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山东报道 11月2日下午,被誉为70后最重要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之一的青年艺术家张红梅走进文化视界,中国当代艺术家、国家文旅部李可染画院副秘书长、当代艺术研究院执行院长赵无眠和华海建设集团董事长李张喜一同参访。好友们品茶论道,漫步中华艺术空间,鉴赏书画精品。张红梅教授接受了中华网山东&文化视界网的专访。
两位风度翩翩的男嘉宾是梁董事长特别邀请的两片“绿叶”,与张红梅这位美丽优雅的“红花”一起,令两网办公室顿时蓬荜生辉。众人品茶间,讨论在疫情下艺术创作与传播面临的许多困难,以及艺术家们的坚守与努力。几位嘉宾随后在“中华艺术空间”流连忘返,对这种融合文化与艺术的创新表现形式啧啧称赞。
秋,是夏与冬的交界,是四季中极热与极寒的分割与融合。秋日的暖阳与落叶相应相依而成的独特风景,正如张老师艺术作品中呈现的意向:跨越与交融、多元与统一、具象与抽象、碎片与剪影、混乱与秩序、捆绑与自由……
几位在编辑部观赏完张老师往期作品后,两份珍贵的礼物被她展示出来并赠予两网收藏,一份是由张红梅设计,中国邮政出版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限量珍藏邮册《时代先锋·1921——2016》。
其二则是她的一件瓷盘艺术作品。
这个美丽的盘子是她在意大利时期根据自己早年绘画作品制作的《Chaos》(中文翻译:混乱)系列,共6件,2014年在巴黎大皇宫展出时便惊艳了巴黎。古人常将满月比作白玉盘,李白诗《古朗月行》云“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张老师的瓷盘圆润饱满,洁白如玉,如秋天夜晚悬空的满月散发着淡淡的光辉。圆盘底部纷乱地树立着规则的黑色和黄色长条,仿佛是抽象的树枝,诉说着四季的枯荣。红绿相间的彩晕或漂浮其上、团团圆圆相伴,像盛开的花叶相依;或散落其中、星星点点飘摇,如落英缤纷。两只不规则的彩色类三角形穿插来回,那一定是燕子在花间轻舞了。整幅画面用抽象、几何的造型和碰撞的色块塑造了一个春天热闹的花园。
以混乱为名,灵感是出于春节前的一次下班被混乱的交通堵塞在回家的路上,她在这漫长的等待中由焦急转入了思考:人应该是生活在一个纷杂混乱的状态吗?她感到目前自己要兼顾的东西太多,日常工作、家庭、创作……太多的捆绑分散了她的经历,“必须做出选择,把自己理出个条理来。”于是她决定更专注于艺术创作,《Chaos》便由此诞生,表达的核心理念就是人需要有所取舍,在混乱中找到秩序感和方向感,选择一条合适的道路专注地走下去。以此作为礼物赠送两网,便是感谢梁董事长作为资深媒体人多年来对自己、对艺术不遗余力的支持,“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在数载春花与秋月的交替变幻中,即使经历了疫情的混乱与艰难的时期,依然坚守初心,将“文化视界”做成一个文化艺术品牌,使之成为一个艺术、艺术家展示交流的舞台。
这一经历引申出的另一主题“捆绑与自由”,张老师以装置作品的形式表现,名为《捆绑》,在美丽的海滨城市意大利巴勒莫展出:每个人都自诩为是自由的,事实相反,真空的自由不存在,每个人都会被连接与捆绑……捆绑你的也许是子女,家庭,工作,也许是宗教,政治,经济,不幸的是,更多的时候是自我捆绑……无论人生还是艺术,脱离捆绑,就需要“跨越”。
跨界,是山东工艺美院潘鲁生院长对张老师艺术风格的评价。
张老师在艺术的领域涉猎极广,通过绘画、雕塑、纤维等艺术实践对观念和形态进行思考和拓展,同时运用装置、影像、行为等艺术媒介引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当代思考,以及对现代生活极速变化的反思与讨论,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而有了“跨界”,少不了的就是“融合”,二者相伴相生又相辅相成,只有将跨的各种“界”有机地融合到一幅作品中,才能产生“化学反应”,催生出艺术的新生形态。下面我们从五个方面探讨张老师的“跨界”与“融合”。
形式与材质
“跨界,是潘院长给我艺术创作的定义,但我自己其实没有意识到。”张老师坦言。“跨界”并不是她主观的选择,而是在自己的成长、经历当中客观发展的。就读于山东工艺美院,学习染织和纤维艺术出身,在完成清华美院的研究生课程后,开始将艺术的触角伸得更广。她认为,现今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即使是普通上班族的工作都无法只局限于单一领域,需要掌握多种技能,更何况艺术家。另一方面,艺术设计的根本是“原创”,“如果你只能‘copy’(复制)别人的‘idea’(创意),你就会陷入一种焦灼的状态,就会探究‘我的原创性在哪里’?”张老师认为,而要从艺术的原创出发,同时拓展到设计,艺术与设计的不断交融,因此需要将触角延伸到更多的艺术门类,以更多地艺术形式碰撞、交织确立原创的根基。
民间艺术与殿堂艺术
山工艺的求学经历让张老师开始踏入艺术的大门,而毕业后又回到了母校任教,开始了教学相长的艺术旅程。潘院长一直倡导的对民间艺术的探究更对她的艺术方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回答“如何将民间艺术再创作再加工,使之可以进入艺术馆等正规艺术殿堂来展示”时,张老师认为,民俗艺术,如果用专业的方式来展示,它就可以呈现的非常高雅,它的强大生命力在于融汇与当代艺术与设计中。就她自己来说,是土生土长的胶东“大嫚”,从小就会简单的剪纸给家贴窗花,成长学习的过程也会接触到民俗文化,耳濡目染,直到潘院长在文中正式提出“跨界”,才点醒了自己,回顾过往,中国文化背景就是“流淌在血液中”的。“所以我不可能画出欧美画、也不可能做出非洲艺术,因为我没有那样的成长经历和文化背景。”
想要用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表达对生活、对社会的思考,这是张紅梅一直在追求的。
古典与现代
催生现当代艺术繁荣的最根本原因是全球化潮流,中国传统艺术免不了受西方艺术影响,“我们这些生于70年代的人在现当代艺术方面都学习过欧美,但对于现当代艺术,对于与世界潮流融合,中国从来没有落后过,一直在这个全球一体化的圈子里。”以齐白石为例,她认为齐老艺术的突出特点在于他赶上并适应了现当代艺术和设计的极简主义风格,完美融合于传统绘画中。
而作为一名设计师,张老师认为,是当代设计走在了中国艺术全球化的最先锋,起到了引领作用,而当代纤维艺术则是被保加利亚艺术家万曼先生最先引入中国,纤维材料应用于艺术对70年代的中国艺术界引起了巨大的冲击。
民族与世界
而张老师自己在中西融合方面是怎样表现?
“我没有融合,我的艺术非常中国化,我的作品一拿到国外去,人家一看,这就是中国艺术家。”有幸能被文旅部选中并推荐去国外参展,就是因为自己用当代艺术语言表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她的山水系列作品,就是在中国美术界对于传统山水画理论大辩论时期,彻底跳出了原来的框架,用新材料和抽象的手法表现中国山水画禅意和神韵,用更丰富跳跃的色彩展现当代年轻人眼中的缤纷世界。
文化艺术领域我们最常听到这句话“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参加过世界各地众多艺术展,张老师对艺术的民族与世界的关系的理念打破常规的认知——“世界的才是民族的”。她很骄傲地说,中国文化的一大优点就是包容和吸纳,所谓“兼容并蓄”,许多中国传统文化中已深入人心的经典元素其实都是吸收了外来文明并加以改造。比如狮子的形象已经广泛而深入的融入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方方面面,绘画、雕塑、民俗、甚至行为艺术“舞狮”,“而狮子来自于非洲。”而古代这种“兼容并蓄”的巅峰是在唐代,大量中亚甚至西方文明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被勤劳的中国人民加以吸收改造,变成了中华文明的璀璨瑰宝。比如著名的“宝相花”纹样的构成,都来自中原以外的地方,其文化艺术内涵也是出于佛教,但和本土的荷花、菊花设计在一起却表现得非常和谐饱满。这就是鲁迅所说的“拿来主义”,艺术就是在不断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中沉淀、发展、创新。
具象与抽象
抽象和具象是相对的,具象和抽象是两种不同表现形式,张老师希望作品给欣赏者更多想象空间,另一方面,她认为优秀的艺术家记录当代,而伟大的艺术家预言未来,例如安迪·沃霍尔在50年代就预言了印刷时代的到来,“我赠送的瓷盘中的类三角几何图形,你认为是燕子,也有人认为是风筝,其实我并没有给它一个确定的形象和定义,但你们作为观者却赋予了它自己心目中的具象,这不是很好吗。”这幅作品因此就能和人产生更多的共鸣,更显示“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的作品,希望每一个人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有自己的解读。”
基于此,她可以将艺术原创基础拓展设计成雕塑、装置、首饰、服装。2019年,年轻时装品牌“Finely Cup”以其作品为灵感来源设计系列高定服装并举办了盛大的走秀。
而多年前在欧洲街头的行为艺术:中国书法---书写爱与和平引起了热烈反响,近期反映针对“女性的暴力”的行为艺术表演也刚刚在剧场落幕,希望借此引起社会对于女性处境的关注、关心,改变女性的生存现状。
不断尝试、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张红梅的艺术之旅始终在路上,她的“跨界”追求“融合”,她的“混乱”追求“秩序”,她的“抽象”追求“预言”……“走进文化视界”这一小站,也带我们领略了丰富多彩的别样艺术风景。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作者/陈雅雯 摄影/姚奕骁 马蓉蓉
转载请后台获取授权
部分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