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石峰先生的为人和作品,我都很熟悉,我想用“守正创新”来表达自己对石峰为人为艺的定位。现在的中国山水画坛,风格和式样特别多,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放弃了对传统的坚守,为风格而风格,为样式而样式,缺失了最核心的笔墨修养和笔墨精神。
石峰先生一直很清醒和坚定,从他这些年的创作来看,他一直坚守着中国山水画的正脉传统。首先,石峰先生坚守中国山水画的传统审美,他的作品以元人笔墨追求宋人丘壑,他的笔法取象元人,特别有王蒙的那种写意性的意笔,但又加入了宋人那种硬朗的中锋用笔,在萧散中兼有一种雄浑壮健的意味,我认为抓住了中国山水画最核心的本质。其次,是绘画语言上的坚守,我认为石峰是从传统中出新,他的绘画语言更多的是继承了中国“文化山水”这样一个传统,而不是单纯从写生和自然中找到。章法上,他追求宋画,尤其是北宋回溯五代的那种饱满构图,用笔上,他强调书写性,所以,他的绘画语言,无论是章法还是笔墨,其实都可以在传统中找到来路。再次,在审美与立意上的守正,决定了石峰绘画的正脉传统,但他又有自己明确的突破,尤其近几年来,他在青绿山水上用功很深。他的青绿山水实际上与传统的青绿山水不一样了。传统的青绿山水,比如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是以工笔的底子使用青绿,但石峰的青绿山水是在写意笔墨的底子上,再赋予青绿的色彩,所以,他的色彩淡化了传统青绿色彩的装饰性,而强调了写意性和书写性,既有笔墨韵味,同时又有青绿色彩的绚丽,这一点是非常了不起的,可以说是他的一个创新之处。
当然,他也重视写生,他非常明白中国画的写生方法和观察方法,在对山水情境全面观照之后,再来处理他的画面,所以即便在写生当中,他也会用中国式的这种观察方法和提炼方法来处理画面的这些关系,因此,他的山水,既大开大合充满了张力,又照顾到了细节处的微妙平衡。
(文/岳黔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画学院院长、党总支书记)
石峰-飞瀑正拖千嶂雨-136×68cm-纸本青绿-2022年
石峰-松风万壑瀑水长-136×68cm-纸本青绿-2022年
石峰为人画画都非常扎实,我们经常说画如其人,这一点在石峰这儿有准确的体现,因为扎实,所以稳重,在稳重中可以看到他的质朴与纯粹。
我对石峰兄的认识,可以用几个关键词串起来。
一、心象。石峰这次的展览和画册,以“信彼南山”为名,我体会两个意思。一方面,是对传统文化的敬仰,南山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丰富的意象,无论是在《诗经》还是历代的诗词中,一谈到南山,就充满了家国情怀的意味,这与石峰在山水艺术上的追求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是他着力追求的一个境界。石峰是北方人,但他对南方山水一直情有独钟。他跟着龙瑞先生研习山水画多年,又对浙江山水的传承非常喜欢,他的山水艺术是南北兼容的。在他的山水作品中,尤其是水墨画,有很多浙江山水的特点,对他而言,不是强调南北山水的分别,而是南北山水的融合。南山对石峰而言,更是一种山水艺术融合的心象。
二、寄情。现在我们很多人更多的是用“状物”的方式在画山水,而石峰是把内心的情感寄托到林泉之上,在他的画面中,都是“云石林泉”,几乎再找不到其他的东西。这种纯粹,是一种感情的寄托与精神的纯化,可以看出他在艺术的追求上是有精神洁癖的,他将这种纯粹融入“云石林泉”之中,就构成了一种情绪上的厚重。
三、尚趣。实际上石峰的笔墨充满了趣味和变化。早年他把王蒙的画风延伸到他的笔墨之中,在其中寻求一种情趣的内蕴。近些年,他在水墨的基础上,摇身一变,加上了颜色,这其实也是一种趣味的表达。他有一个纯水墨的底子在里面,所以,他在设色的时候,就不需要太多的复杂性,青绿颜色随着笔墨的节奏在水墨底上积染两三遍,就又增加了丰富的趣味。
四、抱质。无论水墨还是青绿,石峰笔墨坚持的核心还是“笔厚墨润”这个本质,这可能也是石峰区别于当下一些山水画家的地方。因为对这个本质的坚持,所以他往往一出笔,就很厚重。我和他合作了很多大画,在用笔方面,感觉他笔墨厚重的这种笔性是天生的,一点不做作,不刻意,线条在朴厚中见出苍秀的意味,这是他对中国画笔墨本质的坚持。
五、格物写意。现代很多画家,不能理解“唯物”与“格物”的区别,以“唯物”观去画山水,所画山水画写生,多状物,多写实,画山水间的云要跟真的一样,石头画得要跟真的一样,所有的东西都画成素描了。实际上,在艺术上,尤其是山水艺术,不能过分强调用唯物的眼光去看,而是应该像古人一样,用“格物”的眼光去看,格物的核心就是不要被眼前的实象迷惑,要去追求物象背后的真实。石峰是为数不多认识到这一点的画家,他从来不是把真山真水直接搬上画面,他笔下表达的实际上是他内心对传统山水的一种解读。
六、参道。石峰对传统研究很深,研究传统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对话古人的过程,我们总说继承传统,其实不是一个简简单单模仿的过程,而是一个参道的过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在石峰的作品中,我们能明显感受到这一点,我们能看到王蒙、董巨的影子,也能看到一些其他的笔墨传承,但石峰能出而化之,参悟之后,他还是他自己,没有泥古不化也没有亦步亦趋,这就是艺术家在参道过程中的个人修为。
(文/何加林,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原馆长)
石峰-南山乐居图-245cm×70cm-纸本设色-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