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山东报道 生于1943的吴泽浩可以说是亲眼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发展、强大这一辉煌的历史进程,旧社会的“国破山河在”,和新中国的“盛世万象更新”,如此鲜明的对比深深地震撼和感动着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1949年进入小学,开始艺术学习的历程,缅邈岁月,缱绻平生,吴泽浩是真正的与共和国共同成长,谈起这七十多年间国家的发展和自己的艺术人生,吴老不禁眼眶泛红、热泪盈眶,他用一个词评价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举世无双!
唯大英雄方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吴泽浩出生于广东汕头一个美术世家,九岁开始跟着叔父——新中国最早一代工艺美术大师吴松龄学画,后就读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师从岭南派国画名家关山月、黎雄才、杨之光诸先生,毕业后作为国家第一代培养的新型艺术人才,被分配到离家千里的济南从事文化建设,曾担任济南市政协副主席,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济南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也在这片齐鲁大地上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一名热爱画画的幼童,成长为一名党的文化干部。
“我的从艺经历实际上是党的文化、教育方针路线在我身上的体现。”吴泽浩回忆,他们这一代人从小受毛主席教育:艺术家要为人民、为工农兵服务。在建国初期的困难年代,他拿着国家助学金才能完成大学学业,校舍也是国家重金投资的。“我的一切都是党和国家给的。我们校长经常说:‘同学们,你们每年在这里读书,一切的开销都来自于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几百、上千个农民辛辛苦苦挣的一点钱,才能培养一个大学生。’”
这一番话成为吴泽浩一生的铭记,之后的人生无论是成为著名艺术家还是文艺系统的领导干部,他始终坚持这份初心:自己是人民群众供养的艺术家,一生都要为人民服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吴泽浩与恩师、著名画家关山月登泰山
吴泽浩专长于人物画,多以古今英雄、名士为创作蓝本,自身性格也慷慨豪迈,颇有燕赵之风。其画风正是:唯大英雄方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身为岭南画派第三 代传人,兼师承海派国画名家刘昌潮,其人生另一大收获就是来到传统文化最深厚的孔孟儒家学说诞生地——山东,沐浴于齐鲁文化之中。得以系统性地学习南北国画之长,吴泽浩认为此乃人生中最大的幸运。岭南画派注重写实,与生活结合最紧密,笔法细腻清隽;齐鲁画风长于写意,充满历史的厚重感,格调雄浑粗犷。吴泽浩将南北画风杂糅合一、兼容并蓄,江山钟灵秀,河岳育圣贤,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粤风鲁韵”。他认为,这些成绩都应归功于党的艺术方针路线。旧社会的艺术界门派之别甚重,严重影响了艺术家之间的交流,在党的指导下,艺术界打破了门派成见,达成了前所未有的团结合作,取得了巨大进步,这是党对于中国艺术史的重要贡献,也是党的空前历史功绩。
“万水千山只等闲”
1976年是长征胜利四十周年,吴泽浩决心重走长征路,追寻革命先辈的脚步。此时他刚过而立之年,喜诞麟儿,却毅然惜别依依不舍的爱妻和襁褓中嗷嗷待哺的幼子,踏上征程。
吴泽浩和已过花甲之年的著名画家陈维信两人,拿着一点微薄的路费和自己换得的粮票,从瑞金出发向陕北前进,这一走就是八个月。
在他的回忆中,那时还没经历改革开放,长征沿路地处偏僻,经济落后、交通不便,条件十分艰苦。毛主席诗中的长征路是“万水千山只等闲”,这是因为红军战士们内心洋溢着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精神;而现实中长征路的自然环境又岂是“等闲”,真是非“险山恶水”不足以形容。再加上每到一处都要单位介绍信、各种证明、当地的粮票……,更没有手机、微信这些现代通讯工具,行路之难,真如李白所言“难于上青天”。“年轻人整天微信来微信去的不抬头,完全想象不到那时只能写信的生活吧,从北方到南方一封信要走一个星期,我太太给在遵义的我寄了一封信,等信到了我人早在六盘水了……”吴泽浩哈哈大笑。
一老一少怀着虔诚的心走在朝圣之路上,时常粗粮野菜充饥,有幸得到当地政府、文化馆支持,可以借一辆老旧的自行车,吴泽浩驮着年迈体弱的陈维信老先生去写生;更多时候要跋山涉水,两人只能用四只脚“丈量地球”。但吴泽浩深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就这样走走画画,居然积累了一千多幅写生作品。他们坚持探访最险峻的山坳和最湍急的河流,画中没有一座现代建筑物,因为他就是想要表现原生态的自然天险,留住最“原汁原味”的东西,还原“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长征路。吴泽浩认为,红军的长征精神的核心就是不怕困难、克服困难、“人定胜天”。岁月流转,山河日新,他很庆幸自己将那些艰难岁月永远地定格,留与后人。“虽然当时狠下心来离开刚出生的孩子,每当想起来就感到愧疚,但现在却越来越觉得这些作品是作为父亲所能送给他的最好礼物。”
走完长征路,吴泽浩和陈维信两人又用了将近两年的时间创作了《长征组画万水千山长卷》,该作品在中国军事博物馆展出,好评如潮,几位中央领导也前去观展并给予充分肯定,央视《新闻联播》、《解放军画报》、《人民画报》都给予大力报道,吴泽浩把这批作品无偿捐赠给军事博物馆。
1996年,山东省美术家协会组织了十位著名画家用数月时间“走长征路画长征景”,邀请吴泽浩担任艺术总监。十位画家每人十米,创作了一幅百米长巨作,并由中央军委办公厅展岀、收藏。中央军委两位领导出席画展,听吴泽浩详细讲述了创作过程,称赞:山东画家把我们的长征道路表现得这么充分,中央军委很感谢你们。这是吴泽浩第二次重走长征路。其后,每隔五年,吴泽浩都要自己办一次纪念长征的画展“长征路上”,提醒人们铭记那段历史。
吴泽浩的另一系列杰作名为《铁铸抗战》,他一直认为抗战这一历史阶段应该定为14年,东北抗日联军的历史也应该算在抗战中,杨靖宇、赵一曼等都是为了抗日抛头颅洒热血的民族英雄,东北的父老乡亲也在沦陷区坚持抵抗,他们的名字和英雄事迹都应当铭刻在抗日战争的历史丰碑上。吴泽浩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抗联英雄杨靖宇”“英勇不屈赵一曼”“流离失所松花江”……同时他也创作了反映沂蒙山、海南岛红色娘子军、广东东江中队抗战的作品,一幅幅翰墨用铁与血书写了一组英雄史诗。
吴泽浩无论对于长征还是抗战的创作都走在了时代之前,极具前瞻性,究其原因,他认为是他始终葆有初心、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不停地追寻,一直“在路上”。回首往昔,操着浓浓粤音的吴泽浩仿佛看到年幼的自己,那个一心一意热爱画画的孩童,就像夸父逐日,一直不停地奔跑追逐,追逐那轮光明炽热的太阳,追逐心中圣洁的理想——为人民群众画画!
前程千帆竞发 盛世万象更新
退休后的吴泽浩将大量时间投入到艺术创作中,用“笔耕不辍”形容他再贴切不过。这段时期他醉心于中国古代历史名人题材,挖掘他们身上闪光的品质,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他的家简直就是一间专业画室,不同于一般家庭的客厅是以电视、沙发为中心,吴泽浩的客厅被一张巨大的创作台占满了,墙上挂满书画,桌上地上全是笔墨纸砚、假山奇石,连沙发上都堆满了各种书籍,墨气书馨,满室余香。“饭可一日不吃,画不可一日不作”。同时,要想画至臻境,深厚的文化学养必不可少,大量的阅读也成了他的家常便饭。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专门研究创作过曹操的吴泽浩特别喜欢这首《短歌行》,人生说快就如白驹过隙,少年子弟江湖老,倏忽几十年鬓发便已洒落霜雪。常常感叹“时间都去哪儿了”,吴泽浩更加勤奋,佳作如雨后春笋般蓬勃而出。
近日,为了向党的百岁华诞献礼,他又创作了《尽善尽美唯解放》和《列宁接见邓恩铭》两幅作品,描绘了出自山东的两位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和邓恩铭。“中共一大一共13位代表,而我们山东就出了2位,足见山东人民革命觉悟性之高,是山东的光荣。”吴泽浩展开画卷,仔细解读。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陈毅元帅的这首《青松》是《尽善尽美唯解放》最好的注脚,青松的高洁与不屈风雪正是共产党人最佳的写照。画中的火车寓意着即使在暴风雪中,历史的进步依然如车轮滚滚向前,无法阻挡,任何反动势力都将被无情地碾压,革命的前途就如那道火车留下的光,照亮晦暗的旧世界。
“世界大势,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列宁接见邓恩铭》别出心裁地描绘了年仅21岁的邓恩铭作为3名中共代表之一出席第一次共产国际远东代表大会,受到列宁接见的重要历史时刻。聆听革命导师的教诲,邓恩铭更加坚定了革命意志,其在被捕后选择舍生取义、慷慨赴国难,这一刻具有重要的意义。画面中有亚洲人、欧洲人,有工人、学生、士兵代表,表达了革命的国际主义精神。吴泽浩认为这种精神与现今抗击新冠疫情的形势非常契合,抗击疫情、恢复经济和人民正常生活出行都亟需全世界通力合作,在这个“地球村”,哪个国家都无法置身事外,唯有携手合作。我国在抗疫过程中一直向国际社会提供各种医疗、物资的帮助,充分展现了大国担当。
一生画英雄,绘名士,“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吴泽浩接近耄耋之年愈加刻苦勤奋,他格外珍惜光阴,希望发挥余热,做出更多贡献。同时,他更关心美术教育,希望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让年轻画家和艺术学子们了解“业精于勤,荒于嬉”的道理。他鼓励“后浪”们向前辈艺术家学习,师古而自省,脚踏实地,静下来,慢下来,用一颗纯粹的心投入艺术。“让我们艺术家懂得: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你怎么走这条路,是谁培养了你。”
很多人问,吴泽浩老先生想要画到哪一天?他的答案是: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作者/陈雅雯 摄影/于冬月
转载请后台获取授权
部分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