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张炼的《镜像山水》系列,首先迸发而出的观感则是对尺寸的震惊,但站在作品前仔细地观摩思考后,又会被图像的混搭与文化的多元所惊艳。《镜像山水》系列摆脱了以往人们对于传统山水的认知,呈现在大众眼前的是一种对北宋山水及西方古典油画的再现与感悟。观者游离于作品的时空缝隙时,不仅可以觉察到北宋的山水,还可以观览到西方油画呈现出马赛克式的斑驳陆离状。而当你的探索止步于此时,张炼又会在背景中给予你新鲜的惊奇感,总会有意想不到的叙事符号出现在眼前,密密麻麻的中英文背景被赋予着历史密码与文化对立统一的意味。而融入其中的也不只有幽静的山林、雪后的山川,还有巴黎塞纳河畔斜坡草地上的戏剧与奇妙。这一系列中西方艺术的交融不仅没让人产生时空错乱感,反而体现出作为个体观察者的张炼对于东西方文化的并置、不同维度的景观场域、鲜明的视觉感官及知觉所形成的物象和互文的唤醒与跨越。
松山图之十 综合材料 80x120cm 2018年
再读他的《后波普》系列,在人们所熟知的鸟巢、中央电视台、天坛、国家大剧院等城市文化景观上,覆盖着无限重复的、尺寸分明的五角星。性质相同的景观、不同颜色搭配的视觉图示,不仅体现出波普艺术的两个特点:1.是具象的;2.生活中的物品可以直接转化为艺术品。还展现出艺术家个性化且非世俗的强烈情感需求。这是一种对于时代观念与面貌的制作,同时也是一种对于客观世界的迷茫。也许未来,人性的现实世界会被无边的符号与未知所吞噬。提到“波普”,不能不想到安迪·沃霍尔,探寻丝网印刷技术也不能不提到安迪·沃霍尔,他将那一刻时代文化中最炙手可热的流行元素转换至自我的视觉表达中,以传达他对消费时代、商业时代的态度与认知。而他的丝网系列则是无限图像的重复,是一种主观的复制,也是一种客观的原创。张炼的视觉图像能够让人们感受出他对图像并置与叠加的熟练运用,可以体会到楚文化、楚艺术所带给后人的复合性特征。这一系列作品由内到外无一不透露着一种社会景观、历史景观、文化场域的叠映与并置,在《后波普》系列中,他将最纯粹、最直接的视觉图像放置在大众面前,并将中规中矩的图示符号叠加在其上,将传统的城市文化景观与不断重复的单个图示元素有机结合,传达出他对画面肌理与视知觉现实的热爱,也传达出楚艺术的复合性特征对其个体创作的影响。这是一种回溯社会发展脉络的在场性,也是一种时代价值观念的展场与现实。
大试管·楚纹样6 综合材料 240x90cm 2018年
对于文化的消费、认知与探索也生动印刻在张炼的《大试管》系列作品中,玻璃质感的大试管上印刻着具有文化特色的凤纹,印刻着中国自古以来代表清高、大志、情义等多重寓意存在的“鹤”,还印刻着象征着当代都市化社会的时尚女郎等文化符号。常用作化学实验的试管与传统文化、当代都市文化中具有寓意和特定地域概念的符号叠加在一起,竟让人寻不出丝毫的违和感。“玻璃”象征着工业文明的进程与发展,“凤纹”、“鹤”、“时尚女郎”等则象征着人类文化历史的存在与迭代。当工业文明与人类历史文明在图像中碰撞,当冰冷的玻璃质感与带有体温或血脉传承的艺术符号在画面中交织,这不仅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还是处于不同空间的文化标志。只是谈及至此,不免让人思考一个问题:玻璃易碎的特质在这里是否也被赋予了充足的含义?也许是在进程速度不断加快的今天,人们关于传统的突破总是惊才绝艳,其速度的数据也不断的被更新换代;也许是对于现代工业文明的一种反思:当人们沉浸于现代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便捷优势中,是否能够从万千的发展脉络中找寻到文化的“根”?当然,这只是作为旁观者从张炼的艺术创作中所引发的思索与解惑,究竟“玻璃”的意义是哪一种阶段,这还要依靠原创者的他来解惑了。
山之影1A 综合材料 100x100cm 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