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地市 财经 金融 房产 汽车 书画 艺术 教育 旅游 健康 文体

孙博文——与这个时代的意外相遇,成就了当下艺术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

中华网山东频道 2024-04-15 15:40:13

当下艺术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

孙博文的艺术图景是一种淋漓挥洒的自然华章,他以诗意的化境进行古与今、中与西的交融,达到自然造化与精神世界的交织,在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进程中彰显出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艺术新路。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为“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题写的序言节选

图片

范迪安题字

“孙博文与这个时代的相遇多少有些意外,因其意外,他与这个时代所碰撞出的火花才格外地眩目。2019年中国美术馆、2021年山东美术馆的两次展览后,向来与美术界、学术界并未有太多交集的孙博文,依托其大泼彩绘画而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其声名日隆,甚至超过了1980年代对黄秋园、陈子庄的发现。”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文章《生命的超象——孙博文大泼彩绘画之思》节选

图片

▲《万象生辉》

145cmX716cm

2001年作

释文:平生野然无拘束,万里长空自在天。彩墨倒于宣纸上,任其纵横任其染。

一、简单回顾2020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

2020年深秋季节,“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于11月12日在中国美术馆拉开了帷幕。此次展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策展,由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山东艺术学院、青岛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共同主办。

中国文联原党组书记、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胡振民宣布展览开幕。王绍波主持了开幕式。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刘曦林,南京艺术学院艺术教育高等研究院院长顾平,批评家杨卫,山东美术家协会主席、山东美术馆馆长张望分别致辞。

图片

▲《霜青枫老丹成树》

89 cmX 231cm

2000年作

释文:江南九月霜暗飞,秋光春色两依稀。万树欲丹疑湿雾,千山如醉带斜晖。

展览在3号、7号两个展厅,分别展出了涵盖孙博文先生各个历史时期不同风格的80幅代表作品。分为上篇“时代华章立传山河”和下篇“淋漓异彩苍润化境”两个板块。

开幕式结束后,专家学者们在七楼学术报告厅召开“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学术研讨会。在这方天地,国内艺术圈的顶级大咖们围桌而坐,有美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有著名的美术批评家,有资深策展人等。《美术》杂志执行主编、艺术评论家尚辉先生主持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主持人尚辉先生总结得好:“展览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发现画家,从发现画家的基础上来考察一个画家背后的学术背景以及学术探索和历史、现实的一种关系。所以我觉得今天从策展到开这场研讨会,应该说是当下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图片

▲《涅槃》

359cmX144cm

2001年作

释文:天际霞光入水中,水中天际一时红。直须日观三更后,首送金乌上碧空。

二、聚焦2021年山东美术馆举办的“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

继2020年11月,在中国美术馆成功举办“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这一重要事件后,2021年6月6日至6月17日,山东美术馆举办了为期12天的“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展览集中展出孙博文先生生命晚期的中国画作品约60幅,精彩呈现孙博文先生融汇中西的笔墨探索及其流光溢彩的山水世界,聚焦其在中国画领域的创新和突破。

6月6日下午,由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山东省文学艺术联合会、山东艺术学院共同主办的“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山东美术馆一楼A1展厅盛大开展。本次展览由山东美术馆和山东省美术家协会联合承办,由卢乡书院、莱阳市孙博文艺术馆协办。

展览特邀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担任策展人,山东美术馆馆长、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张望联合策展。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张宜主持了开幕式。开幕式上,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山东美术馆馆长、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张望,山东艺术学院副院长、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王力克分别发言,孙博文夫人鲁彩云女士致答谢辞。

图片

▲《万里长空彩云舞》

144cmX360cm

2001年作

范迪安院长在开幕式上做了精彩发言。他称赞孙博文的艺术是生命的艺术,“所呈现出来的都让我们感到十分的惊异,所以美术评论界可以说是以惊叹的目光和感受,看到了孙博文创作的一番新的艺术天地。”“今天我们走进孙博文的这个展览,真是走进了孙博文创造的一个宽阔、热烈、丰盛的世界。”“而最重要的是他始终对艺术抱有热情,所以他的作品我们大家看到的是充满生命热情的绘画,是拥有顽强的毅力、坚定的信念的绘画,所有这些都化为他笔下的淋漓华章。”范迪安院长在开幕式上的发言铿锵有力,并从三个方面总结了本次展览的意义:一个是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推动了中国画家们时代的变革。二是在孙博文作品中有着很好的体现我们称之为中华艺术发展的正道。第三,孙博文的艺术能够充实20世纪,特别是新中国文化以来中国绘画发展的书写。

张望馆长认为孙博文是山东代表性的画家,他觉得孙博文在艺术上的独特面貌,特别是在中国山水画发展进程当中,能够写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并说:“他这种艺术风格可以说是非常特别的、也是非常个性的一种表达,彰显了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当代艺术的总体上的考量和研究。”在山东馆展览现场的采访中他提到:“他的作品传达出的精神完全是正能量的,而且是积极向上的,带有齐鲁人的那种豪迈的、甚至带有英雄主义的那种精神的一个艺术家的气质。”最后总结说:“孙博文先生在山东美术馆这个展览,我感觉势必对山东的美术未来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甚至对中国美术也会产生应有的影响,这是毋庸置疑的。”

图片

▲《北冥有鱼》

123cmX244cm

2001年作

释文:山壑脊薄自露根,孤身独立观世人。繁华阅历知多少,不改风骨到如今。

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在研讨会发言中说原本是存着疑问看孙博文艺术展的,看了以后非常震惊。他认为孙博文创作了中国画的全新的美学形态,“这个形态放在整个20世纪艺术史上是独一份儿的”,还认为晚年的孙博文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我觉得只有到了这个境界,才是他的最高境界,而且是他留在艺术史上成为一座里程碑的最充分的理由。达到这种境界的艺术家在中国少之又少,他不是山东的唯一,他是中国的唯一。”并归纳出他的三种形态:一是传统本象;第二个是大写意阶段;第三个阶段叫超写意,并认为“这个阶段的东西是他最精彩的部分,就是晚期的东西。也是我们评价他作为一个大师的最根本的原因”。

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刘曦林是孙博文在山东艺术学院的老同学,在展览现场的访谈中,他称赞,“他(孙博文)的色彩比较热烈、大胆、雄强、浓厚、激情。”其后他撰写了文章探讨《孙博文的艺术文脉》,文章中说,“孙博文艺术最醒目的特点是:热烈的激情和动人的色彩,是出乎我的想象的。他一反传统的‘水墨为上’的审美惯例,梵高般地挥舞原色,火山爆发般地抒泻野性,任‘岩浆’自然喷发流淌。”通过孙博文的艺术道路做进一步思考总结,“我们今天如何走向现代,是否在传统的基础上走向现代,以什么样开放的目光对待世界艺术,这些都是我们面临的课题,孙博文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山水四屏》

361cm*144cm

2001年作

开幕当天,孙博文先生在莒南工作期间教过的学生们来了,莱阳的学生们也来了。当年跟他学画时的半大小子,而今大都年过半百,很多人已经成为中国美术界的中坚力量。还有先生生前好友,以及慕名而来的众多书画爱好者们,大家站在先生空前绝后的巨幅画前,震惊不已,赞叹不已。气势磅礴、自由奔放、淋漓华章、斑斓生辉……他们毫不吝啬地献上诸如此类的形容词,来表达观展的激动心情。

专家们看得仔细。他们认真分析作画的颜料,诧异于作品的浓墨重彩,疑惑于先生的不拘章法。研讨会上,学者们探讨得热烈。有人认为他是“既是天才又是鬼才”画家,有人专注画中的光芒与热爱,有人说他受西方印象派影响,有人说是波洛克风格,有人说他的骨子里淌着传统的血,有专家分析是他晚年的病患导致他的画风突变,有学生说是先生的性格使然,有学者认为是潜心创作带来的突破……

为尽可能地解密孙博文的创作密码,于山东美术馆举办的这场孙博文艺术展连续召开了三次学术研讨会,先后有近百位专家学者,响应卢乡书院于学松院长的邀请,从全国各地赶赴山东美术馆,参加“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学术研讨会。这在山东美术馆乃至全国都是史无前例的。

2021年6月6日上午,第一批30余位专家学者围坐在山东美术馆四楼研讨大厅,出席“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研讨会。本次研讨会也是由《美术》杂志社社长兼主编尚辉主持。2021年6月12日上午举行了孙博文艺术展第二次学术研讨会,由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美协会员工作处处长冯令刚主持;2021年6年17日上午举行了孙博文艺术展第三次研讨会,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殷双喜主持。

图片

▲《霞光映水浮鲜绮》

119cmX119cm

1998年作

三、孙博文艺术之名家言说

范迪安院长在展览开幕式上发言,他归纳了孙博文艺术的三个鲜明特点:第一,孙博文始终对祖国的壮美山河抱有深厚的情感,他的作品充满时代的视觉的强音。第二,孙博文勇于从传统中开拓出一方新的艺术格局,他的作品就是这种融合创新的一个重要典范。第三,孙博文的作品具有非常强烈的现代形式,他的画面能够把天地宇宙、自然万物打通融汇,所以他的画面主题,特别是画面的境界显得十分博大。

基于这三个鲜明特点,范院长总结道:孙博文的艺术的确是生命的艺术。他是把自己的全部的感受、热情、甚至生命的体验都注入了笔端,放进了画面,由此形成他的作品非常强烈的视觉张力和非常丰厚的精神内涵。

在发言最后,范院长提及孙博文的两次超越:一次超越是他如何从比较传统的中国画教育的基础上,走向更宽阔的吸收有关表现的、外来的艺术因素的超越。第二次超越是他已经开始泼彩、彩墨的情况下,更多地进入了一个自由表现的境界。

范迪安院长的总结高屋建瓴。此外,众多参展专家学者在展览现场或研讨会上都做了精彩发言,很多人撰写了论述文章。

图片

▲《袖卷红云水上生》

143cmX360cm

2001年作

例如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美术》杂志社社长兼主编尚辉在展览现场接受采访时谈到孙博文的海派画学传统,说“他是用刘海粟的方法画张大千,张大千画的特别秀雅也有泼彩,但是孙博文把它画的特别的豪放、雄壮”。他认为“孙博文先生并没有完全走向泼墨也并没有完全走向泼彩,即使到晚年仍然是用如椽大笔、用篆书、金石用笔来画他的墨和色彩”。称赞他的作品更多是强调表现一种生命的表达。谈及孙博文晚年的绘画特征,尚辉先生很是感慨,他认为:这次展览刷新了我们对孙博文在中国美术馆展览的印象,我们学术界对中国美术的现代性的特征,可能会因为有孙博文的存在而发生某些改写。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传席在采访中赞孙博文:“他底子厚,路子正,再加上天赋高,他的画才能达到这么高的成就,这一点是非常了不起的。他给人最强的印象就是在传统基础上敢于革新,他唯有革新,有他自己独特的面貌,才能在美术史上留下那种地位。”他认为:“孙博文的泼彩比张大千的气派还大”,“大国必然要有自己的文化,现在我们正需要孙博文这样的艺术和文化”。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在《生命的超象——孙博文大泼彩绘画之思》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觉得依早期与晚期作品的性质而论,事实上存在着两个不同的孙博文,观看孙博文的展览犹如梭巡于精神的密林,好像进入了一个巨大的精神道场,他不由地提出质疑:“在一个乡土文化尽毁,文化土壤充分盐碱化的地域中,如何生长出了孙博文这样参天的乔木?”

图片

▲《飞龙衔瑞》

427cmX97cm

2002年作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认为在当代中国画方面,孙博文的探索精神是非常非常值得肯定的。他在采访中直言:“孙博文先生的艺术成果是很突出的,在中国画80年代以来,像这样的注重色彩、注重大气势,这么一个探索的艺术,我们觉得很少见的,中国画色彩是有问题的,当然不是说中国画都要像这样画,但中国画可以这样画。”再三强调“孙博文先生的这条路是值得我们研究、值得我们探讨、也是更值得我们学习的探索精神,当然他的成果也非常杰出。”

这是已故莱阳籍画家孙博文和专家学者联手为中国美术乃至世界艺术留下的宝贵财富。博文先生就像他的作品,带着饱满鲜明的色彩,带着澎湃高昂的激情,闯进了平静已久的艺术界,烙下一个叫做“孙博文”的大写印象,他穿越时空挥洒浓墨重彩,他跨越时代谱写淋漓华章!

尽管专家们的观点不尽相同,但梳理下来,大致可按照范院长归纳的孙博文艺术的三个特点加以规整。所以,小编试着将专家们的精彩论述加以归纳,力求清晰饱满地呈现孙博文的艺术特色,为关心绘画艺术的读者朋友提供一个了解孙博文的便捷窗口。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花鸟四条屏》

179cmX48cm

2000年作

一,他对祖国的壮美山河抱有深厚的感情,作品充满时代的视觉的强音。

深厚的情感与视觉上的震撼,从他画作鲜明的色彩与浩大的气势上可窥一斑。这也是博文先生生命晚期的作品予人的最直观的感受。对此,很多学者有过专门论述。在《生命的超象——孙博文大泼彩绘画之思》一文中张晓凌阐述道:孙博文晚期的大泼彩,则是艺术家在半清醒半癫狂、半人半魔状态下的精神化书写,是从生命中喷薄而出的语言,每一幅图像,每一块色彩,每一束光以及每一根线条,都是其清魂幽魄所在。在这个语言体系里,生命与形式美学是无间性的。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春辰发言中提到孙博文大胆用色,说他“比我们所熟知的张大千、刘海粟还要敢于用色,而且用色的丰富远远多于其他人”。在《墨游石上流清泉——孙博文山水画评》一文中,将孙博文的创作及作品放到20世纪以来的中国山水绘画系统里来看待,再次肯定了孙博文绘画的“大胆用色,色彩浪漫”。对孙博文的绘画构图,认为其“构图飞散,自由畅达”。并说:构图尽可以随心铺张,眼中所见,无非是乱眼迷离的千般胜境,所谓练拳到化境时并没有章程可循,全凭眼到手到、腾挪转移,在恍惚间重重一击。

图片

▲《春和景明》

361cmX144cm

2001年作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术研究》杂志社社长张鹏参观艺术展并出席了研讨会,她从骨相和气象的角度阐述自己对孙博文绘画艺术的思考。她认为对于艺术家而言,要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而孙博文在这方面做得非常精到,“就是画面传达出的浓度、厚度、强度、力度、刚度、韧度、饱和度,共同达成了一种雄强和震撼,应该说是一种恣肆,而不是一种放肆,他还是张弛有度的。”她认为孙博文已经进入了禅悟的第三个境界,达到了山川言志,他自己的一个诗意的、非常美好的世界。关于孙博文绘画的尺幅和色彩她这样说:孙博文的艺术创作,尤其是其极富视觉冲击力的巨型尺幅和喷涌而出如地火、海浪般的色彩能量,展示了他对中国画致广大的贡献,提示我们中国画的色彩和表现尺度还有巨大的发挥和拓展的空间。

中国美术馆馆刊编审、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特聘博士生导师黄丹麾在开展当天的研讨会上做了精彩发言,其后更是三易其稿,认真梳理孙博文的绘画艺术,撰写了文章《以色写心以彩绘境》。他指出孙博文画作中蕴含着儒家的山水比德思想;色彩方面借鉴张大千、刘海粟、朱屺瞻的泼彩法,并在吴冠中、刘国松等人的彩墨山水画基础上有所创新。文章最后深情总结:孙博文先生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以色写意,以彩畅神,融汇古今,中西合璧,谱写了一曲淋漓酣畅的华美绚烂之乐章,必将在中国当代重彩山水画史上留下具有开创意义的一抹亮色,为中国山水画色彩美学的重构奉献出一场饕餮盛宴。

湖北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刘茂平参加了画展并出席研讨会,他被作品的绚丽色彩、奇幻画面、巨制宏构形成的巨大视觉冲击力所震惊,对其似乎熟悉而又极端陌生化的艺术表达方式,深感意外,现场连用了“气吞八荒,元气淋漓,激情充盈”三个形容词赞孙博文乃天纵之才。他认为孙博文创造了一种新的视觉奇观,给人非常强烈的视觉感受。他直言:“我感觉他是一个‘天外来客’,突然这么多东西放到我们的面前,让我们不知所措,如此的雄强!如此的壮观!如此的富有冲击力!”展后他将自己的发现汇成文章《中国式表现性绘画的一个极端案例——孙博文晚年绘画初步研究》。文中有言:孙博文的创作是一声惊雷,唤醒了我们的色彩记忆和感知,激活了中国传统色彩在现代的生命。赞扬孙博文的艺术风格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张扬,是对雄伟刚健艺术精神的一次唤醒,是现代艺术雄强审美风格的范例。文中指出:他的艺术是整个中西艺术、中西文化发展在他身上结出的自然果实,他广泛学习中国传统,不仅是艺术传统、还有思想传统,加上齐鲁大地给他的人文、地域环境的滋养形成的底气,给了他胆识、勇气,使他敢于大胆的消化融合西方的艺术,对中国自己的艺术进行了现代转化,形成一种内在超越,一种创造性转化。这是艺术交流和发展的一个必然性结果,这个大大的艺术果实,不仅是他个人的荣光,也是中华民族有容乃大的创造精神的伟大体现。

图片

▲《山高入云端》

413cmX1434cm

2002年作

天津美院教授、《中国书画报》社长路洪明从孙博文的题画诗入手,重点关注他的彩墨语言,通过和张大千、林风眠等大家的作品比对,得出孙博文的彩墨语言自成特色,并首次提出“积彩”的概念,他认为孙博文的作品应该属于“心象山水”,称赞孙博文超越了地域,包括超越了中外。并说:画这么大的画,他从视觉上在创作过程当中不容易把控,但是从心底流出来的时候,已经在他心中形成了,只是在肆意的挥洒。赞扬他无论是笔墨语言还是画面形象以及构图样式都有自己强烈的个人面貌,这使他的彩墨山水在当代画坛别具一格。

广西艺术学院教授、《艺术探索》执行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委员李永强采访时很激动,连用了两个“非常”:走进孙博文的展览,让我们非常的震惊,非常的震动,这些作品太宏大了!他说:(孙博文的作品)超越了一切,超越了时空,超越了艺术本体,超越了这个世俗人眼中的艺术的状态而回归到他的本真。他认为孙博文的彩墨画不仅仅是艺术,其中还包含了更多他对生命存在意识的理解与追求。其后撰写文章《浮翠流丹气象磅礴——品读孙博文的彩墨画》,文章说:那奔放的笔触与绚烂夺目的色彩都是其生命燃烧的完美呈现,更是他对艺术创作深刻的感悟与对艺术理想狂热的追求。孙博文的彩墨画艺术,也为当代画家们对于中国画的创新命题提供了新的启示与思考。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苏金成认为孙博文是一个奇迹,他在发言中说“(孙博文的绘画)既有传统的、又有西方的、又不拘一格的,我觉得这是一个画家的伟大之处”。并说“在孙博文的画展上,我第一眼的感觉就是我遇见了‘梵高’!”其后,他更以《一个“梵高”式的画家——孙博文绘画作品赏析》为题展开论述。他认为:孙博文绘画作品上那火焰一般的色彩以及所蕴含的情感,所表达的方式,与梵高非常一样,热烈奔放,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狂热与宣泄。文中说:从孙博文作品的画面上看,无论是具象的大山大河的气魄,还是抽象的色彩的运用,让我们都为之动心、为之震惊,为今天在中国的土地上还有这样的一个画家,以及他所呈现给大家的这种给气势庞大的作品而震撼。

图片

▲《朝云春梦》

222cmX96cm

2002年作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浙江传媒学院教授杨大伟在展览现场接受采访,并于研讨会上发言。他多次感慨孙博文“不一般”“不得了”“令人震撼”!认为在他这种“不正常状态”里面生成的任何东西,其实都是具有颠覆性的。展后他将思考整理成文章《孙博文绘画艺术漫谈》。他看到孙博文作品中的色彩和线条的表现极其强烈,他说:他以泼辣的笔墨,大刀阔斧的表现给观者展示了既富东方审美情致又具笔墨境界的宏大气象。文章总结:孙博文以独特的视角窥见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忽视的东西,并以一种极端个性化的语言,穿越了时空和不同文化的边界,传达出纯粹本质的声音。

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秘书长、湖南师大美术学院教授杨卫是最早关注孙博文艺术的美术批评家,并撰写了文章《心合天地致高远感通山水融古今》,他毫不讳言对孙博文作品色彩的欣赏:“应该说,孙博文的水墨画,是在当代意义上发展了北派山水,或者说是把山水画创作引入了当代语境。其卓绝群伦之处,首先在于他对色彩的大胆运用。”“这些颜色被孙博文完全主观化、抽象化以后,与水墨相交融,在其笔下奔涌而出,犹如神来之笔,赋予了山水画以生命的律动和炽热的光芒。完全可以这么说,孙博文在自己的山水画中,创造了一个色彩的奇观,一个流光溢彩的缤纷世界。因此,称他为色彩大师,水墨画界的梵高,毫不为过。”

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清华艺术博物馆学术部主任徐虹认为孙博文的传统功底非常好,画面色彩非常浓郁,整个结构也非常的饱满。并说孙博文的绘画色彩使它区别于其他任何传统山水画,西方的形式在他的画里非常突出,称赞他“画面色彩非常浓郁,整个结构也非常的饱满”,并作出两点总结:第一是水墨画里面的沙耆,第二是山水画里的现代主义的开创者。

图片

▲《远烧入穹》

441cmX144cm

2002年作

清华大学艺术典藏部主任倪葭认为孙博文的创作思想是将儒道释杂糅之后形成的个人创作主张。她在研讨会上说,“孙先生用拖泥带水、酣畅淋漓的笔墨,将内心无拘无束的、野然的、豪放的个性借作品表达出来。”研读孙博文画作后撰写文章《纸上彩墨任纵横》,她认为孙博文用笔、用墨与用彩形成了自己的方式与法则,也就是个人风格,并且说,“他(孙博文)的泼彩山水不以润泽为追求,而是以浓烈的、厚重的纯色叠加于墨色之上,带给观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美协会员工作处处长冯令刚在文章《生命华章·跌宕风流——观孙博文先生中国画》一文中说道:纵观孙博文先生的艺术人生,他以守正求新的胆魄,高扬至真至善的审美理想,运用融会中西的笔墨,创造了一个五彩斑斓的艺术世界。谈及孙博文最具代表的彩墨山水,认为其是中国式的表现主义山水,赞叹他的画面风格:有着梵高般炙热、怆然的生命意识,也有着张大千泼墨泼彩的慷慨淋漓、放意肆志,同时,充满了正大、阳刚、写意、野逸的东方艺术气质。

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刘一原说在山东美术馆看孙博文的作品时,那铺天盖地的炽热画面令其为之一震,说“他的画的感觉,整个的作品就像是一团火,非常炽热,它那个色彩上面互相碰撞,很豪迈。它的用笔呀,他那个泼彩呀,都是很豪迈的”。他将孙博文的作品与西方表现主义绘画做了比对:当我回想梵高的《星空》《麦田》,蒙克的《呐喊》《生命之舞》作品时,给我的感觉是生命的呼唤,心律的回响,见博文之作亦如是。也与张大千、刘海粟的泼彩作品做了比对,认为孙博文的泼彩与他们完全不一样,认同孙博文是在画他的生命。他总结说:孙博文的风格独树一帜,他的独特表达方式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特别是对于中国水墨的拓展意义非凡。

图片

▲《山高禅意浓》

358cmX143cm

2001年作

大众报业集团监事会主席、山东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支英琦在文章《以灵魂的方式行走——孙博文绘画艺术之我见》中,认为孙博文是一个有文人情怀和生命精神的表现主义艺术家。文中说:即使把古今中外艺术家的绘画放在一起,孙博文的画也是夺人眼目的。这种夺目,与其说他具有独树一帜的色彩体系和恢弘磅礴的构图式样,不如说是洇化在画里的文化情怀和生命意识。又说:他的绘画一改只重笔墨的传统路径,其雄浑气势打破前人绘画的简淡疏净,不再四平八稳,而是情驰神纵,大开大合,走出了属于他自己的路子——艺术有了独特性,才有了价值。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国画家》杂志主编杨惠东以《五色为功》为题,论述了孙博文的艺术探索与价值。文中,他从陈子庄、黄秋园的“被发现”,谈到“被埋没”的孙博文横空出世;从孙博文的出身到他师法名家,俱做了详细论述,认为孙博文的彩墨山水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孙博文绘画的最大贡献“体现在中国画色彩领域的开拓”。并赞道:他的彩墨作品终于迈入自由王国,五色交映,纵情挥洒,如入无人之境。

光明日报摄影美术部副主任赵洪波以《磅礴气象·斑斓色彩——走进孙博文的水墨世界》为题撰写了文章。对孙博文绘画的色彩,他不吝赞美:许多画作中,我们能感觉到五颜六色仿佛如咆哮的大河从天而降。色彩浩浩荡荡晕染铺陈开来,气势像瀑布一样势不可挡。他从中国山水画传统用色技法程式中解放出来,赋予色彩以新的形象和生命。他认为“(孙博文)用纵横恣肆的笔墨,直通唐宋意韵,再开豪放之风,将传统山水画在气韵和色彩上推向新的巅峰”。

图片

▲《山云吞吐万山重》

358cmX144cm

2001年作

释文:山云吞吐翠微中,淡绿深青一万重。此景只应天上有,岂知身在妙高峰?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山东省美协副主席唐家路说观看孙博文的展览时,被强烈的主观情感所支配,在色彩斑斓中领略生命的奔放,夸赞孙博文的色彩成为一曲独立的华章。并以具体画作为例阐发,认为《涅槃》所展现的是“热烈和辉煌,气势恢宏,色彩浓烈,凤凰展翅向上,有一种奋发向上的冲劲”。还屡次提到孙博文的题画诗,如“吾截昆仑两三段,将余抛在云雾间;敢问苍天不罪我,能劈喜马拉雅山。”他认为这种“豪迈磅礴的气势既是作者情感的抒发,也与画面互相映衬”。

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刘科在展览现场谈到:在孙博文的绘画中看到一种很澎湃的生命力量,以及很强烈的个人化的表达,这在近现代的绘画当中是非常独特的。其后撰写文章《多重图景中的斑斓世界——孙博文的艺术创作》。她认为,“孙博文的山水在关照自然光色变化和山川体量的前提下,从表现视角、图式结构、色彩运用等多个方面创作了泼彩淋漓、瑰丽迷离的画作,绘写自然的同时,也传达出个人对自然伟力的由衷礼赞和热爱,巨幅创作出由自然景致与内心意象交织形成的奇幻图景”。

泰国布拉帕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杨灿伟在《炽烈的光——孙博文绘画艺术的主要特点及其他》一文中提到在山东美术馆观看孙博文画展给他带来的双层震撼:一是巨大尺幅带来的震撼,二是画作上浓烈饱满的色彩所能给予观者眼球的最大限度的震撼。文章还归纳了孙博文艺术风格四个主要特点:一是自由、恣意、饱满的色彩表现;二是灵活多变的图式;三是对“禅”予以动感式的呈现;四是神秘的意象与宏大的气魄。

图片

▲《登高看云低》

358cmX144cm

2001年作

释文: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美术批评家李晓峰现场参观时深受震撼,称赞孙博文的画作有强烈的光芒,像火山爆发一样,他认为孙博文“有着对于大画面的天赋的驾驭能力”,尤其赞美他的巨幅竖画,说它有一个很高远的昂扬气象。概括孙博文艺术时说:它是走向一种颠覆、反叛和突破的一种前卫艺术、先锋艺术。还有一个强烈的让人能够扑面而来的感觉,就是他的绘画有光芒感,非常强烈的一种光和光芒。有光并不意外,但是有光芒其实很难得。

常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刘德龙从作品的尺幅突破和色彩创新等方面撰写了文章《蓬勃张扬的生命意识——观孙博文晚年巨幅绘画》,他说孙博文是以传统的姿态完成了他的现代性转型,执拗地进行竖式大幅绘画创作。他认为:孙博文晚年突破传统艺术的羁绊,成为少有的具有明确现代性指向的中国画家,是中国画现代转型过程中一个值得研究的个案,为二十世纪晚期中国画坛增添了一抹亮丽色彩。

图片

▲《擎天揽月》

326cmX123cm

2002年作

二,他从传统中开拓出一方新的艺术格局,孙博文的作品就是这种融合创新的一个重要典范。

这也是许多学者关注的延续与推进,融合与创新的问题。他们关注画,也关注画上题诗和钤印。这些传统诗文风格的题诗、钤印,与创新的画面形式能够相得益彰,给许多人留下新鲜而深刻的印象。如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描绘孙博文人文修养的轮廓:以“禅”修为统领,其中既内蕴着“充实之谓美”“格物致知”的儒家进取精神,又包含着道家道法自然的理念。他认为:在一个艺术家主体普遍俗化的时代,孙博文不退反进,从人格精神到创作理念彻底完成了自我超越,端赖于其深厚的人文修养。再如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设计学硕士生导师、泰国乌隆他尼皇家大学艺术学博士生导师胡媛媛从孙博文先生诗画合一的特色入手,详细分析了孙博文的多幅名作,赞其“以诗情铸画魂”,达到了“诗画交融”的和谐巧妙状态。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张鹏在研讨会发言中提到孙博文兼顾两个身份,他既是当代的一个人物,也成为美术史上的一个历史人物,他对孙博文绘画色彩的传统、宏大气势的来源以及画上题诗都提出自己的思考,认为对于孙博文绘画艺术应该转入细化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于亮认为孙博文的艺术是中国文化的发展,他的绘画语言表现出对传统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这种热爱是扎根于他生命里边的,是一种鲜活的力量,有一种强有力的从内向外迸发的力量,冲击着观者的视野。他还认为孙博文是用中国画的媒介回应了这么多年中国和西方之间的一种碰撞,他的语言表达是中西结合的,并且表现得非常游刃自如,积极地回应了一个时代的召唤。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博士生导师张子康认为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或者从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上考量,孙博文是一个集大成的一个艺术家,并说“他(孙博文)的绘画在美术馆,非常有力量感,就是说他的画挂在墙上,绝对不亚于西方的任何绘画,因为给人以视觉上的这种冲击”。

图片

▲《乘月天水合》

144cmX361cm

2001年作

释文: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刘礼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的这个创作方向在现在的语境下其实几乎达到一种极致。”“他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强烈的这种现场观感。”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藏品研究部主任王东辉在孙博文学术研讨会上称“他保持了创作的纯粹性”,“印象最深的是不空,(作品)无论多大都不空”。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博士、重庆知山美术馆馆长宋康接受采访时说“孙博文作品当中流露出来的色彩的这种驾驭能力以及它的画面当中的这种创作的激情,我觉得是非常难得的”,并称“在我们中国当代艺术界当中的水墨画的研究问题上,孙博文先生的作品给我们指出了非常重要的一个研究方面。”重庆大学共和国研究中心研究员郝斌同样在孙博文学术研讨会上跟大家分享了孙博文先生的一个地方性问题,称”孙博文先生把青春年华(15年)献给了临沂莒南文化馆,““他在莒南的经历,可能是他的一个艺术生命力的精髓”。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孙欣称“孙博文先生竖幅巨制,树立了通天的纪念碑,在从下而上仰望作品时,有一种仪式感,有一种朝圣感,有一种沉浸感”。“他是非逻辑、非理性的直觉和抽象性、表现性相交织的语言,带有狂欢式的酒神精神,宣泄他对于生命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

图片

▲《心比天高》

412cmX144cm

2002年作

孙博文是如何从前期的传统走向他生命晚期的创新,众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很多人将孙博文放进中华美术史的长河中,与画坛名家纵向比对;也将其放在世界艺术的茂密丛林中横向观察。如美术学教授、独立策展人杨维民在展览现场接受采访时说,就某些作品而言孙博文可以和中国画大师张大千并驾齐驱,甚至他认为孙博文解决了张大千在最初创新泼彩的时候,好多没有解决的问题,所以他说“我觉得孙博文绝对不逊于张大千”。他还说:孙博文他能够成为我们今天21世纪中国画坛的一个巨匠,就是因为他成功解决了前人好多在中国画往前进的道路上没有解决的问题,孙博文他解决好了。

再如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艺术评论》编辑、策展人阳烁将孙博文的绘画概括为中国意象绘画,通过与林风眠、赵无极、吴冠中等大家作比对,得出结论,“他(孙博文)以直率、粗放的笔法,创造出强烈的画面效果”。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美术史论系主任沈颖采访发言中将孙博文和梵高做了比对,她说,“我们能看到孙博文和梵高之间相通的非常多的印记,来自于他们的绘画语言、来自于他们的人生经历、来自于他们在痛苦的时候在孤独的时候的那种挣扎、来自于他们的作品在观众观看的时候的那种治愈。”并且她认为“他(孙博文)的每一幅作品每一张都可圈可点,因为每一张都是他生命的燃烧”。

图片

▲《江山永固》

144cmX726cm

2002年作

关于孙博文艺术的这一特点,诸多专家各有精彩论述。

华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著名批评家皮道坚先生在研讨会上做了精彩发言,他借用鲁迅先生的话“以新的形,尤其是以新的色彩,来写出他自己的世界,而其中仍有中国向来的魂灵”,来阐述对孙博文艺术中“民族性”的思考。称赞孙博文画作气势磅礴,色彩强烈前无古人,他还说:“孙先生的画是既令人惊,又令人喜,同时也令人思。”其后更撰写文章《天际霞光老笔华章穷清壮——孙博文“山水画”艺术刍议》详细论述。文章中力赞孙博文画作“其色彩之浓烈奔放、用笔之纵横捭阖、想象之神奇谲诡、造境之气宇轩昂,几无不令观者血脉贲张”,并说“其总体审美意象之气势撼人,行为乖张,却又前无古人,今无其匹”。文末称赞孙博文“以其老笔华章为我们穷时代山水之清壮,展新世纪中国艺术之天际霞光”。

图片

▲《鸾飞凤舞》

306cmX123cm

2000年作

释文:东风一样翠红新,绿水青山又可人。料得春山更深处,仙源初不限红尘。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殷双喜采访中就孙博文艺术作为研究对象提出“四标”概念,即“标本”“标杆”“标牌”“标志”。谈及观展感受说“一个是震惊,一个是感动”,他认为“孙博文的画不按常理出牌,可以说是有一种野性的力量在里面”。并觉得“孙先生给我们的审美感受是前所未有的”。他还以《心胸万象光色交响——孙博文的艺术世界》为题展开论述。肯定了孙博文的兼容和创新,说“孙博文则兼容中西,独立创新,出传统而不泥古,绘画的格体具有一种野性的豪迈,令人过目难忘,在主流中国画界之外自成一家”。强调孙博文艺术“将‘中国绘画中的自然和诗性’这一根本性问题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孙博文用自己的实践体现了理论问题的具象化,从而向艺术史提出了问题,推动了艺术史论家的研究”。称赞“孙博文是当代中国画创新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从而具有了标志性意义”。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山水四屏》

137cmX68cm

1998年作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国家主体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于洋以《齐鲁丘壑气象高华》为题,撰写文章阐述孙博文写意山水画的艺术境界。他认为是齐鲁大地的家山意象,造就了其泼彩写意山水画的高华异彩与淋漓灿然,称赞孙博文大胆融合西方印象派、点彩派的表现手法和现代主义绘画的风格观念,同时又将现代岩彩画的材质与技法融于自身的山水画理法之中,一直走在融合创新的路上。

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书记兼教学部主任葛玉君从《叠加、重组与共生》的角度阐述孙博文山水画创作中的别类境界。他认为孙博文的作品是一个逐步叠加的过程。文章说:孙博文是一位极具探索精神的艺术家,他从“传统”中来,而试图将绘画道路引入另一个“流光溢彩”的别类境界,创作出一种新的风格样式,以不拘泥于成法的“破”“泼”“写”的效果,来凸显出画面的视觉感受力,给人内心深处带来强烈的震撼。

著名画家孙泳新关注孙博文的花鸟艺术,他在文章《傲骨神韵大象境高——读孙博文的花鸟艺术》中谈到:孙博文笔墨中蕴含着“先秦风骨”和“汉唐气象”,雄劲潇洒的书写性笔触,静中疏阔,动中怡然,花鸟造型强烈粗旷,有八大山人遗风,有崔子范之饱满丰富。又以独立的哲学思考,在大写意泼墨展现朴素之美的同时,精色点染,构图巧妙,用笔奔放,缔造出儒家倡导的“中和”之美。”

图片

▲《毫端生万象》

119cm*1189cm

1998年作

中国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作品巡展评论员、《中国艺术博览》杂志副主编马明宸在《戛戛独造横空出世》文章中论述了孙博文对绘画艺术的不懈求索及其意义与价值。他认为孙博文的花鸟画“在章法上构图洗练,继承了传统的精华,大开大合却又工稳凝练,疏密布白之间产生无穷的意味”;早期山水画“以意境营造为主导,构图洗练、章法结实,这一点在某种程度上暗合了崔子范先生简笔山水画的气息,但是更加充盈丰富和具生活真实感”;认为孙博文晚年的重彩作品大胆借鉴梵高的作品元素,吞吐更加宏大的艺术传统和文化借鉴,来成就自己的艺术探索。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博士生导师陈谷香在总结孙博文的艺术风格时用了“包前孕后”一词,意即孙博文既能集前人之大成,又能自出新意,孕育出后来的艺术风格。在《包前孕后,苍茫雄浑》一文中赞扬道:他以精骛八极的想象,狂热的笔触,绚烂至极的色彩,苍茫雄浑的气度,大气磅礴地挥洒出天地之大美,这种越挫越勇的乐观主义精神和超越生死的浪漫主义想象汇成一股洪流,在其画面建构的浩瀚宇宙中激荡,令人震惊且肃然起敬。

山东省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著名策展人孙磊认为孙博文的画中包含对传统文人精神的反思、对传统笔墨的反思以及对色彩表达的反思。关于这三点他在《辩证的反思——谈孙博文先生的绘画》一文中有详细论述。他认为孙博文勇于辩证地看待这些矛盾,还说,“在色彩语言的表述上有其特殊的构想和雄心,他似乎在努力建构一种强烈的东方性色彩系统,通过色彩表述往中国画语言里注入一种精神表现的强力。”

图片

▲《又见彩云归》

359cm*144cm

2001年作

江苏省国画院傅抱石纪念馆馆长、艺术学博士后黄戈在《驰毫骤墨纵横色——孙博文画风刍论》一文中,从孙博文画风的笔墨、色彩特征,深入梳理其艺术语言的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从画理的角度阐发了孙博文的历史定位及艺术价值。他认为“孙博文先生能够在中国画的进出之间游刃有余、独树一帜”,称赞“孙博文的用色超越了现实的浮华,达到了经典的永恒,在当今画坛泼墨泼色有此胆识、有此能力、有此积淀的杰出画家,孙博文应该拥有重要地位”。黄戈认为孙博文作为画家不仅属于中国,更属于这个世界、这个时代。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世界美术》杂志编辑赵炎认为孙博文晚年的彩墨作品是“中西融合的色彩华章”,并以此为题撰写了文章。文中称赞他“以丰富的表现手法创造出更具视觉张力的图像奇观”。总结说,“他用艺术生命最后的强烈燃烧创造的这批重彩巨作,所彰显出的既是一种强烈的个人精神性力量,同时也蕴含着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厚重的文脉交融,既将中国画重彩山水的表现力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也为新时代艺术的探索和发展树立了典范。”

图片

▲《但愿人间意珠圆》

245cmX123cm

2001年作

四川美术学院教授,美术评论家王林在文章《驱山走海重组天地一一博文先生作品序》中说道:“孙博文高歌猛进所奏响的正是色彩的交响曲,其气势之恢宏、意境之高远、行动之绝决,的确令人佩服。”他将孙博文归为新写意主义艺术创作倾向的佼佼者,认为孙博文是一位非常杰出具有历史性的画家,值得认真研究和推广。并说,“孙博文一生所为的艺术探索成就卓越,留下了中国彩墨艺术创作一大批宝贵的历史遗产,必为后续者与后学者所継承。”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张涛发言时说,“第一次在美术馆展厅看到特别巨幅的、色彩斑斓的这些纵横恣肆的画作,我当时很震撼,因为这批画作完全是跳脱于中国传统画史之外的一种作品。”他说“孙博文先生的山水画作,首先在于尺幅上的突破,上追唐宋,气势撼人。”关于孙博文艺术的更多思考汇总在他的文章《他的名字写在水上》,文中感叹:孙博文却一反常态,以浓重艳丽的色彩,加上极为强烈的色相对比,在自己的画作之上,调和各种色彩,一起吟唱出势壮雄强的山水长歌。文章总结说:孙博文的绘画性情是如此独特,在不经意间追溯了古今,跨越过中西,既是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强势背离,其实也是续借了更久远的国画传统。既是对中西绘画的融会贯通,又是在直抒心灵间寻找到了中西方绘画间一个极具视觉张力的契合点。

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陈明在文章《绚烂跳宕游乎四海——孙博文彩墨画中的生命精神》中阐述道:孙博文的彩墨画跨越了东西两端的界限,在中国传统水墨体系上重新构建了一个具有现代性特征的新形态——一种融合东西的艺术形态。并称赞:孙博文当之无愧是当代水墨画家中极有胆识和见识的探索者。数十年来,他所作的水墨探索,将传统的水墨语言引入到现代绘画的境地中,极大地拓宽了中国水墨画的疆域,而这完全来自他自己的戛戛独造,其独特鲜明之处,可谓前无来者。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艺术学》辑刊副主编王洪伟在他的文章《色墨氤氲,其境雄浑——谈孙博文山水画创作》一文中,仔细探讨了孙博文的画风变化,肯定了孙博文对中国山水画创作的突破,称其是“彩与墨的交织协奏”。并认为孙博文最典型的代表作已经破除了传统山川、云水的分界,带有“迷远”和“幽远”的意境,呈现了更为宏阔的现代宇宙观。

山东美术馆专职画家、美术学博士方辉认为孙博文的绘画艺术是传统山水的视觉革命,对中国山水画的现代性探索,做出了一个巨大的贡献。他在发言中总结:“历史长河中来看待孙博文先生的话,就可以看到他是带着一种气魄对中国山水画的现代性探索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因为他改变了过去传统山水画的一些方法和意境,所以有着很大的成就。”

图片

▲《大千世界》

244cmX123cm

2001年作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后麻敏在《华彩笔墨倏若造化——孙博文山水画艺术评析》一文中,从孙博文山水画的传统性、笔墨语言以及表现性三个方面做了论述,论及传统性他说道:“孙博文的彩墨写意山水画融合了传统国画的精髓即诗、书、画、印的相互结合,由此充分体现出孙博文的中国画创作是深深扎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之中的。”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穆瑞凤品评了孙博文的绘画艺术,在文章《齐鲁儒士守正出奇》中认真梳理了孙博文的一生,她认为,“孙博文在中国画改良和创新方面所作出的探索和尝试是成功的,他走在了中国画创新的前列,为中国画在当代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开拓了新的视域,打开了新的局面!”

文化学者张新鸣以洋洋洒洒上万字的篇幅论述了《东方的孙博文》。文中称赞“他的色泽尽情渲染,焕发着光一样的绚丽,有中国画北派的泼彩、泼墨气势”。为此,站在孙博文的画作前他会颤抖着自己的灵魂。认为:孙博文的绘画是民族文化上的新发现、新探索。他的艺术创想是东方的,是人类的,也是世界的。

图片

▲《山河云天外》

359cmX143cm

2001年作

三,孙博文作品具有非常强烈的现代形式,打通天地宇宙、自然万物,画面境界十分博大。

特别留意孙博文绘画的现代形式以及画面境界的学者们也有很多。尤其孙博文晚期的带有抽象表现主义色彩的巨幅画作,吸引了众多参展嘉宾,他们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这方面,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感触特别多,如他在文章《生命的超象——孙博文大泼彩绘画之思》中说到:在宇宙图式的建构中,孙博文则将生命意识、生命价值的追索引向了只有心灵方可到达的宇宙深处,并试图在那里完成对生命的终极追问。他还说:大泼彩绘画在孙博文那里,与其说是一种艺术样式,不如说是用超感知幻象所建立起来的生命祭祀的殿堂,或者说,一种生命向自然、上帝、宇宙回归的方式。他由衷地赞叹:在将现实感知导向抒情的诗意幻觉方面,在将内心的生命追问生成为超越性的宇宙图式方面,在想象力自由地重构宇宙、山川的大美至境方面,孙博文的创造力已达到了同时代艺术家所难以企及的高度。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艺术学理论研究所所长陈池瑜发言中提到孙博文的山水画具当代形态,并认为他在这方面做出的贡献特别大。后以《天地大美与生命之象——孙博文山水画的艺术境界》做了专题论述,夸赞他以天地万象、太空星云为创作对象,创造了一种宏观山水新图像,并认为这是孙博文对中国山水画的最大的新贡献!总结说:他的绘画为我们的视域打开一片太空大美的新天地,使我们的艺术胸襟豁然开朗,仿佛乘上太空飞船,大地星辰,万象在旁!孙博文的巨幅山水画,将庄子所说的无言的天地大美,绘制成有色的宏大山水。

图片

▲《天边云重似火烧》

360cmX144cm

2001年作

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博士后导师王雪峰参观了孙博文的画展并出席了研讨会,展后他写就论述文章《超越世相——论孙博文的彩墨山水》。他格外关注孙博文晚年的彩墨语言,认为人生所有的过往以及艺术经验随着他内心磅礴涌动的气势幻化为色彩斑斓的意象,称他“在天地宇宙之间往来,终而获得生命的自由”。最后总结:从艺术史的角度而言,正是孙博文晚年大量巨幅彩墨山水的创造,使他的艺术进入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是中国艺术精神中至高的要求。孙博文超越自我、卓然不群、独具个性的彩墨语言,为中国画的色彩语言的拓展在当代提供了新的可能,也使他的艺术在当代艺术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中央美院博士后、天津美院副教授范晓楠在《生命的礼赞——孙博文巨幅抽象水墨研究》一文中对孙博文的艺术探索做了全面梳理,认为“在其生命的最后阶段,以纯粹的抽象进入到精神探索的绝对自由,绚丽的色彩和旋转的笔触彰显对生命的礼赞”。她认为孙博文先生对传统水墨画的变革可谓大胆创新,突破了传统观念的一切束缚。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美术批评家顾丞峰以文章《孙博文,“心生之像”的现象级大师》致敬孙博文,他从艺术家感知和表达的类型角度方面,将艺术家的表达方式分为:“画生之像”到“意生之像”再到“心生之像”,并且他认为孙博文晚期的艺术作品已经打破“意生之像”的平衡,呈现出“酒神精神”的喷涌状态,进入到了一种前无古人的“心生之像”境地。文章说:在用色上他不拘成法,重彩浓郁;在意境塑造上更是大气磅礴,甚至奇绝飘忽。从结像的意境壮阔角度看,张大千偏秀润,刘海粟更恣意,林风眠则气局尖新,吴毅彩墨作品挥洒自如,附仰皆得,但孙博文作品的意境之阔大与雄浑是超过上述诸人的。当然,在“心象”的构建上,从图式的大胆,想象的天马行空角度看,孙博文作品已然在诸位之上。孙搏文现象让我们对传统艺术的创新可能性增加了信心,他也为“心生之像”类型的艺术家长廊添加了一个厚重博大的典型,可以说,他是当代艺术之外但超越传统中国画的一个极具魅力的现象级大师。

图片

▲《烟云万象山势雄》

358cmX144cm

2001年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国际美学协会总执委刘悦笛注意到孙博文作品中的充实之美。他在文章《“拖彩带墨笔”与“充实之谓美”——孙博文先生所追求的艺术境界》中做了论述。他认为孙博文独辟蹊径创立了一种独特笔法,赞其创新性非常强,而且试图做出很多走出法度的突破。总结说:“孙博文先生的艺术创新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绘画当中既有‘拖彩带墨’的笔墨创造,这是其所锤炼而出的最基本的笔法,也有其所追求的‘美’‘大’‘圣’‘神’的层层上升的理想艺术境界。由此可见,孙博文先生的绘画艺术,的确达到了一定的审美高境!”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郑工在发言中提到孙博文完全是一个生命的奇观,是21世纪以来,第一次让他感到惊讶的画家,而且一再重复“很惊讶”。他认为孙博文的画作色彩创造出一种躁动的视觉世界,“一种色彩,那种色相是最强烈、最容易打动人的东西,触动人的视觉。”在之后撰写的《人生之妙境——我读孙博文的画》一文中,仔细剖析了孙博文诸多代表性画作,层层分析,最后总结:孙博文是以画参禅,以禅悟道,得道才是目的。因为心有禅意,其绘画人生才如此豁然开朗,以空无接纳万有,一意孤行,最终得以大成。谈论孙博文,离不开禅也离不开画,他就是通过绘画实践去印证自己领悟的那一人生之妙境。

河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学术委员王志亮在他的文章《孙博文的意形风景》中,用“意形风景”作为对孙博文作品的总结性描述,并认为这是中国画走出画种壁垒,进入一般绘画领域,进而具备国际性的基本前提和必要突破,这种意象就是现在我们民族的一个财富。并说:“孙博文后期作品能够与美术馆的现代空间配置相得益彰,这足以说明他的这批作品已经超越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范畴,进入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世界。”

图片

▲《一江秋水连云起》

451cmX144cm

2002年作

“性灵之光”一词出自青岛市文联主席、青岛市美术家协会主席王绍波之口,他在发言最后总结:“从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无宗无法,也看到了无问西东,跳跃式地进入到一个博大的世界。中国美术发展到如此丰富多彩的阶段,他的画作无疑是一个重磅炸弹,足以引起我们的反思。”并且他曾撰文《文野兼具师古开今——读孙博文先生的中国画》,文章中说道:(孙博文的)山水画作品充满亢奋和激情,而粗笔破墨,则充分展现出大写意绘画中笔墨的气势、力度与动感;花鸟画作品又能捕捉和传达出表现对象的精神状态与气质,具有十分强烈的艺术个性。

山东艺术学院副教授、山东省第二批签约文艺评论家孟宪平在观看了孙博文艺术展后,以《生命力量·天地交响》为题抒发了自己的观感,论述孙博文艺术的纯粹性、原生的力量、对齐鲁文化的意义以及对当代艺术的意义。文章中说:孙先生巨幛山水夺人耳目,写意水墨恣纵淋漓,无限的生命力喷薄而出,释放出强大的感染力。他相信:“孙先生艺术白于天下,对于山东的艺术研究和美术史书写都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他不仅充实了我们对中国当代书画艺术的普遍理解,也让我们重新审视山东艺术的发展脉络和规律,特别是齐鲁艺术所具有的原创力和活力。”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郭雅希在《中国艺术的当代表达》一文中分析孙博文具体是怎样探索和表现他对中国传统艺术背景下的当代表达时,用了“清”、“奇”、“古”、“怪”四个字。通过对孙博晚年的具体画作的分析,得出“是一种有着宇宙视角的‘道’表现的自然生命形态,也是艺术家自我的格局、自我的一种内在的生命形态。”并判断孙博文的绘画语言是从属于中国传统、宇宙自然和自我生命形态创造出来的艺术语言。

《书画山东》副主编刘笑撰写了《全自然能量——孙博文晚期作品简析》文章,认为他作品中神秘的符号超出了人们的认知范围,卷动的笔触暗示了超越常规的心理倾向,说孙博文的画带有宇宙性的品质,还说越是简单越是崇高伟大。他认为孙博文作品中的宇宙感、原始性,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艺术家的心量与境界可以到达多远的地方。”

图片

▲《春林环翠》

452cmX 144cm 

1998年作

释文:万壑松涛催绿浪,千山风光信天游。挥笔扫出春满园,群芳梃竞无尽头。

四、从孙博文开始,我们学会了仰望星空。

在《生命的超象——孙博文大泼彩绘画之思》一文中,张晓凌院长以洋洋洒洒一万余字的篇幅,从生命的觉者、生命的超象、生命的语言三方面做了极为精彩的论述,回答自己提出的质疑:“在一个乡土文化尽毁,文化土壤充分盐碱化的地域中,如何生长出了孙博文这样参天的乔木?”

在文中,他多次将孙博文和梵高做了比对。他如是说:“如果在艺术史上为孙博文寻找一个同类的话,那只能是梵高”。他看到两人的相似之处:皆以半癫狂、半清醒的状态,在精神无尽的遨游中完成自我超越,由此将艺术提升为灵魂的事业。也发现了不同:梵高的遨游是嗅着大地蓬勃气息与无限生机的孤傲的自我漫游,他的每一幅画面都是自我精神的游记与标识;而孙博文的遨游则是死亡追逐下的生命与宇宙、自然的摩荡、嬉戏与相融,其画面更为幽渺、旷达、超迥,不可言说,所洋溢的是生命开悟的幸福感与自由性,亦有弃世而去的低沉与哀婉。他还说道:“那些以生命的觉悟而拥抱宇宙、自然和人生的艺术家,往往会以殉道的方式而升华为艺术的圣哲,梵高如此,孙博文亦如此。”

总结孙博文对当代中国画的贡献时,张晓凌院长做了高度概括:在图像、境界层面,孙博文以其宇宙、山川新图像与超验世界的建构而完成了双重超越:以生命飞动的图像以及雄浑、激荡、热烈之境界,完成了对传统文人画苍古、荒寒、萧瑟之冷寂境界的超越,以奇诡的想象力与幻觉性图式完成了对写实主义中国画体系的超越;在创作观及方法论层面,孙博文以对宇宙、山川的全方位观照方式、全觉型思维方式、全息化视觉结构方式,为当代中国画提供了全新的创作观与生产逻辑;在价值取向方面,孙博文以生命为核心所构建的超象体系与宏大叙事,准确地诠释了当代中国画的应有之义与价值所在,重新激活了当代中国画图像及语言的精神维度。

图片

▲《飘香送艳》

86cmX241cm

2000年作

释文:飘香送艳春多少,犹见真红耐久花。

最后,依然摘录张晓凌院长力作中的几段话作为本篇文章的结语吧——

“如果说孙博文的大泼彩新体改变了当代中国画的版图、格局、语言体系,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修正了其定义的话,那么,这或许是孙博文对当代中国画的最大贡献。具体而言,可从两点看:其一,孙博文以大泼彩之全要素、体系化的革故鼎新,丰富了当代中国画技术体系;其二,孙博文的大泼彩来源于内在的生命觉悟,而非单纯的视觉感知,因而,他为当代中国画提供了一套高度精神化的语言体系,而这恰恰是当代中国画乃至中国当代艺术所缺少的。”

“就精神生活的本质而言,晚年的孙博文走的是一条回归之路:向自然、宇宙回归,向上帝、道回归,向生命的本真回归,而这正是他的大泼彩艺术的出发点与终极归宿。在那里,孙博文彻底完成了生命与灵魂的重塑。从孙博文开始,我们学会了仰望星空。”

(文/张丽娟,日语翻译,自由撰稿人,诗人)

图片

▲《浩瀚星河》

96cmX229cm

2002年作

(来源:卢乡书院)

画家简介

孙博文大泼彩绘画之思:生命的超象

孙博文(1938——2003),名九学,字博文,号汝阳山人,1938年出生于山东莱阳穴坊镇西富山村,辛亥革命老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孙墨佛(曾任大元帅府参军)玄孙,北派山水画大师孙天牧曾孙,师从关友声、黑伯龙、王企华、陈凤玉诸先生。1958年考入山东艺术学院,1963年毕业,毕业后主动奔赴莒南县文化馆从事基层艺术文化的组织和教育工作。1978年,孙博文离开莒南回到故里莱阳,最终定居青岛。1979年,孙博文拜莱阳籍著名画家崔子范为师,将崔子范简笔大写意花鸟画技法移用到山水画上,从而开始自创山水新貌。后又研习张大千先生泼彩泼墨画法,融合创新,独成一家。

孙博文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画的探索和创新,集诗书画印于一身。作品无论是巨幅大构,还是斗方小品,均笔墨雄健,气势磅礴;画面率真自由,流光溢彩;特别是晚年创作了大量宏篇巨制,尺幅之大,数量之多,完全突破了正常的观看路径和思维模式;题材之丰富,用色之绚烂,又完全颠覆了中国山水画的历史积淀和传统概念。孙博文先生的艺术成果是很特殊的,他对中国画大写意传统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2年5月,孙博文先生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举办个人书画展,受到了新闻界、美术界的关注。

2020年11月12日,“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一批孙博文大尺幅的作品展现。让观众进一步认识这位生前不求闻达,画坛了解不多的画家。

2021年6月6日——17日,“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山东美术馆再次呈现,集中展出孙博文生命晚期的中国画作近60幅,并围绕此次展览连续召开三次学术研讨会,先后有近百位专家学者,从全国各地赶赴山东美术馆参加此次研讨,这在山东美术馆乃至全国都是史无前例的。

  责任编辑:王南休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