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济宁市兖州区漕河镇管口新村,绿油油的小麦一眼望不到边。“再过一个多月,这些麦子就要成熟喽。”济宁市兖州区漕河镇管口新村党委书记王法义说,现在,村里的小麦产量基本上能达到1200斤到1400斤左右。
在管口新村,一提到王书记,村民们个个赞不绝口,从儿科医生到村书记,王法义弃医从政,用7年的跨界生涯带领村庄盘活土地,走出了一条“村党组织+公司+农户”的纯农业村致富路。
支部引领
规模化经营让村民吃下“定心丸”
管口新村位于兖州区漕河镇的西北部,现有居民386户,1605人,全村耕地面积大约1800亩,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在没有资金、没有技术、没有人才、没有市场、负债200余万元的情况下,为了发展村集体经济,王法义带领村党支部抓住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机遇,引领流转土地,并在同年4月份创办了春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村支部以村集体资产入股,占股60%,村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占股40%。
“为了减少村民的顾虑,我们在流转土地之初,提前一年给村民保底分红,经营获利后我们再给村民二次分红,这样就保证了村民的利益。”王法义说。
“王书记带领我们土地流转,进行规模化的经营,我们的收入也增加了,原来兜里没钱,想买斤葡萄吃都舍不得,现在兜里有钱了,买三斤也觉得很容易哩。”管口新村村民李洪德告诉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他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
片区融合发展
带动周围村庄共同致富
发展现代农业,光靠自身力量远远不够,必须借助外力,跨界融合,共谋发展。在管口新村党组织书记王法义的带领下,村“两委”以春粟农业公司为平台,“联农户、联社会资本、联技术团队、联市场”,进行了一系列的对外合作,先后解决了没资源、没资金、没技术的问题。
“我们现在做的工作一方面是把土地集结起来,另一方面就是希望村民能够‘走出去’。原来说‘农民’可能就是一个群体,但现在我们村集体建立公司,统一发放制服,慢慢的它已经变成了一个职业。”一说起这条致富路,王法义眼里都有了光。“现在我们村集体公司共流转了1300亩地,通过规模化经营,这些土地只需要10余人就可以完成经营。在自身发展同时,我们也在不断和周围村庄进行合作,形成片区规模,融合发展,这样就能慢慢地带动我们村的村民甚至周围村庄都富起来。”
数字化农业
实时监测保质又保量
要说与别处最大的不同,还是得去田间走一走。在管口新村的麦田中,不仅有监测点,还设有卫星气象站。
王法义介绍,他们和联通公司合作制作了数字化农业平台,运用现代的5G通讯技术,根据种植作物的不同来设置监控点,实时观测作物的长势情况。通过卫星气象站,还可获得不同片区温度、光照量、风力、降雨量、地块的土壤墒情等数据,并在云平台汇总,反馈给管理人员进行更加精确的分析。
不仅如此,葡萄园以及旁边的冬暖式大棚里还设有一些传感器及风险预警,数字平台监测到风险情况会自动提醒,实时把握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切实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改进种植手段
提高粮食安全
民以食为天,在保证粮食安全方面,管口新村可谓是下足了功夫。原来的种植方式会用到大量的化肥、农药,时间长了容易造成土地板结,粮食的品质和产量不断下降,安全也得不到保证。为解决这一方面问题,他们运用现代化的农业种植手段,将小麦秸秆回收并进行无害化处理,从而得到有机肥,并将其用于种植当中,来降低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王法义介绍,他们还运用现代化农业设施,设置避雨棚,采取喷、滴灌的方法进行灌溉,药量也可控,像种植的葡萄,原来一年需要打20多次药,现在基本上4、5次就可以,而且都是在非挂果生产季节。
“我是社区里的居民,平时没事就在公司打打零工,最近主要在葡萄园工作。在这里也不用出远门,和姐妹们一起干活也比较舒心,还可以照顾家里,现在生活也一步步好起来了。”谭先民一边掐掉葡萄藤顶端的花序,一边告诉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平时还有技术员专门过来指导呢,他们教我们怎么种植、施肥,我在这里学到了很多知识,像滴灌类的机器我都会使用了。”同样在公司工作的乔友红说,她觉得数字化的农业种植技术很方便,通过配比例进行施肥,控制农机进行滴灌,不用人工再去一点点撒了,省时又省力。
“现在我们建成了集乡村振兴现代农业示范园、综合服务区、智慧农业示范区、智慧农机服务中心、良种加工储存中心、有机肥料生产中心、良种培育基地、果蔬种植基地、农产品销售基地、新农民培训基地为一体的‘一园两区三中心四基地’。”王法义说,下一步,将在基地建立一个4000多平方的孵化中心,和育种公司合作,进行种子研究以及新能源的开发工作,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抓住主导产业,加速推进农村现代化发展。
(来源:大众网·海报新闻 见习记者:邢德蕊 韩坤 候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