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抛开传统桎梏和提供新鲜感之外,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李岱玫同时也看到现在学生基本功不足的现实问题。“我们前一辈的那些老艺术家,他们的基础、技巧都要比现在的学生扎实得多。不过他们通过展示方式的新鲜面貌弥补了基本功的不足,让作品显得更加灵活。”与此同时,趋同化、类型化现象仍然存在,这也反映出美术教学上模式化、套路化的现状。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刘东峰曾指出,“一些作品从选题到表达形式都过于单一、学生模仿老师作品风格的情况依然存在,有着重复性,证明了部分学生创新力的不足。”
艺术教育如何更好地适应新的社会文化环境?这是摆在美术学院以及美术学科发展面前的重要课题。山东艺术学院原院长王力克曾指出,“青未了”展览不应是泛泛的美术作品展,而是要体现促进教育、衔接教育、推动教育、发现教育现象的作用。山东师范大学教授李晓光认为,00后的学生特别注重个人体验和个人表达,这就要求美术教育要更加小心翼翼地引导学生找到传统和创新之间的平衡点,“我们不能太保守,也不至于太激烈,尽量不要走得太偏。”青年学子对时代叙事的敏感度和强调个性的创作态度,给美术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也可以感受到山东省高等院校在教育层面上的改变和尝试。
未来更多可能性
“青未了”已经成为了山东省内高校美术院系一年一度的擂台赛,为学院与学院、学院与社会之间提供了一个比照、交流的平台,毕业生们也将之当成自己的奋斗目标。山东省美协理论艺委会副主任、山东美术馆《山东美术》主编郑岗认为,“青未了”展览将学生的作品推向社会,推到艺术的第一线,从这个作用来说,“青未了”对于学生的意义不亚于全国美展。
在这一届“青未了”评奖结果揭晓之后,济南大学美术学院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有学生对于自己的作品落选不服气,打算在学校里私自搞一个小展览,后来虽然根据学院规定及时撤销了,但也从侧面说明了学生们对于“青未了”品牌的认可。济南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陶国平说,“可以看出来我们搞艺术的学生有多么需要这个平台,有多么渴望参展,更别说是获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