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巨德先生1970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78年考取该院研究生,1980年毕业留校任教至今已整整41年,作为美院第一届研究生,他深受学院前辈的熏陶和教诲,先生们的言传身教已深深地融入他的创作和思想。采访中,我们能够深切地体会到从中央工艺美院到清华美院学术传承的脉络,感受到“艺术是神”这样的信仰,领略学院老先生真切的人文关怀和学术胸襟。
《英雄起步的地方》
水墨纸本设色
194cm×503cm
2014年
艺术根基:师法传统,师法自然
庞薰琹和吴冠中是对刘巨德影响最大的两位先生。庞先生是刘巨德的研究生导师,刘巨德给吴先生做过助教,他们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为刘巨德奠定了一生的艺术根基:师法传统,师法自然。
庞先生对刘巨德的最大影响就是教会他如何师法传统。在读研究生时,庞先生让刘巨德做《中国传统装饰艺术与西方艺术的比较》课题。从中国的原始艺术,彩陶、玉器、殷商的青铜、汉代的石刻、壁画、雕塑,到文人画、漆画、岩画、民间版画、民间艺术,神权的艺术、宫廷的艺术、文人的艺术、民间的艺术……庞先生都让刘巨德进行尝试和研究。
在研究方法上,庞先生注重比较研究,从中国的传统艺术这条线上进行上下比较、前后比较,再同西方的艺术进行左右比较,这种研究方式不是断代式的、切片式的,而是贯通式的、宏观式的,是对美术史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从有名艺术到无名的工匠都进行研究。正是在这样的研究中刘巨德认识到艺术史是如何发展起来的,“艺术”的意义何在!
庞薰琹先生与刘巨德(右二)等学生合影
庞先生认为绘画是空间艺术,音乐是时间艺术。他上课的时候给学生讲音乐和绘画的关系,他用贝多芬的音乐讲战国时期的叶老铜壶上的水陆攻占图这一战争场面,把场面的宏大气象与音乐做比较,从画面的结构和音乐的结构,画面的气韵流动和音乐的律动相比较,他从造型角度、从艺术本体的、空间的、自身的节律上讲,让学生明白创作绘画时应该从什么角度去思考?应该做哪些与文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不同的工作?
1980年,刘巨德的硕士论文《论平面装饰艺术中的适形造型》在《工艺美术论丛》杂志发表,后来在这篇论文的基础上扩写了《图形想象》一书,通过对这个课题研究,使刘巨德认识到了空间与造型的关系。
庞先生的的教学方法与思维方式也有其鲜明的特色和独到之处。在白描课上,他让学生在观察的时候用眼睛触摸形体,从触觉传达到心里,让形体走到心里不是眼睛里。他让学生的心触摸一遍形体,让学生的心感觉到形体起伏、膨胀的节律,像气功一样,这种方法一直被刘巨德采用至今。他每次作画采用一米以上的大笔,下笔后根本看不到所画的线,全靠心觉,这是内直觉。除了专业技法的独特训练,庞先生还注重学生学术思想及个人修养的培养,他让刘巨德读老子、庄子的著作,了解绘画的文化精神性,文化的根脉在主导艺术。
《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