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地市 财经 金融 房产 汽车 书画 艺术 教育 旅游 健康 文体

全省聚焦,何以济南章丘?

中华网山东频道 2024-04-18 09:21:00

最是一年春好处,今年这个春天格外温暖。近日,山东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济南章丘召开。会议认真落实中央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精神,研究部署全面加强山东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会前与会人员在章实地考察了焦家遗址、城子崖考古遗址公园。

3月29日至30日,全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会在济南召开。会议要求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引领,牢牢抓住科技创新牛鼻子,切实打好深耕人文沃土特色牌,发展壮大传统文化产业基本盘,创新创优政策支持软环境,扎实推动山东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会议涉及到章丘的明水古城、华侨城欢乐汇等重大文化产业项目。

短短几天,全省目光两次聚焦章丘,看点在于“文化”。

众所周知,山东是文化大省、文物大省、非遗大省。翻开齐风鲁韵的长幅浩卷,章丘是不容忽视的动人篇章,泉史人文商五脉并存、山泉河湖城交相辉映,特别是揭开中华文明黎明期神秘面纱的龙山文化,打破了中国文化西来说;城子崖遗址被誉为考古圣地,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焦家遗址列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五阶段成果;东平陵故城遗址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地方城市史的研究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而西汉时期大面积冶铁工场的发现,显示了东平陵城作为汉代北方工业重镇的重要地位。自古以来,就盛传着“先有平陵城、后有济南府”的说法。

秉持这独有的气质,中国龙山、泉韵章丘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紧抓文物保护,以科学创新的思维紧抓活化利用,以共建共享的视野紧抓文化产业,把文化优势转化成发展胜势,推动了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文化产业遍地开花。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古城泉韵·文旅融合”被国家文旅部作为典型案例推广,获评优秀文旅营商环境标杆城市、全国市辖区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区、全省文旅康养强县,上榜2023“多彩中国畅游齐鲁”网红打卡地名单。

从龙山文化的灿烂曙光,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无限风光,章丘以数千年的厚重文化,奠定了在文化山东中的重要地位。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为章丘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古代遗迹和文物瑰宝。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7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44处……遍布章丘的历史遗珍,讲述着章丘故事,永续着千秋文脉。从西河文化、龙山文化到商周文化、齐文化、汉文化,一直延续到唐宋文化、明清文化,序列完整,堪称中华文化和齐鲁文化的典型代表。

厘清文化遗产背后人类社会的发展脉络,是考古研究的重要意义。至2024年,山东累计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2次,其中在章丘发掘的城子崖龙山与岳石文化遗址、西河遗址、洛庄汉墓陪葬坑和祭祀坑遗址、危山汉代墓葬与陪葬坑及陶窑、焦家遗址等5次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考古成就全省区县领先……这些考古遗址从一个侧面勾画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不同阶段,也足以说明从距今8500年到公元310年,章丘一直是济南乃至山东的中心,能清晰呈现中华文明的进程。

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加强保护传承至关重要。章丘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方针,实施文化资源普查工程,对209处区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6万多件馆藏文物进行保护,建立文化资源档案和“文化e点通”公共数据平台,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城子崖遗址、东平陵故城、焦家遗址被列入“十四五”国家大遗址保护利用整体规划。

暧暧青山外,悠悠古村里。穿越历史的烟云,56处古建筑(群)在时光中踞守,承载着乡愁记忆。章丘强化历史文化古镇古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实施乡村记忆工程,对传统民俗文化实现活态性保护,传统文化展示和宣传教育功能不断提升。章丘老县委旧址修缮保护工程获评第一届山东省优秀革命文物保护工程,孟氏故居活化利用项目获评首批山东省文物建筑活化利用优秀案例,官庄街道石匣村被评为山东省乡村文化建设样板村,普集街道三山峪村获评全省第二批红色文化特色村……古村静静伫立,文化绵延不绝,创造生生不息,日渐成为传统文化的展示窗口、乡村振兴的特色样板、文化传承的示范标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时间的种子,历经岁月洗礼更加绚烂。三德范芯子、龙山黑陶、章丘铁锅、章丘梆子、青野五音戏、葫芦雕刻、黄家烤肉、现林石磨、章丘根艺、章丘木板年画……章丘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省级非遗项目11项、市级非遗项目47项、区级非遗项目100项,丰富多样、特色鲜明,正在保护和传承中开枝散叶、焕发生机。

章丘成立非遗联盟,发布全国首个龙山黑陶团体标准,建设“山东手造”章丘展示体验中心,评选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5处、优秀非遗传承人10位、第二批区级传承人45名,认定非遗工坊20个。实施“大学生读城”计划,推荐优秀非遗项目参加中国—东盟(南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周、黄河流域文旅合作发展大会、非遗购物节等宣传展示活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友谊葫芦非遗工坊入选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德功黑陶、章丘铁锅、齐臻堂点银壶入选“山东手造·优选100”名单。在2023山东工艺美术博览会暨山东手造精品展中,章丘铁匠荣获金银两项大奖,蒲苇草编手工技艺《李清照词》荣获金奖,20多件文创产品入选山东省文创产品网上商城。

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章丘正以发展的眼光寻觅历史文物的时代价值,脚踏实地守护灿烂的文化遗产。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在做好文物发掘和保护工作的基础上,以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重点,推进共建与共享,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重要目标。

城子崖遗址在中国考古学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它的发掘,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展铺垫了重要的基石,推翻了“中国文化西来说”,是学界公认的“考古圣地”。在展陈面积3000平方米的城子崖遗址博物馆内,最让人惊叹的,是城子崖的黑陶。馆内展品中八成是陶器。陶,成了那个时代的符号。有距今8000年的“釜”“囤”,充满着最早定居生活的原始气息;有距今4600多年的蛋壳陶,内外透黑,表面光泽,胎薄仅0.2毫米,有“黑如漆、明如镜、薄如壳、硬如瓷”美誉。即使在今天,也是巅峰陶器……人民日报社山东分社原社长徐锦庚在散文《龙山寻根》中写道,“龙山系列遗址的发掘,唤醒尘封的人类记忆,实证中国数千年文明史。”

博物馆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走进国家一级博物馆——章丘区博物馆,9000多平方米的展陈面积,近2.6万件馆藏文物,无声诉说着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馆内藏品兼具数量质量,涵盖了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夏商周时期、辉煌汉朝、唐宋元明清及民国时期的精品文物,包括陶器、瓷器、青铜器、玉石器、金器、书画等各种类别,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古老与辉煌,体现着章丘先民的勤劳与智慧。博物馆将文物藏品的体验传播与文化教育功能相结合,挖掘其在新时代的价值,更好地吸引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加入到历史文化传承中来,共同品味章丘的历史文化风貌……从线下展览到网上展厅,从文物“微课堂”到文创产品,如今,博物馆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近,逛博物馆越来越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回答着“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向哪里去?”的历史之问。

博物馆的价值既在于拥有什么,更在于做了什么。城子崖遗址博物馆在加强对城子崖文化的研究、阐释、展示、传播的同时,借助“5.18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以及周末、节假日,开展以“城子崖研学”为特色的活动,并将展览延伸到城市乡村、学校课堂,让更多人近距离感受文物的魅力,每年惠及国内外游客数十万人。章丘区博物馆依托数字技术,把近3万字的数字化博物馆文物解说词全部上传至博物馆官网、博物馆微信平台、博物馆3D展厅讲解平台,更好地服务观众,树立了全国一流博物馆的崭新形象。区博物馆推送的文创产品在“全国大运河沿岸文创产品”大赛中荣获一个金奖、两个银奖、三个铜奖,其中“李清照系列茶具”“一刀圆尺”成功入围全国文创产品推荐会终评……从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到开发系列文创产品,再到运用新技术提升展览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以文物艺术之美让参观者穿越中华文明发展的不同时空,直面延绵不绝的伟大与壮丽。博物馆正成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开放平台和提升城市软实力的文化客厅。

文化是抚慰和温暖心灵的灯火。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离不开大众的情感共鸣。河道蜿蜒、街巷纵横,泛舟碧波之上,两岸垂柳依依、古屋林立、古色古香、诗情画意……漫步国际泉水旅游度假区明水古城,古典民居与清澈泉水相得益彰,典雅的建筑与丰厚的历史交相辉映,泉水文化、清照文化、铁匠文化、儒商文化、民俗文化等众多特色文化有机融合。在这里,不仅能欣赏美丽的风景,还能近距离感受文化的魅力。自去年国庆节开门纳客,宛转悠扬的章丘梆子、千锤百炼的章丘铁锅、独具匠心的德功黑陶、叹为观止的章丘点银壶等都受到游客喜爱,展现出古今交相辉映的勃勃生机,实现了用文化留住游客,让游客带走文化。

书香浸润城市,文艺点亮星空。随着群众的文化自信日益增强,章丘推出诸多高品质、高质量的文艺作品,激发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让其在当代生根发芽、枝繁叶茂。以“百名作家看章丘、百名书法家写章丘、百名美术家绘章丘、百名摄影家拍章丘、百名音乐家颂章丘、百名舞蹈曲艺家赞章丘”为主要内容的文艺六百工程精彩纷呈;长篇报告文学《涧溪春晓》入选中宣部“优秀现实题材文学出版工程”作品,电视剧《三泉溪暖》在中央电视台多次播出,《龙山寻根》等文学作品在《人民文学》等期刊刊发,《溯源龙山》《城子崖遗址》《如果国宝会说话》《大汶口6000年》《国家宝藏展演季》《龙山文化:揭开中华文明黎明期的神秘面纱》、大型纪录片《城子崖》等文化宣传片在中央电视台连续播出,《黄河文化的日出》借力“大河奔腾——黄河文化图片展”在韩国、尼日利亚等多国展出。

只有让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文化珍存走进百姓、走进当代,才能让优秀传统文化走向未来。章丘持续推动文化“两创”,让国宝活了起来,让文化动了起来,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散发出迷人的魅力。

新活力奔涌、新引擎发力、新格局重塑,当培育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章丘向新而行,向质出发,推动文化产业不断涌动出新活力。

华灯初上,人潮澎湃。温暖的灯光点亮了明水古城的石板路。大型实景泉秀表演以泉水为灵魂,以李清照的一生、聂小倩与宁采臣的爱情、明水往事为主线,依托数字赋能,运用泉水风光、古典乐舞、无人机表演、高科技手段等多种表现方式,谱写了一场古今交融的动人篇章,呈现出“天下泉城新地标”的独特魅力,塑造了新的发展优势,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关注和追捧。明水古城围绕“白+黑”全天候畅享、“食+住”多业态发展、“陆+水”全范围覆盖,拉长产业链、产品链、价值链,让游客在旅游的同时,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地方文化,提升了文化传播效果。据了解,今年2月10日—2月16日春节期间,入园人数突破20万人,每天演艺60多场,主播累计直播时长超3000分钟,累计曝光量800万+。特别是3月11日举办的“侨语济南—百脉汇侨心古城焕春天”2024济南明水古城全球华人华侨直播活动,广大网友及全球华人华侨500多万人次观看,把章丘推向了世界。

科技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让游客在体验中有了更多的新鲜感,进而了解背后的文化故事。绣源河畔的华侨城欢乐荟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提升文旅创新能力,推进文旅产品和业态创新。其中,以CCTV《国家宝藏》顶级IP为基础,打造的全新沉浸文化项目——“东方智美”国宝数字体验展,通过沉浸交互、数字装置,把各类文物用现代手法演绎,成为一个乐园式的超时空文化博物场。无论是美轮美奂的《千里江山图》、流光异彩的釉彩大瓶,还是重新复刻的竹林七贤、精彩绝伦的大唐音律,运用数字赋能,让游客置身其中,穿梭于过去与现在,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隔空对话。文化创意亲子探秘剧《蛋壳陶寻亲记》,以龙山文化代表性器物蛋壳陶为故事主人公,原创国宝IP人物“宝藏男孩”与众多国宝角色一起,帮助“蛋壳陶”揭开身世之谜。通过沉浸式体验,让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龙山文化,增强了游客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春节期间,开展济南市黄河大集暨华侨城“超级新年”活动,举办演出50多场,借力抖音开展直播150多场,接待游客近20万人次。

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旅融合纵深推进,诗与远方从美好的憧憬成为惬意的体验。章丘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把文化融入城市建设,实施文旅名城突破行动,持续打造“中国龙山泉韵章丘”城市区域品牌,为城市塑形铸魂;出台《关于加快文旅名城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工作的通知》,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擘画全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蓝图。突出文化产品高质量培育,推进全景打造、全业导入、全季休闲,提升A级景区水平,完善文化业态和服务功能,优化体验区、休息区、卫生区等空间环境,与周边风景圈相得益彰,更好地吸引游客,共同感受文旅融合成果。济南野生动物世界获评多彩中国(山东)网红打卡点,成功创建山东省2023智慧旅游样板景区;百脉泉酒文化旅游区获评省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持续推进乡村文化旅游,培育特色亮点,打造龙山黑陶历史研学馆、孙铁匠铺工坊、葫芦非遗工坊等研学基地,探索“非遗+研学+旅游”模式,以研学融合为特色,以非遗体验为核心,延长文化传播链条,把新的理念和内容注入乡村旅游,让其可观赏可游玩。聚力打造“三大文旅片区、一大节事活动”,把全区分为南、北、中三大区域,南部突出山水休闲、中部突出泉水和文化,北部突出黄河风情,全年持续组织踏春赏花季、高官寨甜瓜采摘节、黄河西瓜采摘节、白云湖文化旅游节、官庄街道石匣村过半年暨乡村振兴戏剧节、章丘大葱文化旅游节、中国农民丰收节等“乡村好时节”系列活动,让文化更有活力、旅游更有魅力……章丘持续打造新环境、开发新产品、培育新业态,展现出一幅活力满满、热气腾腾的新图景。

坚持新发展理念,培育新质生产力,中国龙山、泉韵章丘将乘着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东风,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让文化的“果实”增产增收、味美香甜。

(来源:大众网 通讯员/孟凡庚)

  责任编辑:李焕玉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