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资讯 > 地市要闻 > 烟台 > 正文

我国“海洋牧场”建设距离目标越来越近,烟台“蓝色粮仓”贡献几何?

我国“海洋牧场”建设距离目标越来越近,烟台“蓝色粮仓”贡献几何?
2022-05-24 11:06:06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图片

人工造礁涵养生态

现代化的海洋牧场不仅使深远海成为“良田”,供给更丰富的海产品,改善渔业从业人员的生产生活状态,同时,也在悄然改善着海域生态。

多年未见的大叶藻、海萝等藻类丛丛簇簇地布满海岸,白江豚、鲸鱼等结队现身,鲍鱼等野生海珍品、渤海刀鱼等传统鱼类资源不同程度恢复……眼下,在长岛徐徐展开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看着现在的生态环境,我们很难想起海洋渔业养殖曾经的模样。彼时,近岸海域连片的养殖设施和粗放的饵料投喂导致养殖产出大,污染也重。

这样的生态画卷自然离不开海洋牧场的功劳。近年来,长岛下水多功能海上平台5座、大型智能网箱9座,累计投放各类人工鱼礁超过130余万空方,增殖放流超过3000余万尾。为持续改善长岛周边海域生态环境,今年山东南隍城海洋开发有限公司计划投资731万元,全年投放人工鱼礁1.6万空方,截至目前已投放0.8万空方。

每一个礁体表面富集大量的牡蛎、脉红螺等贝类,礁区聚集大量斑石鲷鱼、梭鱼、大口虾虎鱼、黑鲷等野生鱼类。人工鱼礁的存在,能够有效避免拖网作业,防止过度捕捞。

东宇海洋牧场连续12年向海底投石深海造礁,人工造礁总量达四五十万空方,建造了天然的“海底牧场”。海洋生态环境改善了,海域野生螃蟹、各种经济鱼类明显增多,经济效益可观。目前东宇年产鲜参50多万斤,贝类200多万斤,且产量呈每年递增态势。生物多样性大大增加,使得这里具备良好潜水条件,吸引各地游客。

如何做好传统渔业“减法”和海洋生态修复“加法”?烟台市近两年共腾退、拆除非法和不符合分区管控的近岸筏式养殖区12万亩,协同推进投礁型、底播型、田园型、装备型、游钓型5大类海洋牧场建设,大规模实施近岸经济型人工鱼礁建设工程,加大增殖放流力度,海洋牧场生物资源明显增加。数据显示,烟台市每年增殖放流各类水产苗种10亿单位以上,示范推广海洋牧场鱼、贝、藻、参绿色生态养殖20万亩,投放各类人工鱼礁总量达到350万空方,海洋牧场和周边海洋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不仅如此,烟台市投入5000余万元实施海水养殖污染控制示范工程,科学推进海上养殖环保浮球、工厂化养殖场升级改造。建立海洋牧场建设技术推广体系,在莱州、长岛成立2处省级“生态型人工鱼礁实验中心”。加快打造海洋牧场生物种质库和种业基地,加强重要水产种质资源产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保护管理,现有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8处,保护区面积2.56万公顷。

图片

培育海上“田园综合体”

海洋牧场不只养鱼,还能擦出文化旅游的火花。4月22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烟台市莱山区四十里湾海域的烟台清泉海洋(牧场)公园,看到斑石鲷、大泷六线鱼等各类名贵品种鱼苗在网箱内游动。据了解,项目可年产斑石鲷等优质鱼类10万尾,约60余吨。“游客来到这里可先到大平台参观海洋牧场环幕底仓,再到智能化围栏平台垂钓,垂钓完可以现场蒸煮鲜活鱼,享受美味。”烟台清泉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养殖技术总监侯明华说。

同样位于四十里湾海域的“耕海1号”海洋牧场综合体,将渔业养殖与海洋旅游相结合,开创了“蓝色粮仓+蓝色文旅”海洋牧场发展新模式,在国内首次将渔业养殖、智慧渔业、休闲渔业、科技研发、科普教育等功能集成在统一平台。游客可以在平台体验“渔夫垂钓”乐趣,品尝“海洋主题”美食,欣赏“海上电影院”科普影片,领略“耕海牧渔”海洋文化。

关键词:烟台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