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畔,海天相接,潮声涌动。走进山东港口渤海湾港潍坊港区,高耸的风力发电机与整齐的太阳能光伏板源源不断输送着清洁能源,忙碌穿梭的新能源重卡与富有节奏感的自动化桥吊高效协作卸装货物。港区发展的强劲动力中,既有向海图强的蓝色运输通道,也有环保低碳的绿色能源动脉。
逐绿而行,向新而生。“十四五”期间,潍坊加快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步伐,从建设国内首个“零碳港口”潍坊港区,到打造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再到构建绿色能源产业链条——一个个生动场景的背后,是潍坊加速产业转型、求新向上的坚定决心和坚实步伐。增强产业“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伴随着蓝色海洋产业的版图拓展,一幅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协同发展的绿色画卷也徐徐铺开。
一条“节”尽所“能”的绿色廊道
去年1月,山东港口渤海湾港潍坊港区分散式风电项目首台风机吊装完成,开启了山东港口首个立项、试桩、开工建设的风电项目的新征程。截至目前,潍坊港区分散式风电项目总发电量超过3640万千瓦时。
除了风电,潍坊港区持续推动风光氢多能互补体系建设,有序推进光伏发电系统在物流仓储库房、堆料仓库等区域的布设。仅3万平方米的粮仓屋顶上,就安装了装机容量3.3兆瓦、年均发电量约361万千瓦时的光伏电站,今年已发电超过200万千瓦时。
站在潍坊港区的综合能碳智慧管控平台前,用电量、用油量、用水量、用氢量、清洁能源负荷占比、碳排趋势等关键实时数据一目了然。风力、太阳能、氢能发出的每一度绿电,都牵动着港区能源结构的变化。对内,潍坊港区大力推动集装箱码头自动化、散货码头作业工艺智能化改造,全力推进港口机械电能替代,不断提升绿色“内功”。
对外,一条辐射周围400公里半径的疏港“绿色走廊”,将绿色动力从港口传递到腹地企业。这条绿色物流带上,总量超过280台新能源运输车辆川流不息,为潍坊、淄博、滨州等地区的企业提供了有力运输保障。
“这条潍坊港至鲁丽集团的公路绿色走廊,年设计运输里程约22万公里,对于推动‘零碳’运输,助力企业降本增效具有重要意义。”潍坊港区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调度室副主任邢亚丁算了一笔账:若使用传统燃油重卡,每年柴油货车的燃油成本超50万元。新能源车辆不仅能大幅降低能耗成本,还能有效实现节能减排,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达66吨。
一条“串珠成线”的产业链条
得天独厚的风电资源,并不仅限于发送绿电,更重要的是,借助绿电新动能,一批技术链上下游项目逐步落地,实现风电产业技术补链,串联起了一条亮眼的新能源产业珠线。2024年,全市新能源装机达1196万千瓦,成为全省首个“千万千瓦可再生能源发电城市”。
走进潍坊滨海区风光储智慧能源示范基地,一排排光伏板、一座座逆变器机组与蔚蓝的天空交相辉映。该项目占地面积约414公顷,依托山东海化盐场制卤区,采用“板上发电+板下制卤”相结合的模式,既节约了土地,提高了盐碱滩涂的利用效率,又实现了绿色发展,一举多得。
昌邑海洋牧场与三峡300兆瓦海上风电融合试验示范项目现场,一列列高高耸立的白色风机,将绿电送往千家万户。据了解,三峡新能源山东昌邑发电有限公司所辖项目已建成装机容量410兆瓦,年发电量约11亿千瓦时,节约标煤超30万吨。中国华电、中国华能、三峡新能源、国华能源、中核集团等一批“国字号”“央字头”企业在昌邑聚首,形成了风电、光伏新能源全业态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