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黄河》180X200cm 2009年
刚进四月,山西吕梁,树上刚刚萌生绿芽,不时有寒气袭来!这次我们来到黄河边上的碛口镇,是一座已有三百年历史的古老的渡口。当年这里曾是山西、陕西重要的黄河口岸。镇上的油坊就有十几家,现在还可以看到许多遗留下来的沾满油渍的油篓、楼梯。墙壁和门楼,已经变成了“化石”。清末新增的黄河渡口和桥梁,使这里萧条平静,但其当年的繁华依然可见。
有一天一位老农看我画画说:画得真好!我问他说:我画的一点都不像咋好?老农回答说:唉!你画的是那个意思。这句话太精辟了!其实许多有学识的人甚至画画的人,对绘画也不一定有这么透的理解。这也是中国人对待艺术的一种普遍的传统的理解方式,董其昌(齐白石)说的“似与不似”,苏轼也讲过:“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来李家山的这一天,先是阳光明媚,中午过后从远处飘来一块乌云说不好要下雨,赶快搭棚子,刚刚搭好噼里啪啦下起了冰雹。雨刚停一会只听有人喊快看远处是什么,只见一团浓浓的尘雾向这里袭来,刚才还清晰的远山一会模糊不清了。原来是黄土高坡上的沙尘暴,遮天蔽日的袭来了。
李家山有三百年的历史,是碛口镇上的商户们的后花园,李家山西北从碛口外面看就像一个大土包,从北面螺旋状地进入,中间沟壑纵横,另有一番风景,村落建在一条南北的峡谷两侧,青砖门帘的窑洞,四合大院高墙门楼,气派的很。然然是一处世外桃源!当年日本鬼子仍是没有找到这个村子!现在的李家山已是残垣断壁,人去房空。由于它的视角和窑洞的错落,吸引着众多的画家光顾。来碛口画了这么多天,李家山的古老、神秘和厚朴给我的感受很特别也很强烈。我想到了用大块的黑色来表达这样的感受,这样的表现也是来到这片黄土地逐渐清晰的一种感觉,包括后来画的几幅。河北师大的一位同学问:王老师我记得你以前的画色彩很绚丽现在为什么这样画了?我说:因为我所面对的景色和以前不一样;感受和心情也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