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在展览或者是多种杂志上看到过迟连城的作品和名字,真正认识是从阅读他的大型史诗性历史作品《铭记-1937-南京大屠杀》开始的。他的这一巨制巡回展览到了北京,美术界的重要人士以及我们军队的几位军事历史画的主将基本到场,大家都为他的长卷感到震撼,更为他的壮举而敬佩、感慨。
因为我们都有关于历史画的研究和创作经历,所以就有了较多的交流。接触多了对他有了更多的了解。迟连城于1977年考入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1982年毕业,进入画院开始专业创作。他兴趣广泛,涉略面广,是一位修养全面的画家。2004年进入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生班,深入学习研究了俄罗斯绘画体系(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苏派绘画)。并以此为基点对欧美艺术的脉络进行了系统梳理,从而建构了个人的艺术研究和创作方向。
女真五国部阻断鹰路之战 200x500cm
他不仅善于驾驭大型主题绘画,而且很早就进入插图、连环画的创作领域并取得了出色的成就,并参加了大型绘画和全景画的艺术创作工程,积累了丰富的主题画创作经验。后来一起参加了多次采风写生活动,目睹了他写生创作之外的速写,发现他的造型能力很强,速写画的很有意味。这里说的造型能力不是指画的准确,而是他能够创造属于凸显自己个性和个人趣味的形象语言。线条流动飘逸,形象生动而趣味十足,随手拈来,娴熟而生动。只有在绘画领域有点过摸爬滚打的同行者,才能体会这种“熟”是来之不易的千锤百炼。而发现迟连城具有很强的组织、策划能力是在他组建成立“北方油画院”之后。我以为“北方油画院”可能是东北地域标志的艺术创作基地,后来的发展演进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他的艺术布局和组织理念一开始就是超越地理概念的时空瞭望。此时此刻我才叹道:原来这个“北方油画院”是囊括了赤道以北的无边疆域啊!其实我的感叹并不是玩笑,因为艺术本来就没有边界,它本身就是人类无需翻译的语言,特别是三年的疫情肆虐,更加显示出艺术跨越边界的力量,各种线上展览突破美术馆的围墙和有限空间,拓展了无限的视觉疆域。北方画院组织的创作交流活动使“北方”成为时空概念而非地理局限,让艺术穿越超时空而无边无际的回荡。是的,艺术可以面向未来,也可以立足现实,更可以回望历史。
女真五国部阻断鹰路之战创作中
“历史绘画”一词,来自意大利语“ istoria ”, 是指具备高尚的或者是英雄叙事的绘画作品。这一类型的绘画最初以宗教题材为主,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扩大到包括描绘神话、文学或历史主题的作品,通常以较大的幅面展开。有的欧洲学院派理论体系将绘画分为了五个等级:(1) 历史绘画;(2) 肖像画;(3)风俗画;(4)风景;(5)静物。按这样的划分历史画无疑是绘画题材之中最重要也最难以驾驭的画种。19世纪80年代法国画家古斯塔夫·库尔贝(Gustave Courbet)提出了现实主义的概念,绘画主题从教堂、宫廷、贵族走进普罗大众,改变了沙龙艺术的局限性,使得现实主义绘画成为最有生命力的体裁。当然,工业革命和启蒙主义催生的现代主义艺术以及后工业化和信息时代生发的后现代主义、当代艺术是当今国际艺术不可抗拒的潮流。但是在国内的美术界,主题画、历史画创作却是主流中的主流,一直是官方艺术展览和组织创作的主要艺术载体。尽管如此,笔者还是花精力以《视觉艺术进化论》为题对艺术史的脉络做过系统研究。历史画不是当代艺术,当然也不是过时的艺术。而且,艺术发展也不是叠加覆盖和删除那么简单,经典永恒的艺术作品和艺术体裁以及风格自然会留存在漫长的艺术长河之中。
女真五国部阻断鹰路之战局部
迟连城就是在研究、探索当代绘画语言的同时也在历史画创作领域投入巨大热情的艺术家。他把历史画创作作为一个课题研究。从参与鲁迅美院的全景画、半景画的绘制到建立常州大学历史画创作研究院,创建设置课题,选择主题立项,把历史画和主题画创作放在今天艺术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创作、研究、探讨。以“南京大屠杀”这一重大题材作为一个突破口,打响了工程浩大的硬仗。《铭记-南京大屠杀》组画,按照章节和内容分割成既有联系又成独立篇章的蒙太奇语境。就此一点而论,就是对历史画创作的视觉演进。而我们国家从建国以来经过几代画家的努力与传承,基本形成了历史画、主题画的基本样式。人们观看的惯性已经固化或者是受到了某种审美局限,如何突破并走出个性化的艺术道路无疑是非常艰难的。
女真五国部阻断鹰路之战局部
迟连城在此后的一系列历史画作品,无论是订件还是自主择题而作,都在延伸他的研究和探讨。正如前面所说,他的构图、速写、编创能力非常强,手法娴熟,组织画面的情节和历史瞬间的定格,像一个戏剧导演一样,在一个“方盒子”里营造一个事件的现场,颇有斯坦尼拉夫斯基戏剧理论的绘画版本再现,当然,艺术史家李格尔也有过“画家在一个类似黑匣子子里面创造一个历史瞬间”的论述。
显然,熟练运用画面讲故事的叙事性绘画远远不能满足迟连城的艺术追求。尤其要超越这种“驾轻就熟”才是画家一定要逾越的难题。中国画论讲“画到生时是熟时”,除了对内容、事件、情节的设定和创造,绘画语言、形式、风格的建构对一个艺术家来说才是更高的要求。所以迟连城不满足于这样的娴熟,他要回避大众熟知的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和前苏联社会现实主义体系,寻找适合自己的形式语言。给自己制定这样的目标就好比要把苦苦练就的拳路忘掉,格式化自我,重新组装程序,博采众长,待到再“开打”可能就是传说中的“无敌迷踪拳”了。
寿山将军 200x240cm
从新近创作的《赵尚志领导抗联第三军战斗在林海雪原》、《女真五国部阻断鹰路之战》、《寿山将军》、《嘎丽娅英勇就义》几幅作品,我们可以看到迟连城艺术表达的语言有了明确的指向。画面虽然保留了场面的氤氲气氛,但是造型明显的硬边化处理,像中国画的铁线描一样强调力量感。这让我想起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的大师曼特尼亚。
安德烈亚·曼特尼亚是15世纪后期意大利北部最主要的画家,也是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的伟大画家之一。曼特尼亚约在1431年出生于意大利东北部帕多瓦城附近一个名叫伊索拉·迪·卡尔图罗的小村庄。帕多瓦是位于威尼斯附近的意大利文化重镇,著名的乔托系列壁画就在帕多瓦著名的斯克洛维 尼礼拜堂。笔者于2006年在帕多瓦旦特画廊参加中国当代艺术展时专门虔诚的拜读了乔托的壁画,那种神性的绘画确有一种摄人心魄的力量。曼特尼亚的僵直板结在这里好像完全不是缺点,他创作的《受难地》、《圣塞巴斯提安》、《牧羊人的朝拜》等一系经典作品深深地“刺击”观者的眼睛。尤其《死去的基督》作为曼特尼亚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它那刺目的线条像金属似地切割画面,是对这一幕旷古悲剧最为深刻的描绘。每一条边线的勾勒都会把观者带入悲情之中。这就是美国作家海明威所说的“曼特尼亚笔下基督身上苦痛的钉眼”。细节通过线条的“刻画”显示出强烈的感染力。我之所以要在此插入对曼特尼亚艺术的描述,是因为我从迟连城的作品中感受到他对文艺复兴遥远的回望和巧妙的吸收了来自这种经典深邃的艺术精神。
赵尚志领导抗联第三军战斗在林海雪原 250x240cm
我们再回头来看迟连城油画新作《赵尚志领导抗联第三军战斗在林海雪原》。
赵尚志,是东北抗联第三军军长、北满抗联总司令,是东北抗联主要创始人和著名将领。他和杨靖宇领导的抗联在冰天雪地、白山黑水之间谱写了一曲曲艰苦卓绝的英勇绝唱。他们的神勇气概威震日伪。他骁勇善战,坚强刚毅,令敌人为之胆寒。对于这样的历史传奇英雄人物,选择哪个历史瞬间来表现,是一个难题。历史题材绘画创作势必浓缩了画家对待历史和时代背景的认知理解和情怀抒发。作品的表现也必然反映艺术家个人的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对于这一悲壮的历史,迟连城有别于众多表现抗联题材作品的悲苦场景,而是整体采用暖色调,以象征性手法将赵尚志的形象矗立于画面中心偏左的黄金分割线上,左边抗联老战士双手持枪形成的动势线指向主角赵尚志,枪的方向既成为张力结构的延展和稳定,也起到了观看视觉引导作用。右下角日军俘虏低头弓背的斜线延伸向画面右下之外,人物组合以及主角背后老兵的左手握枪姿势彰显了画面平面结构的扩张力量。遥远的地平线和蜿蜒曲折的河流营造出纵深透视,述说着漫长的艰苦岁月。纪念碑式的主要人物塑造及其浪漫主义的情境表现,尤其是切割式的边线锐化更加深化了历史悲壮的刺痛感,给观者建构了一个视觉阅读的豪情挽歌。
《女真五国部阻断鹰路之战》是一幅大场面的古战绘画作品。表现的是女真族势如破竹,腾飞于白山黑水之间,犹如海东青搏击天鹅之势,一举歼灭辽的历史画卷。
描绘冷兵器时代的经典作品很多,想要画出新意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创作课题。尤其是古装题材的历史画,既要有历史事件和时代背景的阅读,还要对服饰道具兵器做全面对应的研究,对战争时间、地点、战争特点都要做细致的分析。如此才能在画布上导演出属于自己的“大戏”。而连城的这幅作品的构图造势,可以看出他深厚的连环画创作功底,显现出视觉叙事的独特能力。两军双方通过色彩组成的布局分割和交错,既平衡了画面节奏又形成了构成语言。处处精心设计经营布局而又显得自然流畅,不露痕迹。画中黄尘蔽日、战马嘶鸣,兵器挥舞、寒光闪烁。画面右上骑马弯刀和左上方勒马回射的人物动态,不仅扩展了画面张力,而且形成的平面透视,既聚拢了视觉中心又导向主题表达。无疑连城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改变辽国命运的大型历史战争画卷。
《寿山将军》一画是表现袁崇焕后裔、清朝末年著名军事是将领寿山将军的情节性肖像作品。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他主动请缨,领兵赴前杀敌,身先士卒,屡建奇功。在后来的抗击沙俄侵略的庚子战争中,他顶住各方面的压力,积极抗战,多次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最后终因寡不敌众战败,毅然悲壮凛然,以身殉国。作者用顶天立地的构图方式突出寿山将军的悲壮气势,以坚硬的笔触,刀刻一般的锋利造型语言,强化视觉的“刺痛”感,庄重而肃穆的画面构成完全契合德国艺术史家温克尔曼的美学观点:“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在温克尔曼看来,“身体状态越是平静,便越能表现心灵的真实特征”。所以,坚硬的、冷静的硬边化的造型语言,营造出雕塑感和纪念碑的样式,彰显出英雄主义的精神气概和视觉要素。
嗄丽娅英勇就义 500Ⅹ200cm
《嘎丽娅英勇就义》表现的是中俄混血少女嘎丽娅英勇短暂人生的历史事件。1945年夏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经接近尾声,一股顽固的日本军队驻扎在绥芬河天长山继续拼死抵抗。17岁的嘎丽娅的混血身份加之语言天分和勇气,主动请缨,跟随苏联红军劝降驻守在馁汾河天长山的日本侵略者。然而却遭到日军残忍杀害,尸骨无存。这样一个悲壮的故事在迟连城笔下被他设计的视觉修辞语言表现的更加悲情豪迈。一群做最后垂死挣扎的日本军人在明知必将面对的败局之中显露出无望的残暴和困兽的獠牙,面对手无寸铁的少女张牙舞爪而狂躁凶狠,刀影寒光指向画面中心的嘎丽娅,主角背后鬼影魍声的鬼子群魔暗示出悲剧的结局,图像的隐喻更加直击心灵。画面左边的方形洞口与画面右半部分的日本旗帜形成构图语言的的图形呼应,同时也指向了法西斯最终的死局——走出那个洞口缴械投降。一幅好的历史画作品,显然不是单纯讲故事,在叙事的过程中拓展观众的阅读空间,延伸出故事情节的时空发展和视觉演绎才有穿透力量。而这些细节、道具、色块及其人物动态设计构成的象征语言又进一步构成与加深了崇高的艺术属性。
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迟连城新近历史画创作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通道,已然走出了自己独特的脚步。在沿着这个通道创作推进的过程中,逐步蜕化那些惯性的、熟练的方法和技巧,穿越了从“生到熟”又从“熟到生”的艺术“窑变”。这种格式化的艺术语言编程,注入了历史经典的分解、研读、消化、吸收,更是植入了当代视觉叙事和人文关怀的精神理念,从而呈现出一种“迟式”表现语言风格。奥地利艺术史家李格尔认为,艺术不是对自然的模仿,而是对自然的诠释,是人类主观意识所主导的真正自由创造,材料、技术等只是外在影响因子。在他看来,艺术形式的变化来自形式自身的自律发展,或者说是艺术规律和艺术家精神情感双轨并行的推进。因此,他提出“触觉性”和“视觉性”。他认为一个时期的风格总是从“触觉性”向“视觉性”的方向发展,一部艺术史正是在“触觉”和“视觉”的两极间摇摆。所以,当我们看到迟连城绘画之中的大量使用刮刀、笔触不断重复所形成坚硬的肌理效果时,自然接受到了具有强硬的触觉信息。很显然他的系列创作所谱就的不是轻音乐或是小夜曲。他给我们谱绘的是历史的交响。画面上那些坚硬的肌理、笔触正是他反复弹奏的清脆而坚定的视觉音符。
一幅历史巨作给人的感受是复杂而丰富的,画面肌理、笔触的精彩都要规制于承载独特意味的造型之中。它们不能出“戏”,它们必须被“导演”。因此,当迟连城面对历史画创作当中的艰辛与愉悦,就像米开朗基罗的痛苦与狂喜一样,创作者会被牵动着走向深邃的历史画卷。(文/邢俊勤 2023.1.3于北京798 油画界)
画家简介
迟连城,中国美术家协会连环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常州大学历史画创作研究院院长、教授,北方油画院院长,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