建厅肯定推广。二是农房质量安全更有保障。持续开展农村危房改造,2021年以来完成危房改造3490户,争取中央、省级补助资金7276万元。健全农村自建房建设管理,印发指导意见,通过建章立制推动现代宜居农房建设。编制农村房屋标准建设图集、危房改造设计图集、美丽村居建设指引(施工图设计图集),加强乡村建设工匠培训管理,全面提升农房质量。三是村镇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扎实推进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编制建制镇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科学指导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积极引进市场机制加强污水处理,12个县(市、区)全部采用第三方运维管理,降低建设管理成本,提高运行效率。出台加强建制镇污水处理工作指导意见,制定规范运行提升行动方案,目前全市91个建制镇共建有污水处理设施90个,配套管网建设长度648公里,污水处理能力7.2万吨/日。
(记者/武红鹏,来源: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