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地市 财经 金融 房产 汽车 书画 艺术 教育 旅游 健康 文体

吴为山:锤炼中华文化“原矿石”,为中华杰出人物塑像

中华网山东频道 2024-01-17 10:46:31

自60年前中国美术馆诞生之日起,许多载入中国美术史册的重要作品首展于此,众多中国艺术家的名字从这里传扬。美术馆的仿古阁楼式建筑上,阁楼飞脊、金色琉璃瓦屋顶和回廊散发着东方古典韵味,由毛泽东主席亲自题写的“中国美术馆”金字牌匾熠熠生辉。

2023年岁末,中国美术馆好展纷呈,观众不时排起长队,只为争睹国家艺术宝藏。

多年来,馆长吴为山创作了以杜甫、苏东坡、成都大运会等为主题的众多作品立于四川;带领全国优秀中青年雕塑家重走长征路,创作“长征”系列组雕;参加“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自信自强”主题论坛以及首届金熊猫奖评选活动并发表主旨演讲……

身为艺术工作者、教育者、管理者,包括担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盟中央副主席等职务,“文化传承发展”“文明交流互鉴”一直是吴为山思索的话题和实践的课题。每每当他回望那些立于世界多国,洋溢着中国人文精神、体现中国人风貌的雕塑作品,都会油然而生中西合璧、文明互鉴、此道不孤之感。

图片

求学惠山脚下,从民间汲取艺术养分

吴为山出生于苏北里下河地区时堰镇的一个书香世家。在五六岁时,他开始喜欢家藏古书中的插图和陶瓷器皿上的画作,那些清雅的山水图像和古香古色的仕女画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受父亲的熏陶,吴为山11岁时就摸索着写生,画小镇上熟识的人。

高考制度恢复后,1979年,吴为山被无锡工艺美校录取,学习泥塑,父亲为此赋诗勉励:求医失路笑难关,从艺有期莫等闲。坐井观天终是小,大江放眼快扬帆。

无锡工艺美校位于惠山脚下,原为一座祠堂,后来一度改建为惠山泥人厂的仓库。吴为山还记得,画室陈列了许多石膏像和石膏几何体教具,比如维纳斯、米开朗基罗胸像,伏尔泰、亚历山大块面像……画室外小庭院堆的惠山土是制作泥人的原材料,油性、柔腻而润泽。他曾回忆说:“西洋石膏像的洁白和惠山本地泥土的乌黑形成强烈反差,而我的命运注定与之紧密相连。”

在这方小小的艺术天地里,素描与图案、彩绘、工艺美术史、语文、文艺理论、国画、书法和水粉画等课程均有敬业的老师讲授,学习氛围很浓,吴为山逐渐静下心来。在无锡学习的两年,他受惠于诸多名师和民间艺术大师。

吴为山还常常走访民间艺人,对惠山泥人研究所陈列的泥人进行临塑、描摹。从造型的饱满到彩绘用笔的爽利,从动作的生动传神到工艺制作的模印简洁,从手捏速度的快捷到戏剧程式的表达,他沉浸其间不亦乐乎,并撰写了一篇两万字的学习心得《我所认识的惠山泥塑》。

这些经历深深影响了吴为山后来的艺术生涯。他曾表示:“尽管我后来考进大学,又赴欧美学习,创作、研究、教学,积累了相应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思考,但我始终感到这与我早期在无锡工艺美校的学习是分不开的。那是我最早吮吸的‘乳汁’。”

为中华历史杰出人物塑像,展示时代精神

在吴为山的雕塑创作中,最为着力且最受国内外评论者称道的,无疑是以中国历史人物为载体表现中国精神的一系列作品。“这是一个以文化人、以人塑魂的工程,将文化精神融入历史生生不息的长河中。”

上世纪90年代,吴为山决心以中华杰出历史人物为塑造对象,讲述中国故事,展示时代精神。截至目前,他已创作600多件作品,立于中国及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南京博物院设有“吴为山雕塑馆”,韩国建有“吴为山雕塑公园”。

图片

当然,这项旷日持久、规模浩大的工程也有难点,即创作对象常常没有准确生动的传世形象,有些甚至只有少量文字、传说可供参考。例如,古书中对孔子的形象有描写,唐代吴道子、宋代马远都有画本传世,但要转化为雕塑,要么过于夸张,要么不够厚重。若以西方雕塑的写实手法塑造,又缺乏古意,总有隔靴搔痒之感。

事实上,古意正是悠远岁月所积淀的古代文化留给今人挥之不去的想象与意象。由此,吴为山想到了中国古代石窟雕塑,那体积的稳衡和精神的恒久,均是不拘泥于生理结构,注重整体体量对比所致,它有历史的遥远与静穆。1994年的孔子胸像,他展现了一个慈祥、博学、循循善诱的长者形象。外形上尽量单纯,舍弃一切不必要的凹凸,轮廓趋于弧线,身体以半圆体喻示儒家的中和,衣纹用阴刻线表现,简朴、纯化,古意十足。

类似的案例还有不少。2006年,吴良镛院士在南京设计了江宁织造府,并邀请吴为山为曹雪芹塑像。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曹雪芹黑而粗胖。而在吴为山的想象中,曹雪芹却应该是清癯的。从2009年到2011年,历经将近3年的酝酿、设计、制作,这尊汉白玉雕像终于坐落在江宁织造府的庭院中央。由此,曹雪芹像的外形可能不符合史实人物,但其精神气质则无比契合、无比准确。

吴为山认为,中国传统雕塑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写意的传统和样式,以其独特的审美形式区别于西方传统写实雕塑。随着人们对传统的重新认识与反思,对价值的判断与审定,以及通过创作实践的佐证,“写意雕塑”已为更多的专家学者和艺术家所认同。2002年,吴为山在第八届中国雕塑论坛首次提出“写意雕塑”的概念。经过多年的研究、实践、推广,吴为山首倡的“写意雕塑”已经成为中国当代雕塑最重要的发展方向。

图片

以杰出中华历史人物为主题的雕塑作品,落成于近30个国家和地区

吴为山与四川素有渊源。他说:“多年来,通过雕塑杰出人物表现历史沧桑、文化痕迹,我获得了为杜甫、苏轼等先贤塑像并立于杜甫草堂博物馆、三苏祠的机缘。作品立在哪里,感情便倾注在哪里,因此,我对四川这片厚土一往情深。”

2023年9月,首届金熊猫奖评选活动在成都举行,吴为山不仅为标识、吉祥物、奖杯等视觉设计把关,还在首届金熊猫国际文化论坛上,以《塑中华文化之“形”》为题进行“文明互鉴”主题发言。

在他看来,“塑中华文化之‘形’,贵在‘妙意造型’。妙意造型让中国艺术在与世界对话中有了鲜明的文化特征,并于对话与比较中实现‘异质同构’‘同质互化’,使中西文化的自然观与审美理想在经历了碰撞、交合、分离与定向后,打造出一种神似与形似之间的精妙平衡。”

吴为山的艺术之路上,满是文化和文明交流互鉴的印记。1996年,他被选送去荷兰做访问艺术家,在那里,同期工作的来自10多个国家的艺术家在一起交流,像一个“艺术公社”,展开造型艺术继承创新方面的研究。以此为契机,吴为山游历访问欧洲多国,近距离观摩艺术史名作。

不久,吴为山又前往美国华盛顿大学做访问学者,体悟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与西方美术史上最著名的作品面对面,身临其境地感受不同气候、地域、民族所滋养的不同文化。他说:“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我才意识到之前所了解的西方文化和艺术史是多么单薄。”大约3年的游历,开阔了吴为山的思维和视野。而在东西方的比较中,他也对中国的伟大传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些经历带来的思想积淀,反哺于吴为山的艺术创作,产生了一系列以中外对话为主题的作品。例如《超越时空的对话——达·芬奇与齐白石》立于意大利达·芬奇博物馆,《神遇——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对话》立于希腊雅典的阿果拉广场。前者仿佛扎根人类文明土壤的两棵参天大树,以不同的枝和叶形成文明互补的景象;后者孔子如春风至,载着东方古国的厚谊,与苏格拉底展开“轴心时代”的对话。

过去30多年间,吴为山创作的50余件以杰出中华历史人物为主题的雕塑作品,落成于世界近30个国家和地区。他说:“未来,我将继续通过雕塑艺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用体现中国精神、展现中国气派、兼具时代风格、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雕塑作品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锤炼中华文化的“原矿石”,让它生成新的价值

中华文化里有人类共同的价值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您如何理解这句话?它的重要性体现在何处?

吴为山: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对于本民族、本国而言,对世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而言,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华文化五千年连续不断,在历史进程当中不断地丰富发展。从空间上讲,它是从海洋文化到农耕文化、到草原文化或者说游牧文化。特别是56个民族的多样性,相互激荡、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各自富有特色,又统一在中华文化这一大的范畴当中。所以中华文化从时间、空间,以及各民族文化交融激荡的差异性、共同性、融合性这些方面,都是一个在世界范围内不可取代的具有独特价值的文化。随着中国文化的传播,更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它的价值逐步被人们所认识、所了解。

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扩大了世界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中华文化有独特的智慧,它是人类文明创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参考,因为这里面有人类共同的价值。今天,我们继承它、发展它,是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中华文化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在未来一代一代的中华儿女身上,都应该在继承中发展,在继承中创造,在继承中创新。所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记者:作为一名艺术家,在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您是以怎样的方式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

吴为山:回顾几十年艺术创作生涯,我其实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就为自己立了一个“工程项目”——为中华历史上杰出的人物塑像。

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当时,我看到不少年轻人对我们民族历史上那些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等有所忽视。如果把我们历史上那些优秀的、杰出的、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做出过贡献的人忘记了,只顾眼前的利益、只看到眼前的现象,不去深究一个民族深厚的历史,那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将到哪里去?失魂、失根、失方向,是非常危险的。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精神,没有灵魂,绝不可能走远。于是,我决心用雕塑的方式来塑造历史上那些伟大的人,让他们形成丰碑,形成一本“立体的教科书”。到目前为止,我已经创作了600多件伟大人物、英雄人物、历史人物、文化人物、科学人物等值得我们纪念、学习的人物雕像。他们立在中国的大地上,也立于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在博物馆,在城市广场,也在大中小学校,在教科书上,以无声的语言与世界交流,与我们的人民交流。当然,一定也会与未来交流。

记者:您是如何通过雕塑艺术实现这种交流的?

吴为山:比如人教版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文《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就将我创作的雷锋雕像作为插图。我把这件作品捐赠给了辽宁雷锋干部学院,也捐赠给了许许多多的中小学,当孩子们在这个雕像面前朗诵《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篇课文时,雕塑就走进孩子们中间,走进孩子们心灵,那就是雷锋精神——他“活”了。

我创作的孔子像、老子像,矗立在中央党校和国际上许多重要的机构,也立在不少国家的广场。比如在巴西、在希腊雅典卫城脚下,就立有我创作的孔子像,他与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进行一场哲学的对话;我创作的杜甫像立在乌克兰的广场,与乌克兰诗人、艺术家谢甫琴科进行一场诗歌的对话;我创作的齐白石像立在意大利,与达·芬奇面对面在一起,进行超越时空的艺术对话……这,就是中华文化的魅力。

30多年以来,我就在做这件事情,通过中华历史人物的塑造来传播中华文化,让中华文化的精神、中华民族的伟大历程,通过那些杰出人物脸上的沧桑痕迹来体现。雕塑艺术是我这么多年以来一直在认真研究、努力探索、不断创新的艺术门类,也是我艺术生涯重要的试验点、实践点、探索点。历史是由人民所书写的,杰出人物是人民的代表,塑造他们的过程,也是研究中国历史的过程。

融汇古今中外,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记者:您的雕塑作品,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您在2002年提出的“写意雕塑”理论。当时为什么会有这个提法?

吴为山:在研究、创作这些杰出人物的过程当中,我认为必须要用我们自己的雕塑艺术来表现,达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为活着的人塑像是西方的艺术,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这些人物雕像都留下来了。大家知道,中国古代没有为活着的人塑像的习惯,古代也没有照相机,所以我们民族历史上几乎没有留下那些杰出人物的真实肖像。我们为先哲塑像,想象就成为塑像成功的关键。如果要做得形神俱备,把人物精神做出来,让人认可,认为就是心中的形象,写意是最好的选择。所以,我提出了“写意雕塑”。我认为,今天中国雕塑、绘画、书法、工艺美术的审美价值、审美特性,应该融汇西方的写实,乃至西方现代主义运动当中那种抽象表现、形式探索以及视觉艺术革命的成果。把中国跟世界、古代与现代融汇在一起,把雕塑艺术和其他姐妹艺术融汇在一起,把造型艺术和中国的文学、哲学融汇在一起,就是一种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记者:国际艺术界、文化界如何看待和评价“写意雕塑”?

吴为山:美国著名汉学家、哲学家安乐哲先生,20多年前在南京博物院吴为山雕塑馆里面看到一件齐白石雕像,很感动,说要放到他翻译的老子《道德经》封面上去,因为雕塑体现了中国“文化老人”的风采。他很好奇,问我为什么塑这么多齐白石,是不是有什么亲戚关系?我告诉他有关系,就是我们的血管里都流淌着中华文化的血液。我以齐白石为蓝本、为模特、为表现对象,在不同的阶段塑造了许许多多不同时期的齐白石。这就是“写意雕塑”的探索与实践。

今天,关于“写意雕塑”的学术研究正在世界范围内展开。“写意雕塑”已经成了中国当代雕塑艺术与世界对话的一个重要符号,“写意雕塑”理论也逐步在主流艺术界产生影响。西方的一些大艺术家,他们对中国的“写意”极为赞赏,不仅仅欣赏中国的“写意雕塑”,更对中国文化当中的“意象”产生浓厚的兴趣。中华文化是一个无尽的宝藏,我们要对它不断深入认识和利用,对这些“原矿石”进行锤炼,让它生成新的价值,并将此价值发扬光大。

艺术的继承发展,要有时代的力量、群体的力量

记者:2023年恰逢中国美术馆建馆60周年。作为“掌门人”,您如何看待美术馆在文化事业中的意义?如何借助美术馆的力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

吴为山:艺术的继承发展,仅靠一己之力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群体的力量、时代的力量。我们应该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突出特性要进行深刻研究、深刻理解、深刻把握。它们是历史进程中,由无数优秀的文艺工作者、文化巨匠以及广大人民共同努力创造出来的。

作为中国唯一的国家艺术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目前珍藏着13万余件古今中外艺术精品,已举办超过5500场展览,年接待观众逾百万人次,每年开展公共教育活动50余场。中国美术馆正以开放的姿态,成为典藏文化艺术精品的国家宝库、丰富大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文化客厅”、中外艺术交流互鉴的重要窗口。

我们把典藏作品进行很好的梳理,通过各种展览让人民群众、广大艺术工作者,以及外国观众看到。那些曾长眠在库房里的作品、“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作品,终于在国家美术的殿堂、化育大众的平台、国际交流的窗口——中国美术馆,与这个时代见面。

新时代以来,中国美术馆以艺术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提出国际交流“三个一”的理念——一张脸、一颗心、一个魂。“一张脸”是指民族国家的文化特征,“一颗心”是彼此坦诚真挚温厚之心,“一个魂”是共同维护珍爱和平之魂。这些作品也随着国际交流系列展,到墨西哥、希腊、法国、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去展示,让人们了解一个有着厚重历史和博大精深文化的中国,了解一个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中国,也了解中国人民一直以来的不懈奋斗,了解中国艺术家的创作、创造与创新。

记者:下一步,中国美术馆将着力做好哪些工作?

吴为山:作为一个国家美术馆,它应该弘扬优秀传统,激励艺术创新,及时地、不断地把历史上的优秀作品展示出来,让人们从中获得创新力量,获得创新资源。

2023年是中国美术馆建馆开放6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5月21日给中国美术馆的老专家老艺术家回信说,中国美术馆有力见证了新中国美术事业的蓬勃发展,在典藏精品、展览展示、公共教育、对外交流等方面守正创新,取得了积极成效,同时希望我们在高质量收藏、高水平利用、高品质服务上下功夫,努力打造新时代人民群众欣赏美术佳作、提升文化素养的国家级乃至世界级艺术殿堂。

图片

中国美术馆将以建馆开放60周年为新起点,在“高质量收藏、高水平利用、高品质服务”上下功夫,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激励创新,讲好中国故事、化育大众的同时,把世界优秀艺术创作引进来,形成双向对话,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继续贡献美的力量。

文化的自信与美的自觉

采访中,得知我毕业于四川大学,吴为山先生特意提到,川大校园中的张澜先生塑像,也是他的作品。出生于四川南充的张澜先生,不仅是中国民主同盟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也是四川大学前身之一国立成都大学首任校长。回成都后,我特意到川大望江校区寻访,果然在塑像背后发现一条以前未曾留意的落款:“中国民主同盟四川省委员会捐赠盟员吴为山制作”。

记得刚到川大,第一次在当时外国语学院旁的草坪上看到这尊塑像,便觉得气魄不凡:张澜先生背手而立,长髯及胸,长袍及踝,面目慈祥地望着前方;遍布全身的“褶皱”与“刻痕”,既充分留存了手工制作的证据,又给人以岁月沧桑、思想深邃之感,颇合人们印象中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形象。

与许多人物塑像不同,这尊张澜先生的塑像不仅有其“形”,更有其“神”;更进一步说,或许还在某种程度上展现了中华文化、中国传统读书人的“魂”。

在吴为山先生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这样的作品比比皆是:从古代的炎帝、黄帝、老子、孔子,到近现代的辜鸿铭、鲁迅、弘一法师、齐白石,再到国外的苏格拉底、达·芬奇、马克思……其中对人物精神的表达与再现,对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弘扬,始终如一。尤其那些没有准确肖像传世的中国古代先贤的塑像,人们似乎能从吴为山的作品中读出:这,就是他们本来的面貌。

艺术作品的这种神奇魔力,来源于创作者对文化根性的深刻理解与创造性表达,也来源于对美持之以恒的追求。采访前,有一个小细节令我印象深刻:从户外走进室内,吴为山先生原本取下了围巾,不过在面对采访、面对镜头时,他又精心挑选了一条玫红色丝巾系上。或许,这种对文化的自信、对美的自觉,正是广大文化工作者应该坚守的传承发展之道。

(来源:四川在线 记者 余如波/摄影 李志强)

艺术家简介

吴为山|一张脸一颗心一个魂,与世界对话

吴为山,全国政协副秘书长,中国民主同盟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主席。文科二级教授,美术学、设计艺术学、中国哲学三个方向的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国美术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首席导师,清华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由于其卓越的成就与影响力,他被意大利、俄罗斯、乌克兰等多国授予院士。2018年当选为法兰西艺术院通讯院士,成为继吴冠中之后获此殊荣的第二位中国艺术家。获颁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并获颁俄罗斯艺术科学院金质奖章、意大利米开朗基罗勋章、首届中华艺文奖、全国德艺双馨工作者奖、“中华之光”年度人物等多项国际国内大奖。他是写意雕塑理论的首创者,出版十多部专著并被翻译为多国文字出版,创作近600件作品,陈列于世界多个国家的博物馆和广场。他的雕塑个展曾在意大利国家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多国博物馆、美术馆巡展。

代表作有立于德国的《马克思》雕塑、法国的《百年丰碑》大型雕塑、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的《旗帜》《马克思与恩格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孔子》、中共中央党校的《问道》及香山革命纪念馆组雕、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组雕等。



  责任编辑:陈雅雯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