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教育观察 > 教育资讯 > 正文

武汉大学图书馆事件,高校该作何反思?

武汉大学图书馆事件,高校该作何反思?
2025-08-01 16:16:14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武汉大学图书馆事件迎来一审判决。

法院审理认为,肖某某当时的行为无法被认定“自慰”,有抓痒的高度可能:事发场景开放,周围有人员走动,两人事发两小时内无交流,都曾离开后重回座位,无法认定肖某某针对杨某有性暗示或者性挑逗行为。因此,肖某某行为不构成针对特定对象进行的与性相关的骚扰行为,杨某某的指控不成立。

据媒体报道,2023年10月,杨某某认为自己在图书馆遭遇性骚扰,拍视频取证、要求肖某某写下道歉信后,杨某某将其举报到学校层面。武大在3个月中未作出有效处理,不满于学校处理的进展,杨某某在网上发帖陈述自己所遇。3天后,武汉大学公布称已对肖某某的“不雅行为”给予记过处分。其后,肖某某遭网暴“开盒”,本人罹患严重创伤后应激障碍,家人也遭遇网暴,而另一边,通过网络举报的杨某某也面临开盒与网络暴力……

以往以校园为背景的网络舆论监督中,最常见的都是学生对权力上位者的举报,如导师、院长等,这类举报往往有着直观证据,如聊天记录等,且事件属性并不复杂,加之公众天然对处于下位者的学生报以信任同情,这类网络维权往往并不会引起社会撕裂。而在武汉大学图书馆事件中,当举报者和被举报者都是处于同一位阶的学生,而且相关认定标准又错综复杂时,网络举报的双刃剑、不可控作用就开始显现。

不过,在此仍有必要将正常网络维权和公众所愤懑的小作文模式作区分。小作文本质是以先声夺人的姿态率先发起议程设置,并垄断信源、选择事实,由发起者在第一时间调动起群体非理性的力量,从而让个案对错不断升格为性别对立的原则问题、立场问题。而无辜个体一旦被卷入这种舆论风暴,会迅速被隐没从而失去招架能力,成为各类极端观点的物料,从事实对错扭曲为你死我活,而真相的拼图一旦凑齐,曝光者常常也面临无路可退,网络暴力在正反双方之中反复横跳。

回到武汉大学事件。有一组时间线值得玩味:女生曝光前,高校有三个月的处置期空窗;女生愤而曝光后,高校又在几天内火线处理。而据媒体采访杨某某得知,她此前并不知道肖某某长期患有皮炎。

如果控诉女生在找到校方反映问题时,校方能以不偏袒、不纠结且公开透明的方式迅速介入调查,将男生的病因充分告知,哪怕高校无力解决也可引导帮助学生走法律途径。即便控诉者对最终法律结果不满,依然在网上曝光男生,那么学校也可以将真实情况公之于众,保护被曝光男生的权利,引导舆论不被其中一方牵着走,是不是就能阻止网暴或者至少能减少网暴对男生的伤害呢?而最终的局面是,个体公正无从保障,高校公信无从说起,社会分歧也难以弥合,且至今高校依然沉默以对,个中教训,不可谓不沉重。

在这样一个非典型个案中,武汉大学起初在左支右绌、躲躲藏藏中或许是想息事宁人为上,却间接助推,成为让极端者更极端,让无辜者更悲惨的幕后推手。而时间的滞缓、态度的反差、舆论的翻覆,指向的是高校性骚扰处置机制的缺失。

本次武汉大学图书馆事件,凸显了性骚扰处置机制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以制度化的处置机制不仅能捍卫举报者的公平,也能保全被举报者的清白:第一时间的跟进,以中立的调查委员会身份介入,既不让控诉者感到被忽视后的愤怒,也不让被冤屈者在恐慌之下屈打成招,公开透明的处置程序,也可以起到一个情绪阈值的作用——如何把问题留给制度,而不是抛给网络,或许是本次事件烽烟滚滚过后最大的公共思考。

此外,在这场旷日持久的纷争中,相比当事双方的境遇,网络舆论的异化同样让人扼腕。青年男女,本应该是各种进步议题的倡导者,通过互动与合作带动社会进程,而如今在各类社媒上,一部分网友却以算法流量为界,保守之风盛行,各站一边,各摇各旗,彼此猜忌、攻讦甚至互泼污水,不得不令人发问:男女之间的理性讨论,到底该如何构建呢?

(来源:新黄河)

(责任编辑:尹子怡)
关键词:武汉大学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