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地市 财经 金融 房产 汽车 书画 艺术 教育 旅游 健康 文体

袁元有言:我的绘画语言比较“方”,“有意思”很重要

中华网山东频道 2023-11-15 10:13:27

油画是西方的语言,也是世界的语言,作为绘画的媒介,它总能带给我们一种炽热强烈的冲击力。袁元正是将他独有的内心感受和特有的创作方式,绘于画布之上,无论人物,静物还是风景,他总能把物象本身的气质体现的淋漓尽致。让我们一起走近艺术家袁元。

——编者按

油画本身是西方的一种艺术形式,我画画时会听西方的古典音乐。一方面是我喜欢听,它可以调节我的心情,另一方面西方古典音乐与油画有相当的契合度。

——袁元

访谈

图片

袁元早期作品《细雨》

采访者:您的绘画是如何形成现在的风格特点的?一些经历和变化请您与我们大家讲一讲。

袁元:我现在的绘画风格是在多年的创作实践中一点点形成的,这在我一直以来的创作中是有迹可循的。我个人比较喜欢写生,风景、静物、人物等题材我都很感兴趣,在写生的过程中个人的绘画语言、风味格调自然而然就形成了,说的更确切些是“生成”,是一个阶段的创作实践促成下一阶段的创作实践的累积而形成的一个总体面貌。这个过程从我的学生时代一直持续到今天,大体上我是一个具象画家,但是抽象性是我一直在创作中所追求的,比如油画中的形色秩序、用笔的书写性等,无论何种题材的创作我都很注重抽象性的表现,这样创作就有了一定的个人辨识度,也就是风格。

我开始在中央美术学院读本科时学的是油画,当时在油画系第一工作室学习,第一工作室的油画研究方向是偏古典的,技法上也是比较传统的画法,例如先是用小笔去点,然后把那些笔触接起来,是很细腻的画法,所以说我学生时代画的就比较细。现在大家看到我的作品面貌更偏表现一点,相对从前粗放一点,实际上这是近些年才有的一些变化,这和创作工具的变化也是分不开的。当我从小笔换到大笔,特别是换成了刷子以后,我画画比较“方”的这个特点,就与绘画工具更加契合了,后来我又尝试使用刮刀去作画,发现更加顺手了,另外它也渐渐形成了我个人的艺术语言。我在油画语言上的变化,其实不是偶然性的,而是我在创作过程中逐渐找到的自我风格特点。

图片

袁元创作素材

图片

袁元作品《乘风破浪》

采访者:您现在的创作的题材都有什么?都做了哪些尝试?

袁元:我的创作题材比较广泛,身边的人物,我收集的模型,包括外光风景都是我的创作题材。比如模型静物题材的创作我一直都有尝试,从早期的坦克模型、航模、船模题材,到一直延续至今的军舰题材。我从小就比较喜欢交通工具、航模这些东西,虽然后来进入专业绘画领域创作上更多的是人物题材,但儿时记忆中的情感从未消失,所以我平时会做一些模型DIY,一是对童年的追忆和补偿,二是这些模型本身是很好绘画题材。比如军舰这个题材,我是从两千年初开始尝试去画的,在画这一系列时我发现一些背景布跟军舰组合在一起比较有趣,因为当衬布和船模组合在一起时恰巧成为了海浪与船只的转喻,衬布的形态其随意性构成绘画上的抽象因素,而其本身的物性又是具像的表现范畴,我在这种抽象与具象的并置中找到了秩序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又自然而然的成为支撑我绘画语言的本体要素。再比如人物与太空星云图像结合的“棱镜”系列创作,是和人类命运相关的创作尝试。

图片

袁元作品《敦煌女儿》

图片

袁元作品《丰碑的记忆》

采访者:您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又去了中央工艺美院去学习壁画,从事壁画创作又有着怎样的经历?

袁元:读本科毕业时,我认识了中央工艺美院的一些老师,他们也挺喜欢我的作品,于是就带着我一起去搞创作,我记得当时是在昆仑饭店画壁画。壁画创作过程非常有意思,它不是完全独立的个人创作,而是一种协同创作,这跟我画油画完全不一样。我本科毕业就萌生了报考壁画专业研究生的想法,后来我在中央工艺美院读研究生,系统学习了壁画、漆画等。硕士毕业后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任教,从学习到教学一直和壁画有着密切的联系。我的油画人物创作《敦煌女儿》其实也是使用壁画元素创作的一张油画作品,《敦煌女儿》是建国七十周年的一个主题创作作品,在此之前我一直对敦煌题材有着一定的情怀的。画中人樊锦诗先生是敦煌研究、保护的领头人,以她为创作的主题为我来说非常有意义。洞窟壁画是古代工匠在抹灰的黄泥墙上绘制的,这种灰泥制作的绘画地仗历经千年的时光变得斑驳漫漶,这种沧桑质感正好适合刮刀厚涂油彩的绘画技法。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也很享受这种“抹墙”般的感觉,人物背景中的壁画似乎也呈现出现场壁画的质感。当然在背景壁画的选择上也下了点功夫,最后选择了敦煌壁画著名的《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壁画题材同时也隐喻樊锦诗先生将自己的青春岁月无私奉献给敦煌事业的献身精神。《敦煌女儿》也是我将壁画表现与油画技法相结合的一幅作品,对我来说意义深远。

图片

1992年袁元与时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靳尚谊先生合影,发表于当年的《人民画报》。

采访者:您之前在中央工艺美院做壁画创作,后来又回到了中央美术学院开始任教,对您的创作有着怎样的影响和体验?

袁元:工艺美院的教学思维和中央美术学院是截然不同的,工艺美院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在各画种的教学中加入了大量工艺设计的内容。我在工艺美院学习期间学到的设计构成方面的知识对我后来的油画创作影响很大,学生时代形成的设计意识带入到油画创作中,使我对抽象美感更加敏感。壁画创作的思维也是有别于油画的,壁画更加讲究平面性、设计感、装饰感,这也使我更加注重绘画的构图、形式等。

我硕士毕业后有幸又回到了中央美术学院任教,到了美院壁画系。时任壁画系主任的孙景波教授让我去教授构成课,这样我就把在工艺美院画壁画时学到的构成知识运用到了教学中,当然仅仅靠硕士阶段学到的那些是不够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又进一步的学习了壁画创作、构成等,可以说也是个教学相长的过程,这对我后来的大型主题绘画创作影响很大。壁画系任教几年后我调到造型学院基础部工作,一线教学任务更加繁重,经常带学生下乡写生。虽然我的身份从学生转换到了教师,但是对于画画可以说我是比较勤奋的。我每次带学生下乡去采风基本都比学生们画的还要多,对我来说下乡不仅是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自己可以投入到写生创作,这是我很喜欢的事。写生实践结合壁画创作的抽象思维,对我在技法语言、材料运用方面的提高都大有裨益。那时候我还会定期拿着我写生回来的画去找时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的靳尚谊先生看,靳先生是我本科学习阶段的老师,他建议我要多画人物。他说,最重要的还是要把人物画好,因为人物才是最难的。靳先生的话给了我很大启发,于是我开始更多的进行油画人物的创作。我长期在教学一线,学生是我所能画的最鲜活的对象,我从这些年轻人身上,感受到了一代代的成长过程,他们每一届都有不一样的地方,这也成为我的一个重要创作方面。

图片

袁元作品《百合》

采访者:您认为艺术最重要的部分是什么?未来还想有怎样的呈现?

袁元:我认为艺术是很个人的,没有办法界定出什么是最重要的部分,但是对我个人来说要“有意思”是很重要的。我自身的绘画语言特点是比较“方”,由于我一直在使用刮刀,画出来的感觉就会比较硬朗,使用刮刀对颜料的控制也不可能像使用画笔一样精确,每一刮刀都有随机性,所以后来我就完全使用刮刀去画肖像了。我想,如果一开始就知道画完是什么样子,其实是挺没劲的一件事,如果说从起笔就知道结果,那还有没有必要去画?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所以我也一直在寻找绘画中的种种不可控因素。我后来做了—个叫“棱镜”的个展,展览中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是用拓印的方式去完成的,这样就变的好玩起来,因为在油彩的绘制与拓印的过程中会有很多随机产生的效果,作品最终呈现的面貌也变得不可预测。这也正好回答了我原先反思的问题。我觉得从事艺术,趣味性是很重要的,如果只是当成一个工作,每天不辞辛苦做重复劳动,在我看来是没有意义的。艺术家把创作变得更好玩,更有趣味,这样也许可以在艺术道路上走的更加长远,至于未来的创作呈现我也还不确定,想好了的就没意思了,让它自然生成吧。

图片

艺术家袁元

业内评价

袁元1990年从美院附中考入美院,那时候美院的油画专业强调传统的教育方式,讲求扎实的基本功训练。袁元一直属于造型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毕业之后又去到工艺美院继续研究生学习,之后回到美院教书、读博士,现在又是美院基础部的副主任。在艺术上可以说这么多年袁元从没有脱离对油画本体语言的追求。最近这几年,袁元在创作中开始一些拓印的尝试现在又在这种创作方式上持续深入,完成了自己最新的展览。重要的是他的作品始终和油画有关系,在不脱离油画本体语言的情况下,做出了一些非常具有启发性的探索与尝试。

1994年,袁元本科毕业以后,我之所以支持他去工艺美院读研究生,是因为我认为任何专业的学习,都需要尽可能多地涉猎其他专业。袁元在美院的专业是油画,研究生在工艺美院选择了壁画。工艺美院原先以设计为主,壁画是从中延伸出来的专业。在西方,壁画跟油画是一回事,但是中国壁画的历史传统同样悠久,用的是线和工笔的形式,袁元在工艺美院学习壁画,对他了解中国绘画传统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对材料的处理也变得更为开放和敏感。

我一直认为水平是最重要的,我个人的艺术也是这么实践的。风格不重要,水平重要。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风格,它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后来袁元又考了我的博士,我让他继续写生,画人物,就是为了继续提高水平。袁元从2013年左右尝试做出一些改变,并开始以镜面不锈钢为媒介,采取拓印的方式创作《棱镜》这系列作品。要我评价的话,首先“人体”画得很好,这是最基本的东西,也是“水平”的直接体现。不锈钢镜面上的人体画得好不好说到底考查的还是基本功是否扎实,人体画不好怎么拓印都没用,都只是效果的变化。这是今天很多当代艺术作品所面临的共同的问题,最基本的东西需要从根本上去解决。

所以让我觉得非常珍贵的是,在袁元艺术的转变中,最基本的对于“水平”自我的要求从没有松懈过,他一直在和油画“较劲”。至于说主题,主题是由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所决定的每个人自身的经历决定了创作的主题。我的经历也决定着我的作品,这是不能管的,我只管最基本的问题-一水平怎么样。

文/靳尚谊,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创作研究院名誉主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作为出身于具象油画专业的艺术家,袁元一直对油画有着执着的坚守,他富有优秀的油画造型禀赋,在人物、风景、静物等题材的作品上都表现出纯正的艺术品质,体现出深厚的文化涵养,但他并不满足于已有的娴熟和单向的发展,在对“再现性”课题的探寻和追求中,他不局限于对传统成规的继承和效法,而是以不断进取的创造性姿态,挑战固有的规范和边界,从而形成了内在的超越。在他看来,“再现”并不应仅仅指向外在,即对客体表象的单纯描摹,而是要对表象下隐含着的时代精神和内在特征进行探寻,并通过对本体语言和作品形态的创新延展,实现对本质的揭示。作为当代社会和文化场域中的一员,他从对客体形态的塑造转向对内在精神的发掘,并且带有某种内省的沉思。近年来,在他的作品中传递出来的,不仅是艺术家对于客体的认识和理解,更是自我潜在心理的叙事,他以油画为基点拓展的图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再现”范畴,是对于表征与内在、自我与客体多重关系的表达。如果说,通常意义上的具象绘画,就像平面镜对外部世界进行客观反射,袁元的作品就如同一架“棱镜”,在表现客观真实的同时,通过在语言和形态上吸纳多种造型观念和方式方法,在观念层面发掘对象的精神本质和自己的内在状态,使得作品成为包含了绘画、装置和行为过程的综合性创造,折射出层次丰富的信息与能量。

文/范迪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北京市文联副主席,北京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

袁元坚守着作为一个艺术家的本分,他对语言的探索是没有边界的,题材笔触、色调、空间、肌理形态、民族性、时代性一样也不放过,整体而全方位地推演他对艺术的挚诚和钟爱。袁元已做得很纯粹,他的艺术已完全具备了一个成熟的艺术家的所有秉赋。今天看来,对语言的执著本身就是对一个艺术家意志的考验,但我相信对语言的执著不是一种冒险也不是一种赌博。袁元的画还使我看到了今天的中国人驾驭油画这种工具的从容与自在,它已经是一副完全的中国面孔,全然摆脱了一百余年来邯郸学步似的矫饰与尴尬,已没有半点舶来品的痕迹。

文/杜大恺,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画院公共艺术院院长,清华大学张仃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书法研究所所长。

现代艺术是“艺术是艺术显现”(代替了古典艺术“艺术是艺术的隐藏”),应该包括形式与技术从写实的对象上显现出来。形式意味着对形象的脱离,技术则是在保持形象的真实的基础上,从形象独立出来。袁元的绘画也是如此,他一方面追求真实的再现,似乎与传统没什么区别,另一方面又是以自己的方式来真实再现。纯粹的技术与纯粹的形式一样,都是从学院写实分离出来的,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为了追求艺术的自主而脱离逼真的再现。袁元是典型的学院之子,袁元对技术的理解是在技术的纯粹上达到另类的再现。他没有意识到的是这种技术的追求所实现的再现并不是原来学院的规则,而是主观化的认识和理解,他所制作的图像已不是原来的真实,而是自我潜在地显现。也就是说,他不再以真实性为目标,而是展示自我的真实。

(文/易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想谈两点,一个是师承关系,再一个兴趣对绘画的影响。一、师承关系,袁元在附中时刘小东老师是他的班主任,到大学又师从靳尚谊老师、孙为民老师、杨飞云老师。因此袁元在造型语言上,在人体这方面他画得很准,这个是当代艺术里面很多画家很难做到的,这种准确的程度是跟他的学习经历,包括他对艺术严格的自律和要求有关。袁元是非常一板一眼的人,所以他在人体的造型上准确程度,包括透视、脚指头、脚透视的角度都对自己要求很高这种要求初接触没感觉,但是跟他接触时间长了,觉得他这方面的要求很严谨。二、兴趣对绘画的影响。我跟袁元都是从艺术家庭,到附中再到大学,然后到留校。袁元平时对交响乐有特别浓厚的兴趣,他对军事、武器、机械也有特别大的兴趣。所以从他的艺术历程里面可以看出,他的作品画军舰,一看就是他对这个东西的兴趣,再一个他画在宇宙中的人,跟交响乐里面的宏大叙事、空灵的,追求这样一种意境有关系。

文/唐晖,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壁画系主任、教授、博士及博士后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袁元作品欣赏

图片


图片


图片

《幻境》系列2015

图片


图片

《画布》系列2018

图片


图片


图片

《模型玩具》系列

图片

袁元作品

图片

袁元作品

(来源:海南卫视第1收藏)

艺术家简介


袁元,1971年生于江苏省南京市。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导师:靳尚谊。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系主任,油画系第一工作室主任,中国美协会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

【个人展览】

2018年,秩序话语-袁元作品展,桥艺术空间,北京,中国;2016年,棱镜-袁元艺术展,今日美术馆,北京,中国;2015年,秩序的自由,桥艺术空间,北京,中国;2011年,对话风景,久画廊,北京,中国;

【获奖经历】

2019年“第十三届全国美展油画展”,获中国美术奖银奖,北京,中国;

【公共收藏】

《敦煌女儿》中国美术馆;《让生命绽放绿色-苏和》国家博物馆;《带帽女郎》国子监油画艺术馆;《小妹》国子监油画艺术馆;《原阳梯田》国子监油画艺术馆;《瓦格纳肖像》国家大剧院;《丰碑的记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他-1》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他-2》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记忆之2008-凝视》中国体育博物馆;《西塘记忆》嘉兴美术馆;

【出版】

2019年《棱镜》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14年《秩序的观察-袁元油画风景教学》,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14年《秩序的观察-袁元油画人物教学》,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09年《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基础教学系列丛书》,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年《学院派画家作品集-袁元油画》,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素描教学》,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袁元教学》,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列教材-漆画绘制技法》,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责任编辑:陈雅雯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