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第二期“青春当先开新局”融媒采风活动走进潍坊。深入企业园区、商务社区、社会组织一线,探访一批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和新就业群体中奋发图强的青年代表,见证他们在数字经济、国潮文创等新业态领域的探索与坚持,也见证青春力量如何在城市与社会的每个角落迸发出新的活力。
从“精密智造”中看见青春本色
在歌尔股份的VR/AR智能制造车间里,机械臂有节奏地搬运零件,工程师们全神贯注调试设备。这个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青年研发团队,已成功打造出全球首条VR光学镜头智能制造产线,产线自动化率接近100%,技术成果斩获多个国家级、省级大奖。
“我们团队最大的优势就是专注和复合型能力。”团队负责人杨传龙介绍,之所以能在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关键在于青年人才敢于挑战、勇于创新。如今他已带出一支稳定的青年创新梯队,90后、00后主导的项目比比皆是。
00后工程师任泓锦是2025年新入职的新加坡国立大学硕士毕业生,他已开始独立承担AR产线设计任务。“在这里,年轻人一入职就能参与核心项目,能接触国际一流客户。”他说,“工作强度确实大,但每一次小小的突破都让人觉得值。”
山东大学毕业的姚宁则参与了AI眼镜的自动化柔性产线研发,将“按需生产”从概念变为现实。“这套系统可以在产线上实时读取每一副眼镜的订单参数,实现定制化生产。”他说,“我们是用智能制造,把用户的需求和生产线对接在了一起。”
“我们现在在布局AR,目标是继续做世界第一。”杨传龙说。青年,正成为推动中国智能制造跃升的关键力量。
老厂房里长出“文创新芽”
在潍坊1532文化产业园,同样充满着“新”的气息。由老烟厂改造而成的园区里,婚嫁艺术酒店、Livehouse、非遗手作馆、露营基地比肩而立,咖啡香气与文创摊位相映成趣。曾经的老烟厂,如今已经变成了文创气息浓郁、青年人流密集的城市新地标,年均接待30万人次,累计带动就业超2000人。
“我们的理念是让文旅、商业与文化在同一物理空间中‘跨界融合’,形成‘1+1>2’的效应。”园区运营负责人王刚介绍。
走进非遗手作馆,泥塑传承人正在为学生演示制作方法。“我们希望非遗不是放在玻璃柜里,而是走进年轻人生活,变成年轻人‘摸得到、玩得起、买得走’的文化产品。”95后讲解员闫冰讲起八年的非遗推广经历,眼里满是光。八年来,她始终尝试让非遗变得“可听、可看、可玩、可带走”,将讲解词“翻新”,用段子讲非遗、用口诀教技艺。她还带团队运营线上账号,把高密剪纸、潍坊风筝的制作过程做成短视频,让非遗“出圈”。“年轻人愿意留下来,说明这些老东西被讲活了。现在我们馆每天能接待1800人,其中四成以上是年轻人。”闫冰说,“这是非遗‘活’起来的最好证明。”

泥塑传承人正在为学生演示制作方法。

非遗手作馆。
商务楼宇里的“创业陪跑员”
位于潍坊中心城区的胜利街社区,被称为“竖起来的新型商务社区”,14栋写字楼里汇聚了3377家企业、232家商户,活跃着一大批新就业青年。
“我们这里的青年创业者平均年龄都在30岁以下,什么都能干,什么都敢干。”社区党委书记王瑛介绍道。为了服务这些青年,社区组建了“楼宇三长”队伍,设立“青年之家”“咖啡会客厅”等服务阵地,推出《胜小利创业记》《企业全生命周期陪跑手册》,让创业青年在楼宇之间有了归属感和支持系统。
28岁的徐鹏飞是其中的受益者。他在这里开了一家名叫“115街舞”的街舞培训机构,从最初的小工作室发展成如今拥有200多名学员的专业舞蹈空间。“当时2019年母亲病重、新店资金紧张,让我陷入至暗时刻。那时觉得天都塌了。”他说,“这时直到胜利街社区的‘陪跑服务’找上门,从场地合规到运营对接,事事有人帮。现在我知道,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社区书记王瑛表示,他们围绕青年需求搭建“人才回音壁”“红色能量站”等平台,组织“百个摊”“凤凰夜市”“创业沙龙”等活动,让青年不仅“创业有空间”,更“发展有路径”“生活有温度”。


胜利街社区广场。
公益一线的青春火种
在潍坊市社会组织培育中心,“金种子”项目负责人崔晓莹正在与几位青年志愿者分享自己多年公益工作的经验。
“金种子”项目负责人崔晓莹从大学时代就开始参与志愿服务,后来选择回到潍坊,成为潍坊爱心义工公益服务中心的专职社工。她主导的小风筝夏令营、儿童陪伴课堂、社工走访活动,已服务困境儿童上千人次。
“‘助人自助’这一社会工作专业理念贯穿我工作的始终,不仅关注服务对象当下的需求,更注重激发他们自身的潜能,帮助他们获得自我发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她说。崔晓莹不仅做线下服务,还带头推动机构数字化转型,用视频和社交媒体扩大项目传播力。
在天使公益服务中心,负责人肖岚十年如一日坚守“12355”青少年热线。日常最多的,是学业压力和亲子关系,也曾接到过轻生青少年的求助电话。她和同事们努力用耐心和专业把孩子从悬崖边拉回来,也用一份漫画礼仪手册,让健康青少年懂得残障群体的不易,把“残健共融”的理念送进校园和社区。她带领的团队中,已有数十名年轻人通过社会组织培育中心考取了社工资格,逐步从“热心志愿者”成长为“青年公益骨干”。
从一线调研、热线疏导,到项目策划、网络宣传,这些社会组织通过全周期、全方位培育机制,帮助青年从“热心参与者”成长为“青年公益领袖”,把一份份点滴善意汇聚成改变社会的长河。


工作人员介绍潍坊市社会组织培育中心。
在潍坊,我们看见的是一张张鲜活的青年面孔。他们用代码写未来、用舞步诠释梦想、用善意温暖世界。他们在看似微小的岗位上闪闪发光,在转型发展的大潮中稳稳向前。
(记者/周丹阳 来源:大众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