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资讯 > 地市要闻 >

城阳新增13家“小巨人”领跑青岛,专精特新“排头兵”群像崛起

城阳新增13家“小巨人”领跑青岛,专精特新“排头兵”群像崛起
2025-10-23 09:17:24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挺起一个地区实体经济“脊梁”的是什么?

在青岛城阳,是一群“顶天立地”的“小巨人”。

近日,第七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示名单出炉。青岛40家入围企业中,城阳区以13家新增量(含高新区4家)、32.5%全市占比登顶。

凭什么是城阳?

这份成绩单绝非偶然。城阳区精准的培育策略、高效的服务资源,让细分领域的“好苗子”长成了支撑产业的“顶梁柱”,更激活了区域发展的“一池春水”。

城阳区第七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入围名单。图源:风口财经制作

数量与质量双升 构筑领先优势

从横向对比看,城阳在青岛市专精特新“小巨人”培育赛道上呈现“绝对领跑”态势。第七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青岛全市40家入围企业里,城阳以13家的数量直接拉开“断层优势”,从占比来看,32.5%的份额意味着每3家青岛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中,就有1家来自城阳,区域集中度远超其他板块。

再把视野拉到全省坐标系,这份成绩单更显硬核:山东今年计划新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0家左右,在全省136个县级行政单位里,城阳一个区就贡献了13家,相当于扛起了全省年度培育目标的近十分之一,用一个区的力量,跑出了县域级培育的“加速度”。

从纵向发展看,城阳“小巨人”队伍实现了“量级与质量双升”。近年来,该区“小巨人”企业数量从十余家迅速增长至近50家,整体规模持续扩容。尤其是在第七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评选中,13家新增量较第六批的8家新增量增长约38%,展现出强劲的成长加速度。

比数量更有含金量的是产业结构的“质态迭代”。早期城阳区专精特新“小巨人”多集中在装备制造等传统领域,而如今新增企业已广泛覆盖汽车模具(青岛海泰科模具有限公司)、轨道交通装备(中车成型科技青岛有限公司)、环保技术(华电青岛环保技术有限公司)、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青软创新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低空飞行与运营管理(青岛云世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多个关键行业,既有撑住传统优势的“老将”,也有开拓新赛道的“新兵”,产业结构从“单极支撑”转向“多元协同”,更加契合青岛未来产业发展方向。所以这不是简单的数量领先,而是城阳提前布下的“多点开花”的“产业棋局”。

云世纪科技北方首条海岛低空物流常态化运输航线正式启用,积米崖与灵山岛低空物流“10分即达”。图源:青岛云世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单打与链动并重 激活产业动能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是专精特新企业里的“佼佼者”“排头兵”。他们要么能在细分领域做到“独一份”,要么能给产业链“补短板”,每一家都带着“实干劲”。

如海泰科深耕汽车模具领域20余年,具备年产750套大型精密汽车注塑模具生产能力,是上汽通用、一汽大众、奥迪、奔驰等20余家知名汽车品牌的模具供应商。于2021年主板上市,成为赛道里的头部企业。

海泰科工厂内景。图源:海泰科提供

再如隔而固(青岛)振动控制有限公司,同样在一个领域深耕了20余年,其用于机械设备、轨道交通、建筑桥梁的减振技术,填补了我国高性能振动控制技术和产品的历史空白,创造了众多行业的国内第一,成为国内振动控制领域的技术领军企业。

在城阳,像海泰科、隔而固这样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不少。“个头小、步子快、志向远”,这些企业不贪“大而全”,只做“小而精”,把一个领域做透,就成了别人抢不走的“香饽饽”。

更重要的是,城阳近5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自身获得发展的同时,也成为城阳产业链建链补链强链的关键环节,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如轨道交通领域,中车成型做精密零部件、青岛泰泓轨道装备有限公司攻焊接铝蜂窝板制备技术、隔而固研减振设备,三家“小巨人”围着产业链分工协作,既能给链主企业配套,又能互相共享技术,不用再“单打独斗”找市场。其他集群里,“小巨人”也能快速对接上下游,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产业链的“默契”自然就养成了。

青岛泰泓轨道装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图源:“青岛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协会”微信公众号

扶持与服务并进 打造“城阳范式”

培育企业就像种庄稼,得按需施肥、用心照料。各地都在抢抓“小巨人”,为啥城阳能脱颖而出?靠的是“真抓实干”的支持、“真情实意”的帮扶,让企业在成长的每一阶段都能获得恰如其分的支持。

精准滴灌,构建全链条培育体系。城阳区摒弃“大水漫灌”的粗放模式,着力构建从“苗木”到“乔木”的梯度培育路径,通过建体系、搭平台,为企业铺设清晰的成长阶梯。一方面,构建“创新型-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市雏鹰-省瞪羚-独角兽”的梯度培育路线,通过动态遴选主业突出、有竞争力的企业入库,进行“一企一策”的精准培育,帮助企业规划从“小苗”到“大树”的成长路径。另一方面,强化产业集群的聚合效应,依托橡塑材料(国家级)、轨道交通(省级)、精密仪器仪表(省级)、特种食品(省级)等一批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推动“小巨人”企业与链主企业、上下游配套企业协同发展,融入区域产业生态。

政策赋能,筑牢制造业发展基石。城阳区将制造业视为立区之本、强区之基,通过顶层设计引导资源向先进制造业集聚。《城阳区先进制造业强区行动计划(2023-2025年)》等政策文件相继出台,确立了“点、线、面”结合的推进策略:在“点”上培育大中小创新型企业梯队;在“线”上做强“10+1”产业;在“面”上建强先进制造业集群。同时,《城阳区制造业“两翻番一提升”攻坚行动方案》明确了到2027年,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工业增加值实现双翻番,工业增加值率持续提升到25%以上的战略目标,立志“在先进制造业领域再造一个新城阳”。这些纲要性文件为包括“小巨人”在内的各类制造业企业描绘了清晰的发展蓝图,并提供了稳定的政策预期。

服务护航,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把企业的事当“自家事”,才能真正替企业扫清“绊脚石”。2025年,城阳区发布优化营商环境十项重点举措,从提升“高效办成一件事”速度、提供项目筹建“金牌服务”到推出“城商服务卡”为优质企业提供尊享礼遇,以“精准滴灌”式服务为企业纾困解难。在企业关切的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上,城阳区积极牵线搭桥,组织企业与高校院所对接洽谈,组织企业参评“未来之星”新锐人才计划,累计培育多名新锐人才。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城阳创新打造“支小助微”金融服务模式,组织开展融资对接会,让企业不用“跑断腿”就能找到适配的信贷支持。面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痛点,城阳通过建立区、街两级数字化转型推进机制,落地全市首个区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站,打造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等一系列举措,帮企业改设备、优流程,把“智能化、数字化”的梯子直接搭到企业车间。这种“企业有诉求、政府有回应”的贴心服务,让企业能够心无旁骛搞创新、谋发展。

青岛国际博士后创新创业园联合青岛银行城阳支行举办“银行—企业”融资对接活动。图源:“城阳区人才协同创新赋能中心”微信公众号

从近50家“小巨人”企业的总量,到13家新增的增量,城阳用数据证明了“细分领域创新”的爆发力。对青岛来说,城阳的做法是个“好样本”。青岛要打造先进制造业强市,需要更多“小巨人”来支撑。城阳的“精准培育”“产业链协同”,能给其他区市提供借鉴。不用贪多求全,只要把细分领域做透,把企业服务做好,就能让“小巨人”冒出来、长起来。

对企业来说,城阳的实践也给足了发展信心:哪怕是小微企业,只要在一个领域深耕细作,加上政府的“搭台”,就很有可能从“小苗”长成“大树”。

据了解,接下来城阳区将继续扩大培育库,把更多新兴赛道的“好苗子”选进来。相信随着培育体系的不断完善,这里的“小巨人”会进一步扩容提质,成为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推动城阳产业生态更具活力、更富韧性。

(来源:风口财经)

(责任编辑:李建龙)
关键词:青岛城阳区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