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格物、造境、写心、立品——著名画家刘海勇谈中国画的写意及其传习之道

格物、造境、写心、立品——著名画家刘海勇谈中国画的写意及其传习之道
2022-10-30 15:55:13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2022年7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天下有风”主题展览,是我对2017年北京个展“有风来”的一次回望。“天下有风”展览呈现了我多年来所创作的中国画作品一百多件以及研创、教学文献等。这是一次向同道们汇报阶段性研创、教学成果的展览。借此机会,我想以展览内容为基础,结合近年的研创、教学思考,谈谈我对中国画写意及其传习之道的新理解。

“天下有风”的主题,源自中国传统文化中“风”的意象,以此诠释成长于改革开放后的一代人敢为天下先的敢拼敢闯精神。通过“葵园桑海”“雁山花树”“大风起兮”“炼笔养境”四大板块,力求开拓大写意花鸟画创作中的笔墨语言表现力,发扬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写意精神,振作意之大者,展示当代人的家国情怀、展现中国人的风骨,也用吾之画以慰天下劳人。展览以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的“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伟大号召为主旨,为天地立心、为人民立命、为时代立魂、为文化立神。

展览的第一个板块是“葵园桑海”,展出作品以写风中之葵来探索花鸟画的时代风格,以焦墨与宿墨的融合使用,体现天地有情、生灵有心。我以花鸟作为天人之际的媒介,希望发掘从20世纪70年代成长起来的同代人的独特历史观与生命体验。野火春风和天涯芳草铺就的是青山的历史,那里有古木窠石和吴宫烟柳,朱雀桥边的草花与王谢堂前的飞燕,王阳明幽谷中开着不可见的花朵,撒马尔罕传来异香的金桃。在我们的花鸟画传统中,有燕语莺歌,也有子规啼血,有桃源春晓,也有劲草寒林。

图片

刘海勇 诗品印象·雅淡 纸本水墨 270×96厘米 2020

第二个板块“雁山花树”,讨论意笔花鸟的传统与创新,回应王守仁“岩中花树”之问,描绘中国东南方风土风貌的草木。我所长期生活的浙江这块土壤中的花卉植物,它们的灵性哺育了我。“阳气萌而玄驹步,阴律凝而丹鸟羞”,对花鸟的描绘,应当重视生灵的本真,所以姿态妍蚩并不重要,美丽或雄强、清秀或奇古,生物各得其态。“微风徐动,吹诸枝叶,演出无量妙法音声”,花鸟似乎是本来具足之物,在有情与无情之间生生不息。落到画面上,花鸟所呈现的关系即是人与人、与天地本来具足的关系。

第三个板块是以新疆胡杨为题材的“大风起兮”,我在探求大写意绘画走出书斋后,面对天地洪荒和宇宙太古的“证道”之路。通过对焦墨与淡宿墨、宿色在艺术本体语言表现力层面的再开发,探索呈现中国人一直追寻的弘理载道与修身怡情之间的感受。画家常说“写意”二字,实为表达心胸。逸笔草草,非止心手相应的画理,更与感物造字同源,所以参达天地、印证身心。花鸟不应只是一个被注视的他者,而应当作“人与天地的中介”;不应只是一类悦目娱情的修辞,而应表达“个体对世界的态度”;不应只是雅驯灵巧的赏玩,而应成为“时代命题之所寓”。花鸟画若非是一种追求解放的艺术,那花何以是悸动的,鸟何以是自由的?自我2009年到北京读博,到现在13年的时间里,南来北往的行旅中生发出我内心对中国、世界、自然造化的认识,我想寻找最好的方式表达它。我的艺术追求真、善、美,我不断地传习、研修,通过切身体察世界,来进行自我修炼、提升,正如石涛所说的“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咏乎我”。

第四个板块是“炼笔养境”,这个部分结合了多媒体与文献材料呈现画学传承,将自己教学研究的深入思考,以文本、课徒稿、创作手稿等形式来进行展陈。“天下有风”在易象中的意思即是昭告四方。此次展览的核心是对写意精神的探讨,也有对写意教育的反思。我们迫切地需要穿透纸背,打开不同时代的花鸟命题,把握到各个时代的关切和境遇,唯以花鸟之为世界观的力量,方可能还花鸟世界以生机。上追遂古,广接方外,穿透百年的惯性,厘清花鸟观念的转变,将自我“放归山林”!

图片

刘海勇 诗品印象·劲节 纸本水墨 270×96厘米 2022

近年来,我学术研究的重点是“写意体系与中国画人才培养研究”。

首先,是写意体系研究。

这种写意不仅是一种表现方式,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我长期致力于建构以“写意”为特质的“中国画学”系统,以写意本体的实践过程,来检验从写意精神的修身怡情、格物载道、博约弘毅乃至正心立品的“境界层上,一步一重天”,进而确立“画如其人”与精神超越的方法体系。

中国画是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彰显文化自信的表征。写意是中国画的核心特质与民族传统文化基因。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对中国画的写意性从“畅神”“神遇而迹化”等角度进行过阐发;20世纪初期以来,在中西融合与写实观念影响下形成了“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等中国画改良论,阻碍了写意研究与发展,未形成写意的现代学理性体系。

我的中国画写意体系研究以章学诚的“源流互质”为原则,聚焦格物、造境、写心、立品四大命题,深挖中国画写意的理论源流与创作传统,进行系统梳理与历史阐释;以经学、史学等经典中国古典哲学为根,以画理、创作、流派、品格、传授为本,贯通艺术规律、创作方法、教育模式、格调品评等多个方面。我研究的目标是厘清中国画写意研究的历史脉络,构建凸显中国特色的写意体系,为中国民族艺术高质量创新性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

图片

刘海勇 诗品印象·疏宕 纸本设色 270×96厘米 2022

其次,是中国画人才培养研究。

这些年来我在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教学,留校以后一直在教学一线从事花鸟画教学工作,我在教学和挖掘历史过程中思考如何赓续传统,如何又能出新的思路。我始终围绕三大困境展开教学:当下中国画人才培养主要是笔墨不精良、视野不开阔、艺理不兼通。我从教育理念到教学模式提出改良措施,提出以中国画传承的“两端三位一体”理论推动中国艺术传统活化的主张。“两端三位一体”以中与西、传统与现代这两对“两端”的认知为基础;以“三位”(临摹、写生、创作)的交互实践为培养模式;以人格表征为“体”的知行合一的培养目标。这个理论的目的是从如何将师古人、师造化、师吾心相结合出发,找到一种契合点,来发现我们现在教学中人才培养的一些实际问题。

我以访师问学开拓研究方法,发掘其历史潜能与势能。七年来,我带领青年师生们去老先生那里求教、看画,同时跟他们交流、座谈、学习,一共走访了将近七八十位学者、专家,打造“当代中国画学书学传习录”体系。同时,也到全国八大美院的中国画系、招生办、研创处等单位共同探讨中国画人才培养模式,从招考制度、课程设置、师资配置、就业去向等几个方面,在全国不同美术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汲取共性和共同遇到的问题。然后,共商对策,从艺术规律入手,进行传习之道的改革,引导学生掌握笔墨结构创新规律,并体会其深层内涵,即启迪心灵与转化气质,教会学生打通临、写、创,以培养四通人才为目标。

图片

刘海勇 胡杨颂系列·肃霜华 纸本水墨 367×144厘米 2022

聚焦格物、造境、写心、立品四大命题,我深挖中国画写意的理论源流与创作传统,以文心诗性、修养品德为写意基石,也关注于以形式美的探索,来增补内容美的发掘。实现从技艺到通人之学的培养,夯实文化自信的基因,梳理与确认意象观的文脉根源、写意与意象观的源流互质。坚守画品如人品、画如其人的境界标准,我提出“写意精神的四种境界”理论,即正心立品、博约弘毅、格物载道、修身怡情。我提出中国画写意实践的“真放本精微”主张,以知行合一为路径进行自我修为,着重从中西文化主体立场出发,培养诗性文心与人文情怀,注重人格境界与修养品德。

我认为:“四分读书,三分书法,三分画画,十分生活”,学生要通过读书获取智慧,通过书法日课提升技能,而更重要的还是“生活”。把生活造化作为最重要的核心去认识,贯穿到平时的学习中。我提出要因材施教、转化气质,让艺术回归生活现场。艺术源于生活,读书、书法、画画都只是生活的内容之一,要打通这些专业学习、知识结构和自己的社会阅历、生活经历,只有真切地感受生活,热爱生活,作品才会有深度和独特的思想。我强调学生要坚持不忘初心,更要注重完善心灵世界,提升精神境界,做一个对社会、家国有贡献的人。

图片

刘海勇 胡杨颂系列·行吟客 纸本水墨 367×144厘米 2022

学画不仅是掌握一门技艺,也是在书画技艺训练的同时,到生活中去,通过读书、修炼,使自己的心灵、人生得到升华,最后实现自己精神境界的提升,这是转化气质很重要的内涵。这种境界不仅仅是把植物、动物看作一个对象,它可能是你的内心,是不断的自我的反证,在这种相互的兴发之间,去感受宇宙和人之间的关系,可以有我,可以无我,也可以让天地与我共生,用这种世界观去看待花鸟世界,感受到一种生生不息的、活泼泼的状态。

在画胡杨与向日葵两个题材的时候,我用了几个暑假去现场写生和感受,可以看到天苍苍野茫茫所带来的那种视觉冲击。实际上,这不仅是对三千年的胡杨,更是对宇宙洪荒中生命力的敬畏。以胡杨作为理想人格的外化,哈密、轮台、阿克苏沙雅县不同的胡杨林让人洞见与自然抗衡、与命运斗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用义无反顾的坚定敲开一丝裂缝,锚定自我的存在,找到终极幸福。胡杨给我的感觉,有时候像英雄人物,有时候像一个个伟岸的战士,所以它带来的不是秀弱的气息,而是像潘天寿先生说的“至正、至刚、至中、至大”的气象。画其他花卉的时候,我也会用淡宿色的方式,表现既透亮又浑厚、苍劲、淳朴的感觉,既有生命力,同时又保持它雄强的韵味。这是我一直在努力去持续探索的方向。我把胡杨当作山水看待,感受胡杨林或者单棵胡杨壮硕、雄强的姿态。它不仅是一棵树,更是一座大山,充满历史丰厚感,我们被它的开天辟地的力量所震撼。我的葵花题材亦是一种精神寄托,有张扬,有内敛,也有残破,是雨打风吹去之后依然灿烂的生命力,它扎根大地,指向太阳,既是对过往的回望,也是对未来的期许,是微茫原野上的一抹亮色。

图片

刘海勇 塞上风 纸本设色 300×1100厘米 2022

(请横屏观看)

如果生活分为十分,无论读书还是写字、画画,都占据了生活的一部分,我们的工作、学习,都可以统称为一种生活。我们如何把生活的各个片段融通、做成一件事,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对技术、对学养的认知都能够融通起来,不断地修炼自己。我想这条路非常漫长,我们不仅在学习前人传授的知识,同时自己还要有非常自觉的认识,这是对生活的尊重与热爱。我们要以一颗真诚的心感受这个世界,才能有感而发,继而创造出最适合它的新的笔墨语言。我想继续走在这条路上,日拱一卒,功不唐捐。(刘海勇)(来源:美术观察)

画家简介

图片

刘海勇,1976年生于浙江乐清,号听雨斋主人。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西泠印社社员、中国画学会会员、浙江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责任编辑:马蓉蓉)
关键词:刘海勇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