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才创新:激活“育用留”一体化的发展动能
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为医院人才队伍建设指明方向。规划需将人才战略与创新战略深度绑定:在引育上,实施“顶尖人才引育计划”与“青年骨干托举工程”,通过柔性引才、项目合作等方式汇聚战略型人才,同时完善“双培双推”机制,将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员先锋,将党员干部打造成技术精英;在创新平台建设上,依托省重点实验室,构建医工结合创新基地,推动国产药物、医疗设备等成果转化,让创新成为学科发展的“硬支撑”。
(三)服务升级:构建“全周期+有温度”的健康生态
顺应全会“推动防治关口前移”的要求,规划需推动服务模式从“诊疗中心”向“健康中心”转型。在服务链条上,延伸建立“筛查-诊断-治疗-康复-管理”闭环,针对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重大慢病开展早期干预,将“上医治未病”理念融入日常服务;在服务供给上,主动融入分级诊疗体系,通过“党建联建+技术帮扶”模式向基层延伸优质资源,实现“强基工程”的分级诊疗目标;在服务体验上,打造“红领温暖”式人文医疗,优化就医流程,推行智慧导诊、远程会诊等便民举措,让医疗服务既有技术精度又有人文温度。在服务方向上要全面转向以健康为中心,让群众少得病、更加健康;在服务模式上要突出全链条的贯通,让群众少得重病、及早康复;在服务体系上将更加突出公益性和均衡性,让群众看病更加便捷、更加高效。
(四)治理效能:筑牢“数智化+精细化”的管理根基
现代医院治理是规划落地的保障。借鉴先进医院经验,“十五五”期间需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构建“智慧医疗、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体系:推行智慧财务改革,实现审批流程信息化、成本管控精准化,提升运营效率;建立全流程数据中台,运用AI技术优化临床路径与资源配置,让数据多跑路、患者少跑腿;完善治理机制,强化党委领导核心作用,落实“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将党建目标与科室绩效深度融合,以“红领党建”引领清廉医院建设。
以长效机制固本:
保障规划的落地生根与动态优化
“十五五”规划不是静态文本,而是需要持续推进的治理过程。为确保规划从“纸上”落到“事上”,需建立三项长效机制。
建立刚性约束与动态调整机制。将规划目标分解为“2030年格局定型、2035年体系完善、2045年全面建成国内一流临床研究型医院”的三级递进目标,细化为可考核的刚性指标,纳入各科室年度任务;同时预留调整空间,根据政策变化、技术突破和群众需求动态优化实施路径,避免“一张蓝图管五年”的僵化。
建立协同联动机制。对内打破科室壁垒,推动临床、科研、管理部门协同发力;对外加强与高校、企业、基层医疗机构的合作,形成“医教研产用”融合生态,在资源共享中放大发展效能。
建立文化引领机制。培育“团结协同、开放创新、接续奋斗”的医院文化,通过“初心医课”“青年说”等载体凝聚共识,让规划目标转化为全体医务人员的自觉行动,形成“一茬接着一茬干”的落实氛围。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医院“十五五”规划既是对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具体践行,也是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抉择。唯有以精神为魂、以问题为靶、以机制为盾,才能在时代变革中把握主动,用更优质的健康服务回应人民期待,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健康根基。
(文/田辉,山一大一附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