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威海市2025年公共文化服务公益创投项目启动实施以来,威海印象·时尚盘扣艺术工坊项目、“庠序新声·红韵长存”乡土文化传承项目、“薪火相传·盛家共兴”乡村振兴文旅融合项目等10个项目扎实落地,百余场非遗主题活动走进城市社区、乡村、学校和各类文化空间。深厚的非遗技艺,正带着亲和力、活力,融入市民与游客的生活,为城市注入着鲜活的文化底气。
创新展示方式非遗可触可感
非遗是活的文明,如何让传统技艺重焕生机,真正与市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紧密连接?随着今年10个公共文化服务公益创投项目的开展,我市持续探索“非遗+”的有趣“打开方式”,创新展示方式,精心选取活动场景、反复打磨设计体验环节,让非遗走出博物馆的玻璃展柜,来到大家触手可及的地方。

在文登区,“梦醒·天福山”特色非遗研学体验项目把红色文化和非遗技艺巧妙结合,孩子们在深入了解天福山革命历史后,亲手体验铜拓、活字印刷等技艺,历史在指尖变得可触可感。在项目负责人丛娜娜看来,非遗不是摆在柜里的老物件,而要被攥在手里、记在心里,为此,他们以天福山及威海千里海疆沿线非遗文化为核心,依托非遗馆、非遗工坊及景区资源,打造了“梦醒·天福山”特色非遗研学体验路线,开发3套非遗体验课程包,组织开展十余场“非遗+红色文化”融合的主题活动,让市民游客尤其是青少年,在沉浸式体验中理解非遗背后的历史脉络与文化精神。“这样的活动比课本里的故事鲜活多了!”家长刘元敏在陪伴孩子进行拓印体验后这样点赞活动的形式新颖。
这样的创新展示,在各个非遗项目中比比皆是。

“‘遗’脉相承威海非遗点亮计划”项目把铜版画体验与威海地标建筑、风景图案结合,让市民和游客亲手制作“威海记忆”城市伴手礼。“廖夫人非遗手绘及手工技艺项目”把非遗、服饰文化转化为可体验的艺术活动,非遗手绘、香包制作等体验活动人气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