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指挥旗划出精准弧线,一双鼓槌击打出铿锵节奏,十年两次参与阅兵,现代音乐学院校友高远身上呈现的是德艺双馨、与时俱进的精神,更是永远不变的中国军人本色。
2015年9月3日,天安门广场烈日当空,高远手持指挥旗,白色手套划出精准弧线,镜头特写她晒成小麦色的脖颈和坚毅的侧脸,这位当时被誉为百余名“军花”中“当家花旦”的山东姑娘,脸上洋溢着自信的微笑。
2025年9月3日,同样在天安门广场,高远再次亮相阅兵式,但她不再是众人瞩目的分指挥,而是隐藏在节奏深处的“心脏”——联合军乐团的小军鼓演奏员。
两次阅兵,两种角色
十年前,高远作为联合军乐团的分指挥之一,参与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那时她刚从山东艺术学院毕业,凭借着出色的专业成绩入选国防大学女子军乐队并迅速成长为副队长。指挥旗作为“乐队指挥系统的神经中枢”,责任重大,尽管重量不重,但阅兵全程要上下挥动几千次,必须保证节奏准确,动作潇洒,衔接万无一失。
十年后,高远的身份转变为小军鼓演奏员,作为新中国阅兵史上规模最大的军乐团,2025年的联合军乐团由1300余名官兵组成,高远站在联合军乐团第一排,成为20名女鼓手之一。
军鼓,阅兵节奏的“心脏”
“指挥是引领方向,军鼓是夯实根基。”军鼓在阅兵音乐中扮演着“第二指挥”的角色,让整个阅兵音乐更加厚重、更具穿透力。2025年阅兵,在编排上特意设置了14个排面,寓意14年抗战并在前排设置了80名礼号手,寓意抗战胜利80周年。高远和她的战友们每天要练习上千次击鼓。
从台前到幕后,不变的是初心
高远的日记中写到,“我想从另一个角度守护阅兵的节奏。”从分指挥到小军鼓演奏员,从台前引领到幕后夯实,变的是位置,不变的是那颗守护阅兵节奏的初心。高远的故事是中国军人的一个缩影,她出生在山东临沂费县,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在部队提干后,高远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参加文艺活动,充分发挥文艺特长,她参与创作演出一批广受官兵欢迎的作品,从大漠边关的演出到演习场哨卡为官兵歌唱,都有她的身影。
高远《西柏坡组歌》演出照片
微笑背后,是永远向前的军人本色
十年间,高远从指挥变为鼓手,但不变的是她那坚毅的眼神和自信的微笑,演奏结束,高远轻抚军鼓,镜头拉远展现整个军鼓方阵的钢铁阵列。
从2015年到2025年,同一个位置,一代代联合军乐团官兵用音符,接力见证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宏伟画卷徐徐展开,当人们对比高远两次阅兵的照片,会发现最美的不是军装的颜色而是永远向前的中国军人本色,这种本色,源于内心的阳光、梦想的坚守以及神圣使命带来的荣誉。
阅兵式虽已结束,空气中却依旧回荡着激昂乐章的余韵,高远和她的战友们并未停歇,她们继续以精准的节奏、铿锵的鼓点,引导受阅部队迈出坚定步伐。当《钢铁洪流进行曲》磅礴响起,整个世界都看见——这就是中国所要展现的大国形象。
荣誉背后,德艺双馨是山艺学子不懈的追求
高远,2005年9月考入山东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现为现代音乐学院)音乐学(师范类)专业。在校期间多次获学校奖学金,参加山东省青年歌手大奖赛,获二等奖。高远在校期间学习认真刻苦,学习成绩较好,尤其是专业成绩在同学中出类拔萃,被推选为合唱团女生部部长(合唱团多次参加比赛获金奖)。同时,她还积极参加泉城义工志愿服务活动,在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中带领大家排练节目,表现积极主动。她的专业教师李静老师介绍她是一个专业全面的学生,除了自己的专业唱歌之外,弹琴、跳舞也非常出色,当年入学考试时,高远就以全面的艺术素养打动了在场的主考老师,以专业第三名的成绩考入学校。“这孩子是个好材料,不仅天赋好,学习训练更是刻苦,有股子韧劲儿。”李静说,大学时期的高远在学习专业课时非常努力,老师布置的作业,无论是背谱还是练歌,每次完成得都非常出色,是一个“阳光全面”的女孩子。
无论上学时还是毕业后,高远校友都以自己始终如一的言行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的风采与担当,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以人民为中心、为时代而艺术”的初心使命,母校也期待德艺双馨、与时俱进的高远校友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永远高歌猛进、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