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第二期“青春当先开新局”融媒采风活动走进潍坊。深入企业园区、商务社区、社会组织一线,探访一批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和新就业群体中奋发图强的青年代表,见证他们在数字经济、国潮文创等新业态领域的探索与坚持,也见证青春力量如何在城市与社会的每个角落迸发出新的活力。
从“精密智造”中看见青春本色
在歌尔股份的VR/AR智能制造车间里,机械臂有节奏地搬运零件,工程师们全神贯注调试设备。这个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青年研发团队,已成功打造出全球首条VR光学镜头智能制造产线,产线自动化率接近100%,技术成果斩获多个国家级、省级大奖。
“我们团队最大的优势就是专注和复合型能力。”团队负责人杨传龙介绍,之所以能在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关键在于青年人才敢于挑战、勇于创新。如今他已带出一支稳定的青年创新梯队,90后、00后主导的项目比比皆是。
00后工程师任泓锦是2025年新入职的新加坡国立大学硕士毕业生,他已开始独立承担AR产线设计任务。“在这里,年轻人一入职就能参与核心项目,能接触国际一流客户。”他说,“工作强度确实大,但每一次小小的突破都让人觉得值。”
山东大学毕业的姚宁则参与了AI眼镜的自动化柔性产线研发,将“按需生产”从概念变为现实。“这套系统可以在产线上实时读取每一副眼镜的订单参数,实现定制化生产。”他说,“我们是用智能制造,把用户的需求和生产线对接在了一起。”
“我们现在在布局AR,目标是继续做世界第一。”杨传龙说。青年,正成为推动中国智能制造跃升的关键力量。
老厂房里长出“文创新芽”
在潍坊1532文化产业园,同样充满着“新”的气息。由老烟厂改造而成的园区里,婚嫁艺术酒店、Livehouse、非遗手作馆、露营基地比肩而立,咖啡香气与文创摊位相映成趣。曾经的老烟厂,如今已经变成了文创气息浓郁、青年人流密集的城市新地标,年均接待30万人次,累计带动就业超2000人。
“我们的理念是让文旅、商业与文化在同一物理空间中‘跨界融合’,形成‘1+1>2’的效应。”园区运营负责人王刚介绍。
走进非遗手作馆,泥塑传承人正在为学生演示制作方法。“我们希望非遗不是放在玻璃柜里,而是走进年轻人生活,变成年轻人‘摸得到、玩得起、买得走’的文化产品。”95后讲解员闫冰讲起八年的非遗推广经历,眼里满是光。八年来,她始终尝试让非遗变得“可听、可看、可玩、可带走”,将讲解词“翻新”,用段子讲非遗、用口诀教技艺。她还带团队运营线上账号,把高密剪纸、潍坊风筝的制作过程做成短视频,让非遗“出圈”。“年轻人愿意留下来,说明这些老东西被讲活了。现在我们馆每天能接待1800人,其中四成以上是年轻人。”闫冰说,“这是非遗‘活’起来的最好证明。”

泥塑传承人正在为学生演示制作方法。

非遗手作馆。
商务楼宇里的“创业陪跑员”
位于潍坊中心城区的胜利街社区,被称为“竖起来的新型商务社区”,14栋写字楼里汇聚了3377家企业、232家商户,活跃着一大批新就业青年。
“我们这里的青年创业者平均年龄都在30岁以下,什么都能干,什么都敢干。”社区党委书记王瑛介绍道。为了服务这些青年,社区组建了“楼宇三长”队伍,设立“青年之家”“咖啡会客厅”等服务阵地,推出《胜小利创业记》《企业全生命周期陪跑手册》,让创业青年在楼宇之间有了归属感和支持系统。
28岁的徐鹏飞是其中的受益者。他在这里开了一家名叫“115街舞”的街舞培训机构,从最初的小工作室发展成如今拥有200多名学员的专业舞蹈空间。“当时2019年母亲病重、新店资金紧张,让我陷入至暗时刻。那时觉得天都塌了。”他说,“这时直到胜利街社区的‘陪跑服务’找上门,从场地合规到运营对接,事事有人帮。现在我知道,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社区书记王瑛表示,他们围绕青年需求搭建“人才回音壁”“红色能量站”等平台,组织“百个摊”“凤凰夜市”“创业沙龙”等活动,让青年不仅“创业有空间”,更“发展有路径”“生活有温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