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告诉记者,他最想读的是计算机专业,但以他当时的高考分数,无法选择公办本科高校的相关专业,如果去民办本科高校,每年的学费至少得15000元。光是这四年的学费差距,对自己家来说就是个不小的数目。
“最后,我选择了济宁职业学院云计算专业的3+2贯通培养,将来只要通过大三的转段考试,就能到对口的临沂大学读我喜欢的本科专业。”崔安东说,经过大一这一学年的学习,他发现很多授课老师有做企业项目的工作经验,能手把手教给他很多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
学费高、就业率低
民办本科高校陷入结构性难题
很明显,对于很多像崔安东一样的学生来说,教育投入和产出的性价比是他们更看重的。
《2023年全国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调查分析》显示,民办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仅为56.7%,比普通本科高校低8个百分点。除了就业率,更明显的差距体现在起薪上,民办本科毕业生比普通本科毕业生低约1100元/月,比双一流大学本科生的起薪低约50%。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在个人自媒体号上的一篇撰文中指出,民办高校与公办学校不同,因缺少政府层面的投入,学费成为支撑学校运转的核心。面对民办高校的高学费门槛,考生和家长们的“消费”越来越理智了。
陈志文表示,20世纪末至今,公办学校学费标准一直卡得很严,低门槛的学费叠加高等教育普及化,使考生和家长们在上大学这件事上很少思考投资的效益问题。
在陈志文看来,公办本科高校至今尚未遭遇明显的招生尴尬,并非与民办本科高校存在绝对质量差异,而是占了一部分学费低廉的优势。他认为,在灵活机制下,民办高校对市场需求的响应反而更快。比如,民办高校在专业调整上比公办高校更频繁。假如收取同样的学费,民办高校未必输于一些公办高校。
江苏省2025年高考考生王虹在填报志愿时的选择,代表了许多学生对“性价比”的考量。
王虹在今年高考中取得了571分的成绩。但在填报志愿时,她却出人意料地放弃了南京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公办本科高校,报考了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公费医学生。
对于记者的不解,王虹解释说,她之所以放弃本科而选择专科,看中的就是公费医学生项目带来的就业保障。“毕业就能解决就业。”她本人对中医文化很着迷,在她看来,专科学校侧重实操培养,本科学校侧重理论塑造。相比于研究理论,她更渴望掌握一技之长,用专业本领在中医药行业立住脚,扎下根。
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一纸文凭不再是考生和家长们的唯一追求,能够获得实际技能和就业保障变得更加重要。
记者注意到,今年高考志愿填报期间,越来越多的高分考生宁愿放弃排名高、名头响的大学,也要选择未来就业确定性高的学校和专业。比如,上海海关学院、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在提前批录取中“横扫”多个“985”高校。
新型民办高校异军突起
能否给民办高校走出困境提供“参考答案”?
今年高考招生期间,与普通民办高校的冷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福耀科技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等一批研究型的新型民办本科大学的表现格外亮眼。
福耀科技大学于2025年2月21日获批设立,定位为新型研究型大学。图片来源:福耀科技大学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