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黄金玲珑金矿位于山东半岛中部招远、龙口交界处的罗山东麓。这里黄金资源丰富,开采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期就有采金活动,文献可查采金史,有千年之久。
根据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招远县志》记载,公元1007年宋朝真宗皇帝曾派大臣到玲珑督办采金。嗣后,宋、明两朝数代皇帝都派遣大臣、中使到玲珑督办采金。随着历史的变迁,玲珑采金业时起时伏,但始终未曾间断。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也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德国、美国、日本等国的资本都觊觎着玲珑的黄金资源,纷沓而来,曾拟与招远金矿局合办经营,因中国政局和世界形势的变化均未能如愿。直到1922年,日本资本的触角伸到了玲珑,从签订代采买卖矿石合同,到合资经营,对玲珑的黄金资源进行了掠夺式开采。
1939年2月,日军武装占领了玲珑金矿,在其所谓“以战养战”策略下,开始了疯狂掠夺黄金,试图源源不断地为其战争机器输血,大量黄金流失海外。
(日寇选厂旧址)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由于当时东北的金矿已被日军牢牢掌握,胶东抗日根据地的黄金斗争显得尤为重要。1938年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饱受凌辱和苦难的矿工进行了多次反抗和斗争,诞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为抗日战争筹集了大量黄金。据招远档案记载,1937年至1945年,胶东特委和玲珑金矿大约筹集了13万两黄金送到延安。
按照《陕甘宁边区九年来财政收支报告》计算,这些黄金相当于1943年边区财政收入的7倍。在艰苦卓绝的抗战时期,这13万两黄金极大地缓解了延安紧张的财政经济状况。在护送黄金的行动中,无数英雄血染运金路,却没发生过一起携金叛逃事件,没丢失过一两黄金,昭示着玲珑人红色革命的蓬勃热情和对党的忠诚奉献。
抗日战争胜利后,这座古老的矿山获得了新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展黄金,组织军需生产,动员矿工参军参战,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新贡献。
(70年代玲珑金矿全景)
1962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对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山东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将招远县建华、胜华金矿合并组建招远金矿,并投资建设灵山矿区100吨/日采选综合生产系统。1964年,又将玲珑生建金矿移交招远金矿,投资建设玲珑矿区500吨/日采选冶综合生产系统。经过五年的艰苦创业,到1967年7月建成了灵山、玲珑两个生产系统,形成了600吨/日采选冶综合生产能力,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黄金矿山。从此,这座古老的矿山又迸发出璀璨的光芒,黄金产量逐年大幅度提高,从1962年的4096两,到1966年达到26959两。此后,招远金矿的生产一直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
1975年6月,王震副总理受周恩来总理的委托抓黄金生产,视察玲珑金矿,向全矿职工提出了殷切期望,全矿职工以产金报国为己任,在艰难困苦中创业,发扬了为国分忧、无私奉献的精神,当年生产黄金42421两,突破了历史最好水平。接着,又连续四年黄金产量突破5万两大关。
(80年代炼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