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山水之间,不知他画山水还是山水画他。画中有诗,诗中有画——那是山水画田园诗,那是山水诗田园画。心中有诗方能读田园之诗,心中有画方能画山水之画;心中有诗方能画山水之画,心中有画方能读田园之诗。
“我愿自己成为国内少有的一直将写生直接作为创作的中国画家,自十四五岁正式跟随浙江美术学院朱恒先生学画山水画伊始,我就养成了一边在家临摹传统,一边又去实景写生的良好创作习惯。”孙永当年往往是三天呆在家中临习,两天外出写生,这种持之以恒循环的学习模式,无疑使他在日后的考研和创作方面受益匪浅。
▲ 鲁迅故里图 215X190cm 2009年
自从上世纪70年代孙永与“写生”结缘以来,至今已逾40年。由近及远,从南至北,九州方圆凡是向往的地方,大多已载入他的写生稿件。无论用铅笔、炭笔、钢笔,也无论用水墨、浅绛或重彩等不同形式,汇总累计已不下两三千帧之巨。
但写山水之生机,并非一味因袭古人。传统的树法已远不足以借鉴,现实已逼迫今天的孙永必须再次以自然为师,创立更多符合时代气息和特征的表现方式和符号。孙永提倡当下的搞创作不要过早地“结壳”——不应该在不成熟的时候就早早地形成自己的所谓“风格”。
▲《家居江南黄叶村》68×34cm 2021年
其实,中国画的繁荣与国运昌隆紧密相连。早在1984年的第六届全国美展上,孙永就凭借《水乡风情图》一举获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为浙江美术界赢得了荣誉。
而这,得益于孙永在艺术创作上的坚持。早在2009年,时隔25年再次凭借以纯水墨表现江南绍兴老城全貌的《鲁迅故里图》分获第十一届全国美展铜奖、浙江省重大历史题材创作银奖(分别两幅),让美术界见证了其艺术创造力的旺盛与经久不衰。
或许,孙永在艺术创作上继承了其恩师陆俨少先生“求变”的艺术观念与主张,不仅在其擅长的写意山水画领域成就斐然,同时,在工笔画领域的创新亦让人称叹,早年创作的《三味书屋》《夜幕下的喘息》《魂》等工笔画作品,立意独辟蹊径,给沉闷的工笔画界以别样的活力。
“我很在意理论建树上更具作为,特别是从创作者的实践出发,频频以文论为21世纪中国画发展把脉。”孙永曾于2008年发表的《剖析当前山水画界“黄泛”现象的成因——有关如何学习黄宾虹之我见》以鲜明的论点佐以翔实的论据,给当时业界不理性的“黄宾虹热”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成为在美术界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一个美谈。
▲山月当空68×47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