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齐鲁旅游 > 旅游资讯 > 正文

读《生命的思与诗——冯至的人生与创作》,了解真正的“世界性学者”冯至

读《生命的思与诗——冯至的人生与创作》,了解真正的“世界性学者”冯至
2021-02-01 12:53:57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尽管冯至生前已受到鲁迅、朱自清等人的高度评价,被李广田称为“那在平凡中发现了最深的东西的,是最好的诗人”,但从现代文学的研究来看,对冯至的关注与评价,显然是不够的。著名诗人学者郑敏在2015年就这样评价冯至:“我认为他至今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说他的诗独步诗坛也不为过。”

《冯至评传》的最突出的特点,一如传主冯至先生所肯定的,是“依文见人”“循诗写人”,是从冯至先生的作品本身,来解读、探索传主精神世界,从而从内在的心理逻辑中,探索一个诗人的思想内涵。在内在生活领域,冯至先生巨大的耐力和学者式的探索,使他与众人区别开来。他一生读书、思考、写作,没有传奇色彩,没有大起大落。因而,冯至的传记写作,更多的是“描述”,而非“刻画”,通过对他一生几个重要过程的描述,揭示是什么促使他产生了这样的精神和作品。仅就这一点,写作冯至先生的传记,就是一项重量级的学术研究。

在“循文见人”的基础上,作者又加入了时空地理的研究元素,导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借助文学地理学的理论、视角,更多地回归到作家经历和创造的生命现场,将冯至放在独特的地理环境、家族家庭环境、朋友圈对其影响等方面,挖掘是什么催动产生了冯至的思想及其作品,剖析一个诗人学者的自我蜕变与之所以独特的根源,更为系统地呈现了冯至思想精神轨迹。这种文学创作特别是人物传记的撰写中体现的“大历史观”和从人物“外围元素”入手的创新手法与路径,非常值得肯定。

尤为可贵的是,作者对一些学界大师级名人给予冯至的影响做了更多析解。冯至一生中对他最有影响的作家是里尔克、歌德和杜甫。作者将这几位文学、哲学大师对其影响,分别进行了探讨,进一步挖掘了冯至的精神渊源。冯至的主要学术著作《杜甫传》《论歌德》等都贯彻“洋为中用”的精神。他说过,“我们搞外国文学,并非为研究而研究,也不是为外国人研究,而是从中国的需要出发去研究,根本目的还是在于为发展社会主义提供借鉴”“学外国文学的人要懂得中国文学”。这个观点是冯至非常鲜明的观点。

作者层层剖析,逻辑严密,把一代学者的成就从人类文化传承的共振中找出了节点,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冯至先生深邃的思想和丰厚文学成就。从冯至一生中可以看出,其精神的探索历程,代表了我国现代知识分子个体意识的萌生、发展及其与社会现实的碰撞与融汇。冯至思想的精神轨迹值得更为系统的总结和研究。他自我精神探索的独特性,恰恰在于他的自我克服与不断否定。从早期的孤独、隐忍、坚守,到后期的蜕变、再生,展示了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精神探索的轨迹。这些探索,似精神之光,引领冯至的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也引领后人的思考和借鉴。

冯至给自己的文章起名《立斜阳集》,源于他喜欢的纳兰性德的词《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睹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因嫌“残阳”过于衰飒,冯至便改为“斜阳”,在《立斜阳集》序言中,他写道:自念生平,没有参与过轰轰烈烈的事业,没有写过传诵一时的文章,结交的友人或熟人中,没有风云人物,也没有一代名流。有些人和事,或长期共处,或偶然相逢,往住有一言一行,一苦一乐,当时确实觉得很寻常,可是一旦回想起来,便意味无穷,有如淡薄的水酒,只要日子久了,也会有几分醇化。恨不得能让时光倒流,把那些寻常事再重复一遍。若把“残阳”改为“斜阳”,则更适合我的心情,因此我把这部集子叫作“立斜阳集”。

关键词:生命的思与诗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