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大集又称淄城大集,因设在淄城西关,当地人称之谓西关大集。大集沿孝妇河西岸,南起淄川留仙湖公园,北至张博铁路大桥,长约4华里。
1933年出版的《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记载:“西关当(淄川)县城之繁华街,较大商号多集该处,夏历一、六有集市,设摊贩卖者五百余,近则境内负贩小商,远则周村布贩,博山陶瓷贩,桓台蔬菜贩,博兴的藕、席贩,俱于集市前一日来此,集市交易甚盛”。可见这时淄川集市已具相当规模。1949年,淄川大集上市的物资有粮食,油脂油料,猪、羊、大牲畜、土产品等30个品类,四五百个品种,集日成交额约1500~2000元(按人民币计算),累计月成交额万元左右,全年成交额15万元。新中国成立后,淄川大集有较大发展。1960年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列为全国重点集市之一,每集上市人数、品种、总值、成交金额、成交对象、价格变化等情况,直报国家、省、市工商局和统计部门。并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定为集市联络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淄川大集得到长足发展。仅成交额一项,1978年为3999.5万元,1983年猛增到15654万元,比1978年增加近4倍。上市人数由1969年旺季时的5万余人,增加到1985年30万人次。集期有过去的一、六集日又增加了三、八小集日,5天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