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场非遗美学与诗意空间的“双向奔赴”“双向赋能”,不仅让传统文化遗产“活”起来,更让公共文化空间持续“火”起来。
非遗“安家”最美空间
优质的传统文化内容与具有独特气质的公共文化空间相遇,便能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公益创投项目让非遗在最美空间里“安家”,推动文化服务从“标准化供给”向“沉浸式体验”转型。

“‘遗’脉相承,威海非遗点亮计划”项目,将非遗体验活动设在省级非遗旅游体验基地吉呈轩,打造了市民、游客点赞的“沉浸式非遗体验课堂”。作为威海非遗项目的实践地,吉呈轩本身就是一座小型“活态非遗博物馆”,传统锔艺、剪纸、锡镶、手钩织、锻铜、木板年画等非遗展品应有尽有,参与者在这个充满文化气息的空间里学习铜版画、了解皮影戏,不仅是沉浸式体验技艺,更是与历史对话。“文化空间本身就是最好的老师。”在项目负责人耿海胜看来,这里的每一件老物件都是会讲故事的老师,人们一走进来,心就静了,专注感受传统技艺。

“威海印象·时尚盘扣艺术工坊”公共文化服务公益创投项目,则选在静海听风文化艺术空间常态化开展。充满中式美学的环境,让社区居民与中华服饰文化实现“深入对话”。每次手工制作前,大家会在组织者的引导下参观新中式服饰展区、中华服饰文化历史展板长廊。“图文并茂的讲解,加上新中式服装等实物的呈现,让人对服饰演变有了全新认识。”参加活动的社区居民感慨道。项目负责人李响介绍,把活动搬进这里,是希望大家既能体验盘扣非遗手作,还可以了解中华服饰从先秦深衣到明清旗袍的演变历程,了解盘扣技艺所根植的深厚文化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