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河县贾家洼新村,一株红掌引发“共富实验”,通过“企业+村党支部+农户”的紧密联结,生动诠释了中央一号文件“完善联农带农机制”的实践路径——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让乡村振兴的“花香”飘得更远、更久。

农历的九月初,此时还未到鲜花的消费旺季,但在贾庄镇贾家洼新村众源花卉合作社红掌种植基地内却是一派忙碌,工人们正忙着打包、装车,不久后这批红掌将走进南方市场。
在16号大棚里,“棚主”王贞英正在忙着摆苗、浇水,一千五百平方米的花卉大棚她一个人管理起来游刃有余。
足不出村就能为家庭带来稳定收入,55岁的王贞英成了家中当之无愧的“顶梁柱”。在贾庄镇,像王贞英
这样的入社农户就有30户,这都得益于贾庄镇与当地花卉企业乡村绿洲共同成立的“混合参股”型花卉专业合作社——众源花卉合作社,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合作社保底分红,建设红掌种植基地。

尽管镇上和村里做了宣传推介,但因为建棚资金数额较大,大家对花卉种植、销售也有顾虑,大部分村民犹豫不决。为顺利推进项目建设,贾庄镇整合各方资金,仅用半年多时间,就基本完成基地建设,其中一项就是引导小农户自建温室参股入社。经过实地参与体验,不少农户打消了疑虑,当年就有30个农户入社。
为实现联农带农目的,基地由乡村绿洲提供技术指导和产品销售,这无疑给花农吃下了“定心丸”。在智慧化大棚与技术团队的双重加持下,基地内像王贞英这样的“棚主”们日常管理就格外省心。

目前基地内主要种植的花卉是红掌,由于是压茬生产,所以基地全年都在育苗、摆盆、装箱、销售,这也带动了附近大量村民就业。
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中,一系列创新举措正重塑着乡村发展格局。通过土地入股保底分红、政策资金撬动贷款、企业全程技术兜底等多元方式,让村民从“旁观者”逐步成为深度参与的“合伙人”。身份的蜕变,不仅让村民真正嵌入产业链条,更使他们成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核心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来源:爱商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