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数字雕塑与部分当代雕塑一样,可以充分利用色彩来表现对象,只是,与当代雕塑相比,数字雕塑的色彩更加丰富,也更加绚丽,更具时尚感,也更能符合现今年轻人的审美需求;它与当下的动漫、游戏等年青人喜欢的形式在色彩上具有内在的关联。
第三,一山的数字雕塑对我们的启示还表现在,它们一方面让我们思考数字时代对雕塑艺术带来了什么影响;另一方面,又让我们思考,在数字时代,雕塑艺术如何应对新时代的变化,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时代需求。应该说,面对初露头角的数字雕塑以及数字技术在雕塑中的运用,雕塑界并不是大多数人都能持一种积极的态度:
一些人对于数字雕塑可能采取不屑一顾地漠视、不关心的态度,因为他们可能仍然沉浸在传统艺术的情景中,这实际上是一种“鸵鸟态度”。
还有人可能仍然沿用传统的艺术思维的眼光,用传统的艺术标准来看新的艺术,认为数字艺术不三不四,不能登大雅之堂,他们站在“学术性”、“纯粹性”、“规范性”的学院立场,对新艺术在骨子里的有一种偏见。
也有人愿意讨论数字艺术,并乐于探讨数字技术在雕塑中的运用,但是由于对新的理论的没有消化,没有吃透,也有为了数字而数字,存在生吞活剥,过分夸大的情况……这种种情况更加说明了,在雕塑界进一步关注数字雕塑,进行相关理论问题讨论的必要性。
第四、一山的数字雕塑体现了数字雕塑的一个重要的特点,交互性的重要。数字雕塑不是像过去那样,只是一种单向的传播和接受,而是形成了一个交互的环境,让接受者参与其中,同时让接受者也成为创造者。
过去,雕塑艺术的生产和传播常常是单向的,人们在谈到雕塑的“面面观”特征的时候,都是让人围绕着雕塑去转。在数字时代,在数字雕塑面前,人人都具备了参与到雕塑的创作和传播中去的可能;每一个普通人面对数字雕塑的时候,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可以选择更多的观看方式和体验方式。这样,在数字雕塑将改变传统的雕塑创作与雕塑欣赏之间的关系,它背后的意义在于,它体现了雕塑的平权意识,雕塑可以从雕塑家为中心变成以雕塑家和公众互动为中心。一山的大多数数字雕塑都是通透的,说明它的空间是开放的,这和过去的“团块结构”明显不同,这决定了它们无论在展场内还是放大后竖立在户外,都鼓励与观众互动,与周边空间交流、融通。
第五,一山的数字雕塑还给我们的启示是思考新空间的可能性。
空间问题曾经是雕塑的核心问题,对于雕塑创作和研究来说,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在我们传统的理解中,空间是物理性的,和场域、场所联系在一起,然而,数字时代出现了对空间的新的理解,例如网络空间、虚拟空间就和传统雕塑空间,即实体空间有了不同。1998年,联合国新闻委员会正式命明网络为报刊、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介”。网络空间尽管是虚拟的,从公共空间的意义上,它符合公共空间的一切特征,例如,它可以是民主的,大众化的,参与式的,它可以随时为公众搭建公共的话语平台,通过网络可以免费欣赏到艺术作品,而且它的互动性很强,人们随时可以通过网络发表对于艺术作品的看法和意见,所以,网络空间相对于雕塑和公共艺术而言,就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也是过去我们不熟悉,缺乏足够研究的领域。
通过对一山雕塑的初步分析,我们既充分肯定数字雕塑的创作及其成果,同时也要看到,在强调雕塑对数字技术吸收、学习的时候,也要恰如其分的认识数字技术的价值。数字技术和雕塑艺术之间并不是对立的,非此即彼的关系。数字技术的发展并不等于说,雕塑艺术应该全面让位于数字技术。我们认为,雕塑与数字雕塑之间,不是取代和被取代的关系,数字雕塑无法也无意来替代雕塑。
例如,目前3D打印成为了艺术界一个热点话题,根据3D打印强大的技术力量,有人曾经断言,写实雕塑的末日就要到了。这种说法的依据是,视觉真实是写实雕塑的基本要求之一,3D打印可以采集一个人的数据进行全身扫描,然后用各种材料,包括金属材料将这个人的立体形象打印出来;3D技术发展到了这种程度,雕塑家的写实造型能力的训练还有意义吗?
那么,写实雕塑是否会被3D打印所取代呢?这种担心让我们想起当年摄影技术出现之后,绘画界所经历的恐慌情绪,当时也有绘画即将被摄影取代,绘画的时代即将终结等等悲观的说法。
如果以3D技术的未来发展来推断写实雕塑的未来,这种“取代的担心”未免过于悲观了。当年,摄影带给绘画的冲击尽管很大,但是最终它们也并没有成为一种取代关系。摄影作为一个强有力的后来者,它的崛起反而激起了绘画的危机意识,为绘画拓宽了新的发展道路。这是因为,摄影的“逼真”效果,产生了一种倒逼效应,反而刺激了人的手工绘制的能力的提升,出现了照相写实的绘画;另外,它还推动了绘画的多样化,出现了许多表现型的,非写实的绘画样式;再者,摄影机的观看方式还带给了画家许多灵感,例如借用模糊镜头、俯视镜头、面部特写等等,都丰富了绘画效果。
3D打印技术对于雕塑而言也是这样,实际它已经开始在雕塑中尝试运用了,例如雕塑小稿的放大,用3D打印技术协助完成,即准确,又快速,确实有它的便捷性。只是,目前国内雕塑界所运用的3D打印技术上还不够完善,成本也比较高,如果将来技术进步了,将会出现专门针对雕塑造型的高水准3D打印机,那时候一定会给雕塑家带来更多的方便。
然而,指望用3D打印技术来取代写实雕塑恐怕也不现实。原因在于,艺术和机器最大的区别是,艺术家的个人化的情感和体验是很难被机器所模拟的,否则,艺术的存在也就没有什么价值了;如果机器也能制造出情感,那也只是程序设计者所给与的情感。
通过我们对一山数字雕塑个案的分析,可以认为,数字技术对雕塑的影响不可避免,迎接和研究新技术,并将它转化、运用到艺术中,成为推动艺术发展的手段,是一种积极的创作态度。一山等艺术家进行数字雕塑的创作的方向值得鼓励和大力提倡的,因为,如果追溯既往,一部人类的雕塑史的背后,恰好蕴藏着一部雕塑技术的发展史,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没有理由替数字雕塑的发展担心,也没有理由担心它们会完全取代传统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