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是中国中古时期特有的一种绘画方式,水墨艺术史实质上是一部水墨思想史,从中国古典水墨的发展到现代水墨的革新、当代水墨的求变,一部水墨艺术史的生成史,是水墨媒材的衍变史,更是水墨观念的革新史。
“水墨”概念首次出现于唐代王维(701—761,或699—761)《山水诀》:“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王维创造性地将武则天(684-704)时期的王绍宗(生卒年不详)用于书法的观念转化到了山水画学理论之中。唐张怀瓘(生卒年不详)《书断》载王绍宗常与人云:“鄙夫书翰无工者,特由水墨之积习,常清心率意,虚神静思以取之。”“笔墨”概念第一次出现在张彦远(815-876)《历代名画记》中,而且首次描述了墨具五色的功能,“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历代名画记》也是最早记载中国绘画从骨法用笔向水墨晕章的转变,笔法与墨法的并重,标志着水墨画的成熟。至此,以五种墨色来取代彩色的“水墨画”,无论从实践上还是从理论上都具备了作为一种独立的画种的条件。
董其昌(1555-1636)《画禅室随笔》中提出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极其重要的美学思想“南北宗论”,推崇王维为“南宗”之祖,王维的水墨画体现了文人士大夫追求观照内心与禅宗精神相契合的“自然”境界,为文人画的形成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如果说六朝及以前中国绘画以工笔重彩为主要形式,那么隋唐以降文人画日渐自觉,从丹青、水墨并行,到水墨画逐渐生成为主流艺术的表达方式。
在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剧烈碰撞下,也是农业文明与工商文明的剧烈碰撞,使得文人画作为国家形态重要的文化意识体系逐渐瓦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倡导以西方的写实主义概念对日渐式微的水墨画(中国画)进行改造;20世纪上半叶,伴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及相伴随的美术革命,形成了与古典水墨相对应的现代水墨的生成史,其生成方式主要是借鉴欧洲的写实主义绘画,创造出表现现实主义写实性的水墨画;1949年以来,现实主义成为中国水墨画创作的正统;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墨转型关注的是如何融入世界现当代艺术史;2013年,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名为“水墨艺术:在当代中国的一脉相承”(Ink Art: Past as Present in Contemporary China)的当代艺术展,策展人从西方立场出发,以“水墨”(Ink art)主题呈现,这是一次与“水墨文化”相关的中国当代艺术展,借“水墨”阐述的是对“当代水墨”与“中国性”概念的思考。
在全球化互联网时代的当代语境中,“水墨”关注的不仅仅是“中国性”与“本土性”,考量的也不仅仅是关于工具媒材与技术性,而是中国当代艺术如何上升到文化自觉与行动自觉的层面,同时如何与全球化展开对话的命题。
《水墨记》关注水墨的当代性与多元性,“水墨记年度艺术家2023—2024:水墨50家”选取了1930年代至1980年代出生的具有代表性的水墨艺术家,他们是丁立人(b1930)、崔振宽(b1935)、蒲国昌(b1937)、王劼音(b1941)、邵炳凤(b1947)、徐龙森(b1956)、刘进安(b1957)、石英(b1957)、吴国全(b1957)、李津(b1958)、沈勤(b1958)、周京新(b1959)、邢庆仁(b1960)、刘庆和(b1961)、张浩(b1962)、阿海(b1963)、蔡广斌(b1963)、桑火尧(b1963)、常青(b1965)、崔海(b1965)、郭志刚(b1965)、钱忠平(b1966)、武艺(b1966)、方向(b1967)、吕三(b1967)、靳卫红(b1967)、章燕紫(b1967)、侯拙吾(b1968)、一了(b1969)、王绍强(b1969)、许延平(1970)、曾健勇(b1971)、陈荣义(b1972)、杜小同(b1972)、张见(b1972)、党震(b1973)、秦修平(b1973)、邵泳(b1973)、陈雨(b1975)、王牧羽(b1975)、郝世明(b1977)、涂少辉(b1977)、祝铮鸣(b1979)、萧文亮(b1980)、林淼(b1981)、朱小坤(b1982)、肖旭(b1983)、郑元無(b1985)、李明(b1987)、李洁(b1988)(按出生年龄先后排序)。
(文/侯昌恒,《水墨记》创始人)
丁立人,
上海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教授
广东工业大学兼职教授
1930年出生于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
作品收藏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国家大剧院,上海美术馆,法国驻中国领事馆、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台州博物馆、台州
当代美术馆、今日美术馆、澳门文化司署、香港大一学院、河北教育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总社等以及国内外藏家。
丁立人六岁开始学画。五十年代初,高中毕业了,他考取了美术学院。但是,在学校只呆了几个月,就匆匆地离开了。因为他对绘画有自己的要求——开创一条艺术的新路。艺术活动是一种虔诚的工作,虔诚度决定艺术品的质量。有人说:“艺术即道德”,是很有见地的。从事艺术就是追求真、善、美。丁立人对此早有觉悟。他向往的是单纯、真挚、朴素的境界,并不是精致、巧妙的技艺,所以,他选择的老师是史前艺术,民间艺术、儿童的画及东西方卓越的艺术品。
六十年代初,我看到了丁立人的一幅版画。它有床单那么大,题材是乡间风俗,用翠绿的染料,印在暗黄色的牛皮纸上。刀法不加修饰,人物造型无拘无束,构图很简便,一切都象信手拈来。这样的画,给人以充分的自由感,是真正的艺术。一看就知道,他已经绕过了自然主义,摆脱了文人画,他走上了一条全新的路。
在当今信息时代,作品的民族面貌是容易被人忽略的。作品体现不出民族性,即使广泛摄取营养,获得高度技巧,也会淹没在世界艺海之中。有人认为:“有了民族性,才有世界性”,这是很有道理的。从丁立人的画中,依稀可见汉画的结构,魏画的造型,以及民间版画、年画的色彩,民族气息十分浓郁。这是由于他不仅热爱我国上、下数千年的民族美术,而且天南地北广泛收集、研究民间美术,日积月累,水到渠成。
(文/关良(1900—1986)
历任浙江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上海中国画院画师)
丁立人《大圣戍龙》
68cm×68cm
重彩水墨
2023
崔振宽,陕西长安人,1935年生于西安,1960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现为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顾问、西安美术学院客座教授、陕西国画院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
作品参加第六届、第八届、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百年中国画展”,首届和第二届“当代中国山水画·油画风景展”(获艺术奖),“中国当代艺术欧洲巡回展”,“向祖国汇报—新中国美术60年展”,“中国美术60年,纪念改革开放30年中国艺术大展”,“联合国世界公务员日中国艺术大展”等。
1994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2002年先后在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广东美术馆、成都现代艺术馆、江苏省美术馆举办“气象苍莽·崔振宽山水艺术巡回展”。2005年举办“从艺五十年·崔振宽山水艺术回顾展”,2010年在杭州举办“水墨长安·崔振宽2010新作展”,2015年、2016年分别在中国美术馆和西安崔振宽美术馆举办“苍山无言——崔振宽画展”。2005年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对其艺术成就进行专题报道。2007年获“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造型艺术奖提名奖”。
出版有不同版本的《崔振宽画集》多种,数十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广东美术馆等学术机构收藏。
崔振宽在水墨画和书法领域的卓越表现超越任何讨论。他的这些作品不受任何艺术制式的束缚;事实上,借助目前所有已知的技术手段,也无法人工重现这些作品的精髓。一方面,作为艺术家,他坚定地创造出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其间几乎不留任何偶然之笔。另一方面,我们可以观察到,在创作过程中,他的笔触变化无常,如同钢琴键的灵动跳跃。有时是细微的笔触,有时则仿佛是郎朗那般敲击键盘的强劲力道。
崔振宽长期以来致力于使用多种技法创作出具有深刻存在主义色彩的作品。他是一个世界的创造者,即使是像港口景观这样平凡的主题,也能通过他独特的技巧赋予其丰富的感官体验。我们似乎能听见船只的声响,它们的来往,它们的装卸,还有那喧嚣的背景。在另一幅相邻的画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帆船的桅杆,这些桅杆形成了一个由垂直线条组成的生动的阵列。或者是密集的森林结构中,风在其中呼啸而过,让我们与画中的动感世界产生共鸣。崔振宽与自然对照的画作并不仅仅是对过去艺术的回顾,恰恰相反,它们展示了巨大的潜力和未来的可能性。每一件崔振宽的作品都激发我们对下一幅作品的期待,仿佛我们正前行在一段看不见尽头的艺术阶梯。崔振宽被誉为中国最重要的山水画家之一,这一点无需多言。
(文/Dr. Tayfun Belgin,泰丰·贝尔京博士,德国哈根欧斯特豪斯美术馆馆长)
崔振宽《秦岭三号》
139cm×69cm
纸本水墨
2023
蒲国昌
1937年生于成都,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师从黄永玉、李桦、王式廓等大艺术家。贵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导,中国美协会员。作品被选送美、苏、日、加等多国展出,在台北、北京、南京、深圳、桂林、厦门、贵阳等地举办个人展。被编入《中国当代美术史》《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中国美术六十年》《水墨二十年》《中国版画百年》《中国当代美术1979-1999》《中国当代美术全集1978—2008》等三十余种重要中国艺术史论文献,出有六本个人集,1992年被国务院授予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获中国版画家协会颁发的成就奖“鲁迅版画奖”。1997年应美国缅因美术学院之邀,在该院讲学,并举办个人作品展。2004年水墨《垂钓图》获江苏省政府和江苏省国画院颁发的“傅抱石奖”。2013年9月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大型文献画册《蒲国昌》,并在北京798艺术区“圣之空间”举办由“新物象—蒲国昌水墨作品展”。2013年12月在贵阳美术馆举办“形象的回归:蒲国昌1993—2013个人水墨作品展”。2014年2月28日应邀参加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时间节点—中国·1980年代水墨景观”,并作为个案展出。2014年中国文联在中国美术馆主办“多彩贵州—中国美术作品展”,作为个案画家展出。2019年和2021年两次在金陵美术馆举办“作我·蒲国昌个展”、“生命的华章—蒲国昌巨幅新作展”。2021年在厦门中华儿女美术馆举办“说话:蒲国昌水墨新作展”,2018年在贵州美术舘、2018年在天津滨海美术舘、2019年在深圳美术馆等地举办个人画展。2023年在西安崔振宽美术馆举办“新写意主义——第三届中国当代艺术名家邀请展”。2023年在遵义市美术馆举办“世说新呓——蒲国昌独白”,等等。有六十余幅版画、中国画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金陵美术馆、深圳美术馆、桂林美术馆、美仑美术馆、贵州美术馆、贵阳美术馆等多家美术馆收藏。
蒲国昌一直有一个“反叛者”或者说“革命者”的标签,但是这么多年走过来,他早已突破“革命者”的框架,建立了一个完整有效的语言系统,蒲国昌可以说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40年来的一个样板。
蒲国昌对笔法的发展。蒲国昌的用笔方式确实是中国有毛笔的历史里从来没有过的,一种很动态的、很鲜活的用笔方式。可能很多人会怀疑他到底是不是一种符合传统笔法趣味的用笔,我觉得它跟这个系统有个很特别的关系,继承并且批判,并且已经发展成了一种“蒲氏笔法”。他行逆笔,也回避了画了一辈子的画家才会有的“手病”。
蒲国昌的艺术毫无疑问是当代艺术,并且我觉得他在中国当前的语境里提出了更复杂的一个问题。他面对了自己的上下文,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同时,也诚实地面对了他自己的现实处境。
(文/靳卫红,著名艺术家)
蒲国昌《无序的风景》144cm×2280cm纸本水墨2023
王劼音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顾问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1941生于上海
1956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附中
1966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
1983任教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1986于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及维也纳美术学院进修
现工作及生活于上海
在同代人中,王劼音是一位优雅的沉思者,感性的漫步者。那些用笔简洁而又意韵丰厚的画面,时而流露出他自由洒脱的心境。他的作品,是智慧的涂鸦,画面上轻松的笔触,是思绪的痕迹。以返朴归真的态度,他塑造着兼有象征和表现特色的第二自然,我称之为——精神的风景。他是一位杰出的版画家,在他的油画和水墨作品中,我们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到,拓印、喷涂、装饰味、构成感…….这些因素都来自于一双擅长版画创作的手。他的学术修养非常庞杂,原始艺术和西方现代艺术都曾带给他启示。而青铜、陶瓷、蓝印花布、木版年画等中国民间艺术传统潜移默化的影响,则引发了他心灵的回归。这不是对传统的表面化描摹,而是自由视觉的回归,从他并不安分的一系列绘画实验中,我看到了一种来自文化基因的乡愁。
当一个国家的艺术传统如果要薪火相传,既不能恪守固有的图式,也不能照搬他者的面貌,对任何现成符号的借鉴都是容易的,最难的是创作者在精神层面上充满自信的同时,实现视觉语言的当代转型。所谓“笔墨当随时代”,对任何时代的艺术家们来说,都是个永恒的问题。在王劼音的作品里,我看到了他的答案。
(文/李旭,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策展人·批评家)
王劼音《花卉Q》153cm×186cm纸本综合材料2023
邵炳凤
原生艺术家。1947年生于山东文登。初中学历,当过农民,小学教师,做过绣花工,会计师。2006年60岁开始作画自娱至今,乐此不疲,在此之前,从未学过绘画。
作品在法国圣殿展览馆、美国曼哈顿大都会展览馆、北京悦•美术馆、北京Tabula Rasa 画廊、海南海花岛博物馆、上海宝龙美术馆、上海s多伦美术馆、上海油罐艺术中心、成都等地展览,并在英国《RAW VISION》杂志、国内《ART SU素》《从原生到大师》《画刊》《藏画导刊》《东方艺术·国画》《享悦艺术》等书刊、杂志上发表。作品问世以来得到国内外众多知名艺术机构、著名批评家、策展人和艺术家的广泛关注与收藏。
读邵妈妈的画,我们能感觉到画面的生机和丰富,我想是因为她在解读和转换图像的过程中有一种生涩感,她能找到造型本身的个性。看邵妈妈的画,我们能感受到她创作的满足感。在画画的过程中,邵妈妈很平静,内心也很干净,她没有因为外界的认可而放大她的追求,也不以题材大小来决定投入的精力,这种不忘初心的状态值得我们学习。我觉得正是这种状态让邵妈妈的画自然生成了一种格调和美感,让她画里展示的朴素反而有一种华丽的味道。
(文/李津,著名艺术家)
邵炳凤《球友欢聚》
93cm×127cm
纸本设色
2022
徐龙森
1956年出生于上海,客居北京。
个展选录:
2018天境之光:徐龙森作品展,美国芝加哥艺术博物馆
2011山河岁月:徐龙森山水画展,意大利罗马古文明博物馆
徐龙森的巨幅山水是当代中国画史中的一个令人惊喜的发现。这不仅仅在于它空前宏大的尺幅,也不只是因为它出色的笔墨技艺和巨大的表现难度,更为重要的是,在这纪念碑式的水墨巨制中,笔墨的形态、法式与意蕴都已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徐龙森复兴了中国画的重要品格——雄浑而恣肆,磊落而旷达,在过去的五百余年中,这些品格已经因明清的书斋化、近代的学院化而渐趋沦丧。而在徐龙森的创作中,这种品格的重新获得,不止因为他对于宗少文所说的“坐究四荒”的观览境界的追摹;而且在于他对当代公共空间的积极回应。当代的画家所要应对的,不再是“荒江野老”,也不再是书斋中的“二两素心人”,而是一个喧嚣的公共空间的时代。这一方面是指在这个时代,山水画所面对的是与其他媒介共享的巨大的展示空间,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在今天,所有的艺术实践都被整合在当代社会的公共文化之中。徐龙森的巨幅山水创作,可以被视为当代国画家应对当代公共空间的一种积极的实践。
(文/高世名,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徐龙森《雄关漫道真如铁之二》
368cm×288cm
纸本水墨
2020
刘进安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作为当代水墨画的个案研究,许多事实表明,优秀的画家与优秀的作品是不受价值中心所限制的。这是因为在价值中心化时代,一个真正的画家不能用中心化的、群体性的共同价值观念来指导自己的创作,而必须用自己的思想来“穿越”中心化的价值观念,保持对“既有观念”的批判并同时创造“自我观念”的统一。特别是在价值中心解体的今天,刘进安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既不能沉浸于生存快感和天然的个人感受,也不能在观念上“艺海拾贝”,用一些现成的、符合自己口味的经验来解释世界,而应该用自己对世界的独特理解来激活、提炼自己的个人体验与感受来改造出符合自己意愿与性情的形式、语言、符号。将个人的那种“一己感觉”建造成里里外外区别于他人的“个体世界”,这也是刘进安作品中的笔墨既是形式也是内容的原因之一。
(文/徐恩存,
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中心研究员)
刘进安《开目舞》之二
249cm×356cm
纸本水墨
2021
石英
1957年出生于西安,创作生活在西安。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师从崔振宽、罗平安先生。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山水画研究会副主席,伍眉画社成员。
作品参加第十一届全国美展;第二届全国中国画作品展;2008年、2009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2007水墨报告——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家巡回展;第三届、第四届当代中国画学术论坛及记录当代——中国美术家代表作品展;德国杜塞尔多夫交流展;中国香港2013·长安与港澳画家作品交流展;2011年黑与白的对话——崔振宽、石英师生水墨艺术展分别在上海美术馆、北京798艺术区泛空间举办;当代西安山水画——首届终南论坛平行展。
石英作画的自主意识很强,既注重笔墨的修炼,也经常在现实中写生,更力求创造性探索,每出新意而不刻意守成,一直在个性化的追求中苦心前行。为了和众多山水画家拉开距离,当然也是为了体现自己的审美意趣,二十余年来,一直在淡墨山水中执着用功。
说她有很强的自主意识,是说她从绘画题材的选取和艺术语言的演变,始终恪守着不与人同的信念,逐渐地和她的同道以及当前山水画的普遍模式拉开了距离。说她每出新意而不刻意守成,是指她从写生,相继有“渭北”、“窑门”、“水墨清韵”等系列作品,但她并未延续既有面目,而是不断探索新的表现手法。
石英近两年的新作,进一步舍弃了对现实景观的具体描述,而加强了主客观结合的意象表达,尤其是丈二巨幅,笔墨简淡,轻松率意,纵笔挥写,去除了所有细枝末节,展现了大山大水的恢弘气势,把具象、意象、抽象熔入一炉,给人以陌生奇异,似曾相识而又面目一新的视觉感受。
作为女性画家,石英保持着女性温馨优雅的普遍气质,而又体现出女性少有的博大气象和气度。
(文/崔振宽,著名艺术家)
石英《云深不知处二》
136cmx68cm
纸本水墨
2022
吴国全(黑鬼、老赫)
1957年生于武汉市
1979年考入湖北美术学院,
1983年毕业于该院
水墨至简,简而能强,必有逆觉,转而成势,定有大成。当我们看到老赫最近几年的新作,这些以“软性刮板”在“硬性纸板”上展开的书写,以看起来“反水墨”的方式却涂写出笔触强势的巨幅水墨绘画,让黑白艺术得到了极致的外展,尤其是当我们看到如此巨幅的作品时,不得不惊叹他把楚文化的神秘、野性与强悍以当代的方式发挥到了极致。
这些在纸板上涂写出来的黑白作品,有着巨大的艺术史背景与精神形态寓意。
(文/夏可君,哲学博士·评论家·策展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老赫《光诗129号》320cmx60cm硬纸质水墨中国墨加其它2020
李津
1958年生于天津,1983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系,曾任天津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现为华侨大学客座教授。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天津。2013年被AAC艺术中国评为年度水墨艺术家。2014年被权威艺术杂志《艺术财经》艺术权力榜评为年度艺术家。2015年在上海龙美术馆举办大型回顾展“无名者的生活——李津三十年”。作品被大都会博物馆、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西雅图美术馆、牛津大学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机构收藏。
如果说,李津以前画面上的人物总是因为投身于吃而显现为一种非思考状态,一种动物状态的话,那么,现在的人物因为和食物脱离了关系,而展现出一种内在的精神状态,一种思考或者怀疑的状态——这是两种不一样的人,尽管他们和以前画面上的人物的脸部都有相似之处。李津现在开始画一个内心困顿的人,而不再是一个及时行乐的人。困顿和寂寥,这或许是李津此时此刻的状态。因为李津总是在画他自己,他不是客观地描绘外在对象的画家。他总是将自己的倾向和性情融入笔端中。哪怕他有时候并没有出现在画面中,但他总是以各种方式活在他的画面中。他绝对是表现自我的画家。现在,大幅占据他的画面的不是聚众的喧嚣,而是一个人的独语;不再是食物,而是书写汉字——画面因此显得安静和文气了。李津仿佛在退出这个嘈杂的世界:畅饮变成了低徊,盛溢的酒肉变成了感伤的诗文,饱胀的身体变成了寂寥的心事,大红大绿的喜庆变成了黑白交织的孤单,场面的高潮和喧哗变成了个人的低语和犹疑,俗世的热闹变成了山野的独白。
(文/汪民安,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津《妙乐天机》230cmx53cm纸本设色2023
沈勤
1958年生,南京市人。1978年至1982年江苏省国画院研究生班学习。现为江苏省国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
近年个展:
2022 “至简——沈勤水墨展”香港,中国 2020 “仿宋体——沈勤作品展”广东美术馆,广州2019 “一意孤行——沈勤个展”湖北美术馆,武汉2019 “沈勤·文献1989-2019”美术文献艺术中心,武汉2018 “玄——沈勤个展” UNAC TOKYO,东京,日本2016 “叁拾年·沈勤个展”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
2015“洇•氤•霪•滢——沈勤个展”苏州博物馆,苏州
近年群展:
2023“无垠的边缘”南京,海尚艺术空间
2023“重新出发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广东,燕美术馆
2023“自然的双重性——西安第三届山水展”西安,西安崔振宽美术馆
2023“超越2003-2023”上海,明圆美术馆
2021“片石山房——沈勤·陈琦作品展”亚洲艺术中心,北京
2014“东学西渐-中国当代水墨五人展”皇家美术学院,伦敦
2011“风月同天-井上有一书法、沈勤水墨展”广州美院美术馆,广州
公共收藏:
美国布鲁克林美术馆(美国)、德国汉堡美术馆(德国)、广东美术馆(广州)、苏州博物馆(苏州)、湖北美术馆(武汉)、武汉美术馆(武汉)、亚洲艺术中心(北京|上海|台北)
沈勤属于那种无傲气但绝对有傲骨的视觉知识分子类型,在他身上有着一种不可名状的浸润在骨子里的骄傲情怀,这也导致他的视觉图像世界带有一种孤寂、孤绝和不同凡响。他在为人低调含蓄,又时时流露出才华的横溢,当他不厌其烦地给人们带来关于江南园林景致的碎片化记忆的同时,其实这种碎片化恰恰又是中国在迈向现代工业国家的一个缩影,如果说传统文化的滋养使其视觉表达在清静纯粹中带有种疏离感,那么走出故土,走出江南又使其视觉讲述带有一种难以诉说的悲凉与忧愁,这种悲或忧,与其说是对个体命运的焦虑,毋宁说是对整个民族文化在迈向现代化过程中不断缺失的忧患,及对未来发展之路的渴求。
(文/高名潞,著名艺术史家、批评家、策展人,美国匹兹堡大学艺术史及建筑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沈勤《片石山房之三》248cmx93cmx6纸本设色2023
周京新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江苏省国画院名誉院长,南京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博士生导师。
写意不光要有完整的大格局、大气象,也一定要有能够与大格局、大气象融通的小格局、小气象,也就是笔墨的点点滴滴之中都要呈显神完气足的意趣与写性,要与传统经典法度学理神通,与天地自然造化精神拟合,使笔墨造型凝结语言元素,使感悟积累直抒个性真情。这些小格局、小气象其实并不小,当它们融汇通透了,就能触类旁通,就可以灵动变化,继而可以持续展进提升,路越走越宽。少了他们中的一样,大格局、大气象就是残缺不全的,路就走不高、走不宽、走不远。
(文/周京新,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南京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博士生导师)
周京新《2023鱼-2》
100cmx370cm
纸本水墨
2023
邢庆仁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1989年创作《玫瑰色回忆》获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金奖。出版有《邢庆仁画集》《玫瑰园故事》《好木之色》《草绘》《庆仁写诗》等。2015年中宣部、人社部、中国文联授予“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2019年中国美术馆举办“我从长安来——邢庆仁画展”。
不论从哪种角度看,邢庆仁的画作之中,都涌动着一种生命激情,蕴含着凝重而炙热的审美意识体验,表现出独特而厚重的艺术风格与文化品格。他是用变形的笔法,开掘着别样的乡土、历史与现实的生命情感体悟,探寻着人的内在精神心理,于那色彩中,寄寓着自己的梦幻世界,创造着一种深入到人的潜意识之中的梦幻艺术境界。
如果要说邢庆仁的审美梦幻意识所包含的内涵,笔者以为那是现实意识、历史意识、故土意识、生命本体意识、宗教意识以及对于大自然崇敬意识等的一种融合,而且这些审美意识均在艺术创造中得以幻化,形成了一种梦幻似的审美情结,郁结于他的审美心理之中,因此,邢庆仁的画笔所给我们创作出的,乃是现实、历史、故土、宗教、生命以及大自然的幻像与幻境。也正是在这里,邢庆仁的绘画显示出了其有别于其他绘画的独特艺术价值。甚至可以说,邢庆仁是走得别一种绘画艺术道路,而且这一道路注定在陕西乃至中国的画坛,只属于少数人的艺术,是一种探索性、冒险性极大的艺术。因为它不是追求绘画的外在内涵指向,而是直指人的内在本质,直指世界的本源。或者说,邢庆仁用自己的笔,在拷问着人及其人的生命存在意义,拷问着人的灵魂及其精神情感建构,拷问着人与自然的建构关系等等。
(文/韩鲁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当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邢庆仁《秦腔》
45cmx38cm
纸本水墨
2023
刘庆和
1961出生于天津
1987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
1989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硕士学位
1992在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美术学院访学
曾担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透过刘庆和的视觉图像表达,不难发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结构转型所带来的生活方式和艺术表达方式的变化。在刘庆和的视觉讲述间,
带有深深的时代印迹。他的视觉图像世界看似是非主流,处于边缘地带,在轻松戏谑中又透露着丝丝的严肃。他没有装腔作势般的说教,也没有令阅读者生厌的“伪崇高”。有的是一种在都市化的生存实镜中的和风云变幻的现实的一种疏离。那种异样的眼神,令阅读者不安图景,惊恐,躲避,小心翼翼,充斥其间的是一种冷幽默,质疑和警醒弥漫其间。
(文/冀少峰,湖北美术馆馆长,第十四届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轮值主席,中国雕塑学会副秘书长)
刘庆和《夏秋之间的C先生》200cmx200cm纸本水墨2023
张浩
1962年生于天津市,河北高阳人。1985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舒传熹教授工作室并留校任教。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教授,当代水墨研究所所长,硕士研究生导师。
艺术探索40余年,经历了从上世纪70年代到85’艺术运动,从实验水墨到表现与张力。2001年之后,超越了一般特征的现代主义,进入并创造当代水墨的精神与形式。
在国内香港和台湾以及美国、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英国、韩国等地多次举办个展或群展,作品被大英博物馆、威尔士国家博物馆、威尔士国家图书馆、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香港汉雅轩、杭州G20会场、华为深圳总部以及个人收藏。
出版作品集:《张浩》《ZHANG HAO》《心灵图》《张浩画集》《水墨中国》。
著作文集:《从用毛笔思维到形式的诞生》《艺术给我》《筑》《形式生命与精神视觉——现代水墨创作日记》。
“张浩的三个平面”——可能给水墨艺术指出了一条明确的道路,这就是:从水墨绘画——到水墨艺术——再到当代空间艺术。这是精神的空间发生:从最初的形态抽取,然后在记忆的梦想中,形态丧失了已有的关联,仅仅漂浮在空间中,如同灵魂在空间中游动,可以自由穿越,因此,这些简化的笔痕或墨痕,相互之间,再次建构某种可能的意义空间,因为这些笔划墨痕之间并没有现存的关联,而是在灵魂游动漂浮中,尤其在震颤中,在精神辉煌的荣耀感召中,形成新的笔痕,带着微妙颤动的笔痕,乃是精神生成出来的形态。因此,张浩“三个平面”的黑白主义,让水墨艺术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建制体系,水墨的穹顶已经升起,灵魂的居所已经敞开。
(文/夏可君,哲学博士·评论家·策展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浩《期待就有未来-戏剧》109.8cmx108cm纸本水墨2022
阿海
1963年出生于中国南京。1989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现工作生活于上海、旧金山。东华大学艺术硕士(MFA)导师。出版画册有《让马去往不存在的青草地》《锦灰》等。
主要展览及活动:
2023驳斓——阿海个人作品展,凪艺术空间,济南十三靠——阿海个人作品展,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锦灰——阿海水墨艺术研究展,安空间,上海。2019幽梦影——阿海个人作品展,安簃艺术空间,上海。 2018斗争与妥协——阿海与Pavel Roučka双人展,洛布科维茨皇宫,捷克布拉格。2015清醒的梦者——阿海个人作品展,Lucie Chang Fine Arts,香港。2014古风雅普——阿海个人作品展,保利画廊,香港。花·火——阿海个人作品展,永利酒店,澳门。阿海:一个白日梦者的世界——阿海个人作品展,丁山花园,南京。画·皮 - 绘画与时装的对话——阿海个人作品展,格蕊莉画廊,上海。 2012阿海、李津水墨展,久久画廊,爱莎芬堡,德国。2010阿海水墨作品个人展,久久画廊,爱莎芬堡,德国。
内在的收敛,外在的生机;内在的理性,外在的亵渎;内在的沉默,外在的奔突,这内外双重特征,使得阿海的作品具有一种矛盾和犹豫的气质。而矛盾和犹豫,正是艺术恰如其分的诗意。
(文/汪民安,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阿海《幻灭》
86cmx91cm
纸本水墨
2023
蔡广斌
1963年1月9日出生于黑龙江,1988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人物专业,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教授,当代水墨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
2014年获“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水墨艺术家”提名奖。
曾受邀在上海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合美术馆、今日美术馆、美仑美术馆等举办个展。
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浙江美术馆、广东美术馆、湖北美术馆、合美术馆、今日美术馆、喜玛拉雅美术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威尼斯奎里尼·斯坦帕利亚基金会博物馆、Sylvain艺术收藏、Origo家族基金会、哈特罗艺术博物馆、Gudehouhaoshi纽约、联合国欧洲总部等机构收藏。
如果选取某种孤异的形态作为当代水墨的标志的话,那么,蔡广斌的影像水墨也许是最为适宜的。我的理由是,蔡广斌不仅以“水墨+影像”的叠加态完成了当代水墨的一次变革,重构了当代水墨的新形态,并由此同时拯救了“水墨”与“图像(影像)”,而且在水墨与影像的互构中生成了具有反思与哲理价值的“可视的意识形态”,从而以“图像寓言”的方式把自己与这个时代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在这一历程中,蔡广斌以其敏感的心灵、深刻的洞察力、多样性的才华与不可遏止的创新性欲望,激发学术界乃至公众的广泛关注。蔡广斌对影像的发现有可能是对其本质的发现一一物象一旦生成为影像,便被赋予了神秘特征,成为主体建构意识形态及“我需要的本质”的媒介与场所。古老的水墨与现代影像在蔡广斌的创作中不期而遇,以和解互融的姿态达到了高度契合,由此开创出当代水墨创作的新方法论与新形态。蔡广斌完整地实现了他的战略意图:水墨与影像的并置、互补过程,就是主体心理现实建构的过程,就是关于人的存在问题的反思过程。最终,作品在个人意识形态层面上,建立了这个时代精神生活的寓言,并同时宣告了一种新型水墨美学范式的诞生。
(文/张晓凌,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院长)
蔡广斌
《呼吸-利兹2020.北松公路2021及野芷湖西路16号》
97cm×180cmx4水墨2影像2并置2021-2023
桑火尧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家,一级美术师,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主要个展:
“迹·境——桑火尧作品展”,山东美术馆(2023年);“重生——桑火尧境象主义作品展”,人可艺术中心(2022年);“世界是方的——桑火尧境象主义作品展”,宁波美术馆(2021年);“境象主义——桑火尧作品展”,亚洲艺术中心(2020年);“境象主义——桑火尧作品展”,龙美术馆(2019年);“境象主义——桑火尧个展”,人可艺术中心(2018年);“桑火尧——境象主义作品展”,新加坡当代美术馆(2018年);“混沌——桑火尧境象主义作品展”中国美术馆(2017年);“诗意的相遇——桑火尧作品展巡展”,弘川现代艺术博物馆(2017年);“诗意的相遇——桑火尧作品展”,潍坊博物馆(2017年);“桑火尧与史蒂芬对话展”,年代美术馆(2016年);“桑火尧与罗斯科:色度在呼吸”,人可艺术中心(2016年);“境象——桑火尧展1/2展”,玉衡艺术中心(2015年);“桃花江上——桑火尧境象水墨作品展”,上海华氏画廊(2014年);“境象主义——桑火尧作品展”,广东美术馆(2013年);“境象——桑火尧作品展”,上海美术馆(2012年),“境遇游——桑火尧个展”,今日美术馆(2011年);“境象·桑火尧个展”台北索卡艺术中心(2010年);“半日闲情——桑火尧境象个展”,台北索卡艺术中心(2009年)。
主要群展:
“盛世传芳——当代中国艺术研究展”,无锡博物院(2023年);“自然的双重性——第三届西安山水展”,崔振宽美术馆(2023年);“虹——苏州金鸡湖双年展”,金鸡湖美术馆(2023年);“水之回响——银川当代美术馆邀请展”,银川美术馆(2023年);“时代新象——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第五届院展”,中国工艺美术馆(2023年);“和美共生——新疆国际双年展”,新疆美术馆(2023年);“共生世界-济南国际双年展”,山东美术馆(2022年);“静水深流——亚洲艺术40周年特展”,亚洲艺术中心(2022年);“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大展”,炎黄艺术馆(2021年);“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抽象都市”,深圳画院美术馆(2021年);“水墨进行时:2000-2019”,广东美术馆(2020年);“时代叙事—山东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山东美术馆(2020年);“培根铸魂—70年70人美术作品展”,中国国家博物馆(2019年);“第二届武汉水墨双年展《墨与物》”,武汉美术馆(2019年);“‘异同&共生’—‘16+1’中国·中东欧当代艺术展”,保加利亚索菲亚中国文化中心(2018年);“第四届中国画院双年展”,中国美术馆(2018年);“2015-2016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大展”,中国美术馆(2016年);“2015-2016中国当代水墨年鉴展”,今日美术馆(2016年);“中国色”,亚洲艺术中心(2015年);“水墨演义—中国当代水墨国际巡展”,北京,布鲁塞尔,芝加哥(2015年);“虚薄之境—对画:山水与风景”,上海明圆美术馆(2015);“第十届意大利佛罗伦萨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艺术与城市主题展》”,佛罗伦萨(2015年);“水墨新语—新水墨联展”,江苏美术馆(2014年);“亚洲当代艺术群展”,今日美术馆(2012年);“亚洲当代艺术展”,台湾美术馆(2012年);“亚洲当代艺术联展”,荷兰当代艺术馆(2011年);“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威尼斯(2011年);“俄罗斯中国文化节《水墨中国艺术展》”,莫斯科(2008年)。
主要公共收藏:
中国美术馆(北京)、今日美术馆(北京)、龙美术馆(上海)、新加坡当代艺术馆(新加坡)、华为艺术基金、上海美术馆(上海)、广东美术馆(广州)、山东美术馆(济南)、浙江美术馆(杭州)、亚洲艺术中心(北京|上海|台北)。并被中国杭州G20峰会主会场,上海进口商品博览会主场馆,上海世界会客厅永久收藏与陈列。
桑火尧的作品让我们意识和感受到当代的另一个隐喻。当伫立在他的水墨作品前,我们正步入境象之境,澄明之地,一个虚构且真实的境域,布满了意想的色块:正如绢布上幽深的黑暗,让光和我们的存在看起来更为显著:自我意识瞬间的闪现,它的可见性和完全的自由,不论在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上都似乎可从中窥见艺术的本质和万事万物。这是一场绘画的庆典,一场如教堂礼拜一般的展览,通过图像的力量,通过高度凝练的粗粝之气,也通过摒弃排他的宗教象征主义,从而延展出的一回审美-精神的艺术邀约:这是一处特殊之地,一个从容建立起来的“境象”之境。
(文/Gregor Jansen 格里格·杨森博士、国际著名策展人、艺术评论家与专栏作家、德国杜塞尔多夫美术馆馆长)
桑火尧《新世界》150cmx140cm布面综合2023
常青
1965年出生于四川成都
1984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附中
1989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并留附中任教
1997年起在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任教
2020年组建浙江省油画院
主要职务:
浙江省油画院院长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委会委员
中国油画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
浙江省油画家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
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书画院副院长
中国农工民主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中国农工民主党第十六、十七届中央文化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美院农工党组委
当我面对常青最近这一系列,色彩绚丽的水墨作品时,我的耳畔自然而然地便响起了许江先生所言的“口哨”声。画面中各种萌态毕露的金鱼、鹦鹉、老虎,它们身披各种骚气、艳炫的色彩,不仅远远跳脱了宣纸水墨这些传统的中国画材料所构成的条件框定,反而更像是一个个五彩斑斓、闪烁不停的霓虹灯,既没有腐朽的暮气,也没有刻板的匠气,而是元气淋漓的盎然生机,和未来感十足、荷尔蒙荡漾的蓬勃朝气。
(文/林书传,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主任,策展人·纪录片制片人)
常青《鹦鹉》100cmx101cm绢本彩墨2023
崔海
1965年出生于河北省,1989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
出版:《中国山水画新篇章——崔海卷》《河北当代优秀画家作品集——崔海》《中国画23家——崔海》《中国画年鉴——崔海》《荣宝斋画谱山水卷崔海》《中国名家书系——崔海》《逸品十家——崔海》《中国近现代名家作品选粹——崔海》《十里桃花》《中国名画家刻紫砂壶——崔海》《多大点事》《又见炊烟》《一赏贪欢》《当代文人画家丛书——崔海》《春去春又来》《敦煌美术·崔海专辑》《家山好》等二十多部专著。
崔海将有关石窟造像、民间劳作的场面植入他的山水之中。天上人间,互为观照,成为他浑然自身的笔墨语言,为他的山水画赋予了一种新的寓意及意识。从事绘画的人大多做过如此之努力,每每为一以贯之的绘画里增加一个新的元素,并且将这个新的元素合乎情理、不露痕迹地化作大象,给一以贯之的自己带来崭新的局面是多么令人振奋。
崔海说他的绘画六成受益于塞尚、梵·高,三成由传统国画中来,一成属于自性与自心。梵·高言简意赅直面的描述、塞尚不遗余力为他的绘画增添厚度,凡此俱是启发崔海自己笔墨的外力。而我以为,自性与自心才是元发的根本,元发决定了一个人的终极意义。
(文/怀一,北京画院专职画家)
崔海《待春图》34cmx45cm纸本设色2023
郭志刚
1965年生于陕西,九三学社社员、西安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系教授。出版学术著作有《何时为艺术》《骨症》《魂兮归来》和《失眠书》。在国家艺术权威、核心等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作品800余幅。绘画作品在中国北京、上海、湖北、西安与法国等地重要美术馆举办10次个展,作品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美术馆、美国纽约洛克菲勒艺术中心、新西兰汉密尔顿博物馆、韩国首尔美术馆、日本京都美术馆、中国台湾台北、中国台湾高雄与桃园美术馆和中国香港艺术展览中心等地多次展览。作品荣获七次全国高等艺术院校“鲁艺杯”奖、八次中国西部美术年展“高原·高原”金银铜奖,和“陕西美术创作奖”及十三届全国美展实验艺术展与壁画展等全国奖项。
郭志刚的作品有三点比较特殊:
一、是艺术的共融性,他的作品很好地把东方的诗意和美学,同我们时代的思考结合了起来;作品既恢宏又不失细节,且每一个细节都透射出他对生活和美学的思考,特别是把东方美学和诗意很好地结合起来。
二、他的绘画已经站在了新时代艺术发展的前沿,并对中国美术的时代性有了很好地结合,他的作品既有自己的主张,又具东方美学的诠释和意义。
三、在当代世界艺术语境里,作为一个具有中华民族身份同时吸纳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艺术家来说,能创作出优秀作品,代表中国美术走向世界并具有世界语境的独特性特别重要;郭志刚的作品尤其能体现出来,他的作品能把中国的文化和世界语境进行吸纳、变化与创新,从而显得尤为突出。
(文/ 朱尽晖,西安美术学院院长)
郭志刚《千秋·闪电》
360cmx890cm纸本水墨2022
钱忠平
1966年5月5日出生,浙江人。
1985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附中。1989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2000年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现在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任教。
不走寻常路的选题和独特犀利的偏执,通过作品挥洒才情的同时展现创作的状态以及思想内涵深度与广度,是具有创造性的艺术家的特质。正如当年悲鸿先生的一意孤行,其独处与守望的背后是精神上无尽的孤独,但钱忠平总能将其化为举重若轻、长袖善舞的从容。
更为关键的是,他在绘画里遇见了他自己。我以为,只有具备触及灵魂的作品才能传世。绘画的形而上层面将最终决定作品的艺术高度。因此原创性作品将更容易进入当代的视野。
(文/于量,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
钱忠平《扑克·王后叫皮蛋》
116cmx75cm
纸本设色
2021
武艺
1966年生于吉林省长春市,祖籍天津宁河。199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师从卢沉教授,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壁画系第四工作室主任。
作品编入:
《当代中国美术二十年启示录》(1998)、《中国实验水墨二十年1980-2001》(2001)、《中国油画百年史》(2002)、《实验水墨回顾1985一2000》(2005)、《越界·中国先锋艺术1979-2004》(2006)、《中国新艺术三十年》(2010)、《当代中国水墨画(ChineseInk Painting Now)》(2012)、《灰色的狂欢节--2000年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2013)、《中国当代艺术史》(2016)。
应新华社邀请为日本每日新闻社绘制月刊《少林寺拳法》封面(1992)。《艺术财经》中国当代艺术权力榜艺术家(2009,2014)。美国艺术出版社TIMEZONE8推出《武艺》专辑并于法兰克福图书展首发(2009)。作为首位亚洲艺术家为捷克语《道德经》(2016)绘制插图并被国家图书馆收藏。
武艺算得上是最早将当代水墨激进的文化态度转换为一种平和的关注,并在自我与现实之间保持一段自由观照距离的艺术家。此种有距离的平和关注造就了武艺“记忆美学”的气质与风采——大巧若拙、云淡风轻。时空隧道般的时间跨越与空间切换是武艺的这些以“记忆”为素材的当代水墨艺术作品之艺术魅力的关键所在。无论是生活场景记忆、情感与情绪记忆,还是历史图像记忆,在武艺极富传统书法素养的笔墨钩勒之下一一活灵活现,呼之欲出。武艺作品的美学宗旨在于引领我们从对传统与过去的回望中获得新的生命能量。恰如作者自言:“记忆虽属于过去,但好象也有现在和未来的影子,与记忆有关的同时也充满了想象,这个空间使我感受到表达的愉悦。”或许,我们在领略作者“表达的愉悦”的同时,也将获得某种超越现实的神秘内心力量。
(文/皮道坚,著名评论家,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副主任)
武艺《福禄寿》
139cmx70cm
纸本水墨
2022
方向
1967年出生于广东省,1988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
中国画系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所所长,
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研究员
中国画学会创会理事
当代水墨艺术介入新世纪的文化格局以后,在世界文化情景语境中去感悟、彰显和延伸水墨艺术的精神特质与表达手法,就成为当代水墨画家共同面对的时代课题。方向作为山水画家的文化自觉,则是体现在以水墨艺术语言为世人提供了一种讲述“中国式”世界故事的路径与方案。从某种角度来讲,方向的都市山水画是一种当代社群与自然风景相结合的探索,且在更深层次上提示着中国山水绘画除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伦理意涵之外,山水文化实际与人类社会之间具有一种更加直接的联系。
(文/于洋,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美术史博士·艺术学博士后)
方向《归霞》
247cmx123cm
纸本设色
2023
吕三
名斌,别署坡子吕三,四川自贡市大安区人。生于六十年代,长于市井。胸无济世志,手乏缚鸡力。喜新尤好古,性迂未敏求。若问学历,小学五年,中学六年,如此而已。
有文画集《春夏秋冬》(荣宝斋出品)、《人间烟火·胸中海岳》(履道堂出品)《七八九十·大安吕三藏地八宿画记》(水墨记出品)、《吕三·加减》、《朋友圈》及个人画集多种。
吕三属于那种多面手全才型的艺术家,不仅精擅水墨、书法、篆刻与古文,且写得一手好文章,做得一手好菜,为人亦温和谦恭。吕三的艺术语言源于传统却是个性鲜明,题材跨度大且跳跃性强,他水墨杂物、花鸟、人物与山水皆涉猎深入,其水墨绘画、书法与篆刻皆用他一如既往的批判精神超越了文人画而植入当代艺术的价值观与方法论,吕三对现实生活的关照激活了传统的笔墨语言,拓展了中国画与水墨表达的边界,使得传统与当代在他的语言表达中得以完美融合。他坦言:“对于传统,我热爱并尊重,但并不应成为表达感受的枷锁。我宁欣赏真诚的稚嫩,也不要虚伪的圆熟。”吕三的文笔优美流畅,笔墨稚拙灵动,他的书画、篆刻皆有深厚的传统积累,因着他宽广的视野与敏锐的感受,他总能将传统文脉转换成当代精神,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文/侯昌恒,策展人·写作者,西安崔振宽美术馆执行馆长)
吕三《本来面目》
34cmx34cm
纸本水墨
2023
靳卫红
艺术家,1989年毕业于中国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2006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并获美术学博士学位。
这些既不设防又不可接近的女人的眼神中混杂着恐惧、渴求、好奇和抗拒。靳卫红笔下的人物公然展示出了心理上的多重意义,这对于中国水墨画的表现题材是一个新的扩展。也因为她表现出了这种复杂,我看到她为中国水墨画发展了一门潜意识心理学绘画方法。
(文/Michael Kahn-Ackermann
阿克曼,著名汉学家)
靳卫红《独自》
70cmx48cm
纸本水墨
2023
章燕紫
1967年生于江苏镇江,现工作生活于北京。章燕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双硕士学位。现担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博士生导师。
近期重要个展包括:“危险的平衡”(法国女性主义联盟艺廊空间,巴黎,2023)、“章燕紫:心在何处”(方由美术(大馆),香港,2021)、“荷尔蒙”(The Victorian Artists Society,墨尔本,2019)、“透气”(东亚艺术博物馆,巴斯,2018)、“所有的火山都不过是个青春痘”(Surgeons’ Hall Museums, 爱丁堡,2018)、“本”(香港医学博物馆,香港,2016)、“THE REMEDY”(PAN当代博物馆,那不勒斯,2014),“止痛帖”(今日美术馆,北京,2013)、“踏莎行”(上海美术馆,上海,2010)。她的作品曾被中国美术馆、香港M+博物馆、中央美院美术馆、瑞士Musée Atelier Audemars Piguet、乌利·希克(Uli Sigg)当代艺术收藏基金会、贝利尼博物馆等多家艺术机构收藏。
艺术家章燕紫作为享有国际声誉的中国艺术家,三十多年以来的创作生涯专注在水墨艺术领域。在有着数千年传统文脉与历史的中国,水墨是最传统、最核心的一门艺术语言,是古代中国文人和艺术家描绘世界、表现自我内心的主流方式。多年以来,章燕紫一直致力于探索这一传统语言方式的当代转换,并确立“医学与艺术”学科交叉的研究方向,融汇中国传统哲学、中医药学、西方医学与心理学等等领域的课题,其创作的作品也得到社会与公众的广泛认可。她在创作中的独到之处在于用极具辨识度的水墨语言方式拓宽了水墨艺术的表达边界,探索了各类新材料在水墨艺术中融合与使用,并始终围绕对生命及存在的追问,将女性特有的敏感与才情运用到作品的观念表达中。其作品收藏遍布世界各地著名的艺术机构及美术馆,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水墨艺术家,也是女性艺术家中的佼佼者。
(文/朱莉,中央美术学院副研究员,中央美院艺讯网执行主编)
章燕紫《增生No.4》
111.3cmx35.5cm
水墨、纱布、线
2023
侯拙吾
1968年生于西安,现生活创作于纽约与西安两地。画署盾乙,斋名溟庐。曾就读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进修于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当代艺术家,古美术研究学者,收藏家,鉴定家。出版有《墨变·盾乙一侯拙吾作品集》《溟庐藏画》《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等。
主要个展:
2018年《枝辞》——侯拙吾个展,西安大都荟LocalandF3;
2016年《艮岳记·历史图像的剧场》——侯拙吾作品展,西安美术馆;2016年《狼毒札记》——侯拙吾作品展,太和艺术空间,北京798艺术区;2014年《墨变——侯拙吾作品展》,北京今日美术馆;及《文脉当代——中国美术批评家提名展》《西安当代水墨提名展》《墨攻·武汉水墨双年展》《水墨的转向——中国当代水墨邀请展》《自由的尺度——中国当代水墨走向欧洲》《自然的双重性——西安山水邀请展》等海內外群展。
几年疫情,困居让艺术越来越个人化,开始恢复成为相对私人的事——虽然与这个病态的世界脆弱又执着地对应着、又分离着——固无力而默默地让力量与言说都内化着。语言开始变得更破碎和支离。曾尝试遁入纯粹的绘画及技术试验中,引入随机,进入抽象。复让禅宗水墨式的最直截鲜活微妙的笔触和印记记取下平淡中的心悸。祇有那些直接取自现实、历史及AI幻拟的图像拼贴,成了楔入的光斑。总是不协调地卷入世事给予的喘息声、灼伤感。
(文/盾乙,当代艺术家)
侯拙吾《危嵒咤木之圖》95cmx66cmx2水墨综合材料2023
一了
一了,本名朱明,1969年生于甘肃皋兰,现居嵩山。作品曾被中国美术馆、今日美术馆、知美术馆、河南博物院等国内外艺术机构收藏。
主要个展:
神隐錄(站台中国2020)一了(今日美术馆2020)恶世吞吐(北京89空间2016)一了画展(东京2016)出生入死(河南省美术馆2009)写个囚(西安、上海2008)一了作品展(首尔2006)一了作品展(东京2004)汉字的魔性(中国美术馆2001)
一了的艺术魔力在于其鬼怪精灵般活生生的人物、神祀、动物、植物和石头。它们不是表征他物的抽象符号,它们生生,如其本来所是。他的形象——即使是仿造佛像、圣贤或石狮塑像,也因其“狂野”笔触而栩栩如生。它们凭借其画笔呼之欲出。硕大的眦目怪鸟已从他悠深的内在翱翔而出,或者——因尚不确定自己会飞而——匍匐而出。鬼魅般瞋目獠牙的黑色身形,在一了内心的幽暗原始丛林中逡巡游荡,伴以大鸟和炸裂般生长的植物。它们从艺术家的内心里直觑我们,同时带有威胁和友善。
(文/Michael Kahn-Ackermann阿克曼,著名汉学家)
一了《语世系列》
180cmx90cm
纸本水墨
2023
王绍强
号后山,现为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特聘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广东美术馆馆长。
对“古与今”这一话题的深入思考,起源于河图洛书的九宫格,给这个系列的创作奠定了历史经纬线和文化的基本色。创作在人文画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与脱胎于古代视觉符号的几何图形相结合,在古代地理学图绘的坐标和定位间探索当代抽象构成的新语境和可能性。在“形”与“意”的差异化融合中,我们尝试将中西艺术不同的发展脉络和观念作转换和并置。天地和谐,物人与共。借助水墨的性灵、复叠与移积,创作尝试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条线索贯穿起生态气象的和美之貌。在此基础上,创作的表现形式以人文地理志为中心,在图像与文献的学理研究和笔墨实验中充分挖掘物象背后的纪录性与人文性。移物易景,我们希望在不断求索的过程中突破传统意义上的水墨观念,跨越古今中外,挣脱创作题材或形式的传统桎梏,重新回归一名观察者和实践者的身份去阅读、思考和实验。从人文观和实验观两个角度展开的探索性试验和研究,古与今、历史与当下、传统与创新或许就在这样一种当代实验的对话中展开关于水墨东方文化属性的当代探索。
(文/王绍强,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美术馆馆长)
王绍强《阳关》123cmx123cm纸本水墨2023
许延平(小迪)
1970年生于浙江武义
资深室内设计师
北京一木装饰创始人
北京峯拓艺术发起人兼艺术总监
今日美术馆个人理事
绘画爱好者
艺术藏家
许延平的纸本水墨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展现出他对生活的真诚,感受强烈而微妙,绘画作品也是他记录日常生活点点滴滴的“日记”。他的这些纸上作品以写实的形式表现,传达的却是中国写意精神,作者的平常心和长年积累使其作品越发内美,犹如深谷幽兰,淡雅清香。许延平的画面只突出主体物,背景一片空白,没有任何着色处理。那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那一只刚刚剥开的新鲜柚子,亦或色泽鲜嫩那片切开的春桃,你都似乎能在那倏忽间嗅到飘逸而至的清香。
(文/侯昌恒,策展人·写作者,西安崔振宽美术馆执行馆长)
许延平《蜜桃》45cmx65cm纸本彩墨2021
曾健勇
1971出生于广东澄海
1994毕业于华侨大学艺术系中国画专业
1995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助教进修班
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曾健勇的新绘画源于中国传统绘画多义朦胧的水墨渲淡方式,他由此创造出自己的彩色新世界。他的极具超现实意味的彩色新世界呈现出当下存在的诸多新维度,折射出与传统水墨艺术几乎是全然不同的当代文化与社会学意义,他的描绘或隐喻因此而引发我们对生存意义的诸多思考。而在以其独特的艺术方式展现自己对当代社会存在的感知体验时,他的作品又流露出深厚的东方水墨精神。基于对绘画空间的深入研究,将传统的水墨描绘发展为“场景绘画”,以其综合宏大的“绘画剧场”表达艺术家对当下生活的感知与体验,是曾健勇对当代水墨的杰出贡献。
(文/皮道坚,著名评论家,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副主任)
曾健勇《水调歌·清远》180cmx140cm纸本设色2023
陈荣义
1972生于福建福安
2000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
2000任教于福建集美大学艺术学院
2006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教育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
2007-2019入职湖南美术出版社,先后负责学术图书事业部和美仑美术馆
2019入职嘉兴美术馆(嘉兴画院),专职画家,一级美术师
现工作生活于嘉兴、上海
个人展览:2020年没有蒙德里安的花园,五五画廊,上海
2022年格子——陈荣义水墨新作展,荻原美术馆银杏馆,嘉兴
“六经注我”主体性方法论一直以来都贯穿着陈荣义的学术建构、生成的语法,他的抽象语言以彼德•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1872—1944年)、艾格尼丝•马丁(Agnes Martin,1912—2004年)为文本赋予其全新的注释与转换,水墨材料的晕染性抒发他对禅宗与中国文人画的内省。陈荣义在日常艺术创作中以日复一日、“三矾五染”的“格子”践行着他禅者般的反观自省,对他来说精神与物质是相通的。陈荣义近年来在抽象水墨绘画语言的提炼中剥离了所有物象的形体,画面上只剩下单一的“格子”,他将水墨的晕染控制在格子的空间结构中,充分发挥宣纸与水墨的无限可能性。陈荣义的最新作品则是他新居长三角以后完成的,这批作品所隐喻的是“上海”语境(艺术本体、城市格局与时事变化),他非常清晰地感受到上海作为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国当代艺术中心对他今后艺术体系成熟的影响力与重要性。就“六经注我”的方法论而言,陈荣义的艺术表达在每一个阶段都是极其明确的。
(文/侯昌恒,策展人·写作者,西安崔振宽美术馆执行馆长)
陈荣义《格子2023-10》
72cmx72cm
宣纸、韩国色、丙烯、铅笔
2023
杜小同
1972年生于陕西富平,1995年毕业于西安美院附中,1999年毕业于中央美院国画系水墨人物画室,获学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获艺术硕士学位。曾任教于鲁东大学艺术学院,现在供职于江苏省国画院。
收藏:
作品曾被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湖南省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深圳画院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山东美术馆、上海徐汇艺术馆、深圳美术馆、烟台美术博物馆收藏。
看杜小同的水墨作品,一种熟悉的陌生感和迷失感始终主导着画面,这种精神气质很容易让人想到卡夫卡。海面、长滩、沙石、柔波、云层等所具有的空廓寂寥的样态,以及小人物枯槁、寡言、呆滞、沉默、疏离、不安、孤独、迷惘的空虚绝望状态,在漫无边际、灰白清冷的朦胧色调笼罩下,洋溢着一种不知所措、无所作为、无可奈何的悲剧情绪,艺术家试图以此唤醒人们对现实生活中“活着”与“生存”状态的关注。这些多少带有自嘲意味的关联图式或形象,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艺术家与观众在面对理想与现实、梦想与悲伤、凝固与瘫痪、忠诚与背叛、希望与绝望矛盾对峙下迷失、焦灼和忧虑的身影。迷失,既是一种对峙与碰撞之后对希望毁坏的默认,同时,它又是在绝望废墟上完成对希望自救的一种开始。福楼拜曾说:“人们通过裂缝发现深渊。”在我看来,“迷失”正是杜小同作品中的裂缝和入口,由此进入,才能发现在他看似迷失的作品表情之下,隐藏着一个叫做“希望拯救”的别样洞天,如同平静的海面之下涌动着的那一洋底的暗流巨力。
(文/孙磊,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
杜小同《行》
188cmx123cm
纸本水墨
2022
张见
1972年出生于上海。1995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获学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获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院长,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国家一级美术师,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
诗人的逻辑:
采菊避喧,寄我幽逸。
玄学家的逻辑:
过往虚空,万物有灵。
植物学家的逻辑:
微观世界,秘密解析。
艺术家的逻辑呢?
风过水面,粼粼生意。
花翻露虫,雾漫霜新。
啜溉,先可以生有无,
濯楫,又可以深世界。
所谓一楮毫,并非一楮毫,故谓一楮毫。
张见新造有园,垣栅新置,水纳巨区。或问可径造否?否也。或问可帆访否?否也。或问可翀临否?否也。
故说有园,灵台别业。
存纳万象,粉墙凌天。
内中蓊郁之姿,栋宇轩栉;葳蕤之态,清阶碧石。人莫可进近焉。
有善摄录者,误得谜径,偶闯有园。只暂瞬中拍了些草啊花啊的,不甚清晰,却倒也吉光片羽似的可爱。故成了这《有园画谱》,以享人猎奇游冶之心。
(文/于量,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
张见《有园画谱——梅》
43cmx75cm
纸本设色
2023
党震
1973年生于山东济南。199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本科,200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获硕士学位。现为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特聘研究员,河南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兰州交大美术学院特聘教授。
要持久地保护好绘画的趣味,一种清醒而充沛的热情,让笔触更加恣意,让色彩匪夷所思……调动潜意识来突破必然,继而扩大某种可能性。今年最令人欣喜的事莫过于在终南山与陕北的两次写生,初夏的云山雨意与深秋的荒沟野壑中尽兴涂抹,快意恩仇。这些作品虽然并不完美,但画画时我的确感受到一种近乎通透的状态。很久没有再考虑过形式语言系统的当代性或这种当代性背后蕴含着如何的文化思考。或者说,我不再为这些问题而焦虑,并且并不以此为耻。今天,还能画画已经足够奢侈,能且能开心画画,更复何求呢?
(文/党震,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党震《松之灵》
55cmx80cm
纸本设色
2023
秦修平
1973年生于山东省招远市;1995年毕业于烟台师范学院美术系;2007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13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获艺术学博士学位。
现为江苏省国画院专职画家,人物画创作研究所副所长,一级美术师。
个展:
2023年见修——张见·秦修平双个展(南京仁恒·十竹斋艺术中心)2022年命运交响曲——秦修平生肖星座作品展(南京养墨堂美术馆)2022年七十二变——秦修平绘画作品展(芥墨艺术馆)2020年藏春——秦修平水墨作品展(南京逸空间)2019年野马分宗——秦修平&孙浩作品展(南京养墨堂美术馆)2018年高风雅韵——秦修平青绿小品鉴藏展(南京贤雅斋美术馆)2017年匠心·养墨——秦修平杂画作品展(南京养墨堂美术馆)2015年古意修平——秦修平古意作品观摩展(南京微园美术馆)
修平师从周京新先生门下,肯定高徒。七十年代山东一大汉,故韵成茁壮于金陵。此人情脆如薄纱、义厚如磐石,逢痛处强人言笑,每每夜湿巾。其人手下诡异多变,離奇超妙,荒寒幽冷,阴霾密布,以庶人言遂难不阴气。然洞悉者感于思绪而幻思,如若全然阴气,故难全人心。不然惊若心寒、岁月将暮,为何将意置信于朗朗晴空乎!如是观看之想象而驱动,然却是修平纡曲百结之心肠牵直众生之良善也。
若论其方法谬误与垂论,修平笔墨并非经济,廖廖数笔而具气象,唯所摒弃一笔之言是因难尽共同而共识于超尘拨俗之致。为难强求者可谓盲人追跡又如瞎子看戏,实为轨道方位不在秩序。修平之作在于交替美丑于思哲,思辨细腻而不细碎,收异质之养而不失本,即可贵于异乎归本而在还真。现世宠妃,人生无序,归本还真是因太多无奈!太多起哄!太多无耻!当需立应成我而不外。
(文/李孝萱,西安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秦修平《屠龙》
240cmx525cm
纸本水墨
2023
邵泳
1973年生于陕西商州
1997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邵泳的“山海心相”系列作品囊括了自2013-2022年长达10年之间的创作,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不同心境状态下,用各式不同的材料,例如水墨纸本,绢本,到综合材料以及装置,从而创作出这一系列跨越性的艺术作品。在我看来,如若说去分析每个作品的意图和思想,不如说此次展览的所有作品都在隐晦的产生着一种氛围感的联系,而这种并不流于表面的氛围才是此次参展作品的意义关键所在,它包含了各种门派的东方哲学的共同点,那就是宇宙的对立统一性及其固有的动态性质。
“山海心相”系列作品有一共通之处,它们均是对于宏观场景或者微观世界的展现,例如“五色”系列,“竹之影”等,都是微观世界的代表,而“元宇宙”,巨幅作品“史诗”等,都是宏观场景的代表。有趣的是,当我们将“元宇宙”“幻”等等描述宇宙星河场景的画作,与“竹之影“等描述微观生命的画作进行对比时,艺术家所运用的色彩以及画面近乎类似。在我看来,艺术家试图用这种对比和对不同场景的挖掘,从而体现出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相同之处,也就引出前面所提出的宇宙的对立统一性,天地万物都是互相依赖的一个整体。
(文/杨墨白,策展人)
邵泳《打破寂静的夜》
97cmx360cm
纸本设色
2023
陈雨
1975年生于广东省雷州市。2008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班,获硕士学位。自由职业画家,荣获中国·第七届(2017-2018)后天双年度文化艺术奖,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宋庄。主要个展“春暖花开——陈雨作品展”杭州人可艺术中心(2023);“1001个毕加索——陈雨陶瓷艺术大展”杭州人可艺术中心(2021);“灵魂的肖像——陈雨个展”南京先锋书店(2021);“文明的孩子——陈雨诗人肖像个展”合肥大地美术馆(2019);“一百个梵高——陈雨作品展”杭州人可艺术中心(2019);“肖像之诗——陈雨诗人肖像作品·大连展”辽宁大连美术馆(2019);“无问西东——罗伯特·普利兹曼&陈雨肖像绘画双个展”山东烟台美术博物馆(2019);“陈雨诗人肖像画展·威海站”山东威海美术馆(2019);“思想者——陈雨诗人肖像画展”山东烟台美术博物馆(2018-2019);“对弈的梦游者——陈雨诗人肖像画展”青岛(2018);“覆舟的愉悦——诗人翁加雷蒂肖像展”北京(2018);“风与光的君王——诗人阿多尼斯肖像展”广州(2018);“诗之肖像·个展”澳门(2018);“它山—陈雨山石主题展”北京(2017);“陈雨·诗人肖像画展”广州(2017);“踩光人——陈雨绘画作品展”北京(2016);“瓶颈——陈雨绘画作品展”北京(2016);“蒲扇——陈雨绘画作品展”沈阳(2016)。
陈雨近年因为创作出大量的当代国际著名诗人水墨肖像作品而备受当代诗歌界的瞩目,这些作品天生的跨界气质巧妙地在貌合神离的艺术界和文学界之间激起某种令人眼前一亮的共鸣。此次参展的6幅作品在主题上可以划分为两组,一组为帕索里尼的水墨肖像系列,一组为艺术家根据帕索里尼的电影《大鸟小鸟》而创作的带有强烈隐喻风格的水墨作品。上述作品因为水墨固有的强烈黑白反差、温润色调、较易产生突发性和意外效果的特点,赋予了帕索里尼个人和精神世界在公众形象中难得一见的东方情趣和异质性。
(文/刘国鹏,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
陈雨《大鸟小鸟之一》
70cmx44cm
纸本水墨
2023
王牧羽
本名王强,1975年生于山东,现任教于天津美术学院。国家二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执行秘书长。2006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导师岳海波。2010年入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刘进安现代水墨工作室学习,导师刘进安。2020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博士学位,导师陈孟昕。
多次入选和受邀参加国家级重要学术展览,在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等多个重要美术馆举办个展。2020年获中国艺术研究院优秀博士论文奖,2021年作品《水生万物》获“百年华彩——百家金陵画展”典藏作品奖。
2020年开始,伴随我对水的表达从“语言”到“图像”的转移,“语义”重新成为我思考的核心命题。《论语•雍也》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宗炳说“山水以形媚道”。刘向《说苑·杂言》记孔子因“君子比德”而见大水必观,君子“乐水”正因为“泉源溃溃,不释昼夜,其似力者;循理而行,不遗小间,其似持平者;动而下之,其似有礼者;赴千仞之壑而不疑,其似勇者;障防而清,其似知命者;不清以入,鲜洁以出,其似善化者;众人取乎品类,以正万物,得之则生,失之则死,其似有德者;淑淑渊渊,深不可测,其似圣者。”山水皆可为仁礼、为道德,可卧游、可心斋。从这一点来说,“山”与“水”本无差别。我尝试用各种驾轻就熟的水纹水法去组合堆叠成大家熟知的经典全景山水画视觉图式,就有了我近来的“以水为山”组画作品。从“以水为水”到“以水为山”,我在“水图”中尝试建构一种语义双关的图像表达。
(文/王牧羽,中国工笔画学会执行秘书长、天津美术学院教师)
王牧羽《现与隐》89cmx69cm纸本设色2023
郝世明
1977年生于山东菏泽,2000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2014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获硕士学位,现任湖北省美术院专职画家。
相当于之前的作品的变化,我从两条线索说明:第一条线索是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我的绘画语言在开始的阶段,是以具象形态展开表达的,用了几年的时间拓展和锤炼,使这种语言能够更开阔的表达。在这一过程中,有了更多的抽象性,也逐渐从具象走向抽象。因为对我而言,抽象更直接而率性,也更具包容性,对于某时的情感或内在的情怀,可以充分融入,内容饱满而外延开阔。这两个系列作品一是有内容的,如《将进酒202301》是以李白的这首诗书写的,有视频为证,而红色系列是当时心境随意出现的文字。第二条线索是不断深入的领会传统。我们的传统理解世界理解生命有自己的方式和角度,也演化出独特的生命状态,这是文化的深层意趣,领会这种深层的意趣,并融入自身,与根性相合,才能畅然自适。作品的张力不单单是形式语言,更为根本的是这种精神内在。而领会传统是渐进的过程,越深入越能体会开阔与美妙。在这条线索上与之前作品相较,我强化用笔的力量感和厚重感,同时书法的时间和空间状态也有了更深入的体会。是气息在空间中游走纠缠的状态。
(文/郝世明,湖北省美术院专职画家)
郝世明《观沧海202302》196cmx180cm纸本水墨2023
涂少辉
1977年生于新疆
现任教于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作品由中国美术馆、深圳关山月美术馆、
宁波美术馆、山东画院、张家港市美术馆、中山美术馆、厦门美术馆,新疆艺术学院美术馆等机构收藏。
天文美学的空间开拓,是一种传统折枝花鸟图式提升策略。从作品的形式、图像中,我们重新获得对于量子、粒子、时光、星体、生命形态以及处境的全新感知,进入一个与植物、禽鸟、天体自由交流的王国。这种交流牵引出一个“九叠画屏”的维度:不仅包含生命个体情怀,也暗示了客观世界的真实与浩瀚宇宙的本质。
(文/刘明波,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涂少辉《至信如时》230cmx160cm绢本综合2022
祝铮鸣
当代艺术家。1979年10月生于浙江,先后就读中国美术学院附中;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本科;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研究生。现居北京。
铮鸣试图通过图像的演绎让人们对现实本质产生兴趣。这些反映出艺术家对于当代人当代意识的关注以及个体价值的重新思考。铮鸣绘画中的人物通常占据着主观空间,平静且永恒。她所描绘的人物、动物的像并没有作为肖像本意意图,或许她自己的绘画意在创造一个可以沉浸的空间,让观者建立一种自我联系并触发个体存在的质疑,进而通过观看反观人们在支离破碎的现实中寻觅自我存在以及超越现实的本质。铮鸣绘画中的任何角色没有苦难和欢愉,甚至面部没有生活经历的镌刻;他们在静穆的世界陷入了某种非常态,在真实与虚幻之间避开了世俗噪音。像某种压抑之后的回归,让忧郁和神秘走近我们,并让我们陷入内省。
(文/杨大伟,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委员、浙江传媒学院教授)
祝铮鸣《密迹》109cmx91cm绢本设色2023
萧文亮
生于德州
现居南京无锡
供职于无锡文化馆
研究生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
无锡市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
萧文亮的水墨画大都洒脱不羁,率真但是保持着克制,每一笔下去,锋芒的线都生动鲜活。对于语言的穷尽在同一内容上,都可以窥见文亮在现代主义绘画上的探求与不舍。抛弃对于材料的偏见,他的水墨更像是对新表现主义的照见。文亮笔下的各种飞禽走兽,并非是对于自然界动物的记录,里面有着对于美学的结构与玩味。包括他笔下高傲的山峰,也不仅仅是对寄情于上的情绪表露,其间的树,更像是一个人的骨骼,有着重建和解构的意味。如果说文亮是在传统上挖掘水墨线条的画家,不如说是他从上下文关系中找到一个能表达他对当代诠释的一个载体与意象。像儿童一样绘画,笨拙、童稚,这是文亮水墨画另一重要的特点,这可能会因此给许多在“传统”框架内没有摆脱认知的观者来说,可能轻易的可以给予一个并不适当的评价”不会画”,但是如果你能从浩瀚的古代绘画和现代主义绘画中加以发现,你可能会惊喜的发现,萧文亮的绘画是横跨在东西方绘画上的可圈可点的一个具有探索精神的画家。
(文/程浩宇,独立策展人)
萧文亮《西水他山》
139cmx69cm
纸本设色
2023
林淼
1981年生于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
2006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
在林淼的作品中,她有意识的把“虚”的概念融会于心,这似乎就不再受制于横在自身与外部世界之间的距离了。其画中的主体似乎消融了,但与此同时却又意味深长地存在着。以“虚”的概念为动力而切割了的语言为生活气息的流动留下空间,暗示出不言之言。
林淼画中的“虚”的概念彻底推倒了透视学,从而揭示出绘画作品内部从来就有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揭示出观画人与画作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样一来,其绘画作品作为“倾听”对象的属性甚至超过了观赏一幅画都成了一种参与行动、一种省思,使现实因真理而升华。从这个意义上说,林淼的绘画是一种行动中的哲学,一种神圣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个人的实现。一幅画远远不只是一件供人玩赏的物件,而往往能创造出一片“开阔”的空间,提供给真正的生活。用唐代诗人兼画家王维)的话来说,就是“春夏秋冬,生于笔底”。
(文/刘庆元,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副院长)
林淼《淺碧鱗鱗》185cmx145cm纸本水墨2023
朱小坤
1982年生于河南南阳,200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获得学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获得硕士学位,201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获得博士学位。
现任教于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中国画系副主任、人物画教研室主任、当代水墨研究所所长。
作品曾参加第十届中国工笔画作品展、第四届全国(宁波)综合材料绘画双年展、首届安仁双年展、首届济南国际双年展、2021成都双年展、第七届/第八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香港首届水墨艺博会、艺术巴黎国际艺博会、东京艺术博览会等国内外重要展览。
获奖:2022重庆市美术作品展览——银奖
2022第二届重庆市综合材料绘画作品展——优秀奖
2021第四届重庆市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
2018许钦松创作奖——铜奖
2017艺术市场价值榜——“年度新锐艺术家”
作品收藏:中央美术学院,德中文化艺术交流基金会、关山月美术馆,浙江美术馆,深圳美术馆,四川美院美术馆、金陵美术馆,百家湖美术馆等国内外机构及个人。
朱小坤博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他的水墨实践,有一条清晰的艺术主线,即思考水墨当代性的转换,如何在当下探索水墨语言的有效性与新的可能性。具体来说,他试图将水墨语言与艺术观念结合,把自身的存在状态与周遭的现实语境结合,从而指向某种深刻的甚至是形而上的思考维度。所以,在朱小坤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察觉死亡与新生的共生关系,可以体会艺术家在固执的坚守自我、追随内心,可以感受到艺术家对于社会的设身处外乃至冷眼旁观。
(文/齐廷杰,策展人,评论家,安徽中环艺术馆执行馆长·艺术总监)
朱小坤《蓝色的梦》
180cmx189cm
纸本设色
2022
肖旭
1983年生于重庆
2007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学士学位
2010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硕士学位
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肖旭的黑白世界接近于梦境,但这个梦境并不属于他个人,而是我们共有的叹息。对中国人来说,绘事是现实苦难的慰安行为,即使生活中有许多不堪,画家也不忍将这种不堪呈现出来,革面洗心一番,笔端自得其乐地逍遥去了。在与艺术这个“第二自然”相处的时候,先前的画家对于大自然的明晰可喻,产生了一种母庸置疑的依靠感,在所谓美意的关照下,天地万物是清澈的整体,每一个部分融汇在其中,从情绪上绝对服从于伦理秩序,这就是我们所感知到的古典精神。千百年以来,这种古典精神大体上和社会生存模式相安无事,直到近现代对农耕文化的彻底改造,我们与自然的关系才变得分崩离析,突然感觉无所适从起来。以这样一种支离破碎的现实回望古典遗愿,对那些企图在这个维度上尊重这项遗嘱的画家那里,必然会显得落笔的矛盾和疑虑。如果说肖旭属于今天追梦的一代,他的表达也恰好流露出彷徨的神情。原先传统绘画对于自然秩序的观照是壮观而稳定的印象,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世景变化中,已经无法一一对应原来的生态,不仅如此,连内心也早就被碎片化了。在这样的前提下,一边是自我局部的诧异唐突出场,一边又要努力维护和模拟古典整体的秩序,沉湎于此的结果,必然是内在与外界的相互威胁和对抗。不过,凡到绝处,恰恰也是画家灵光乍现的地方。
(文/徐累,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创作院硕士生导师,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
肖旭《公园狂欢曲》
40cmx54cm
纸本水墨
2022
郑元无
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现居北京。
曾在北京、上海、韩国大邱、新加坡等地举办个展,个人艺术IP与361Discovery、TSMLXLT、太平鸟、米娅等品牌联名合作。受邀在北京金宝街、天津k11、上海香港广场、万象城、宁波阪急、杭州KPRO等商业空间多次举办现场涂鸦表演及讲座。
郑元无的线性作品主要有两个方向,第一种是从他以前水墨作品中衍生出来的密集型线条,用细管毛笔绘制出密密麻麻、控制很匀称的工笔线条;第二种就是他用涂鸦笔在布面上作扁平化很均匀的涂鸦线条。从水墨到涂鸦,郑元无找到了一种新的表达方式。他的涂鸦作品在明快的色调中强化线条的流畅性,他行云流水般的线条来源于他早期学习中国画的经历,他对院体画与文人画的研究,以及他对书法的练习,从甲骨、小篆、大篆、隶书、楷书和草书等各种字体一路下来,使得郑元无的涂鸦线条在奇趣童真中保持着书写性与包容性。
(文/侯昌恒,策展人,西安崔振宽美术馆执行馆长)
郑元无《飞夏》
34cmx140cm
纸本水墨
2022
李明
职业艺术家,当代水墨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多次参加国家及国际艺术展并在全国多地举办个人画展,作品被多家美术馆、艺术机构和私人收藏。作品注重表现、抒情,在意象和抽象的语言中寻求与自我对话、与世界对话。
李明擅用褐色调与不规则线条,这是他在多年尝试后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他作品中的褐色调来源于对自然环境与人文遗迹的高度提炼,他以褐色调来营造作品中无以言传的情绪与气氛,他喜欢用不规则、温润如刀锋般的曲线表达介于意象与抽象之间的画面,李明的线条一如他的性格:敏感而极具隐忍的力量感。李明的山水风景题材作品多接近于意象与抽象之间,这些融意象与抽象于一体的绘画作品内在指向于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精神内核,他在表达上采取了一种接近于折中的策略,消解了中国传统文人画的语言表达。
(文/侯昌恒,策展人,西安崔振宽美术馆执行馆长)
李明《泼彩山水》49cmx60cm纸本水墨、矿石色2023
李洁
1988年生于山西河曲,现工作、生活于嵩山。
个展:
观音——李洁作品展(嵩山画馆·嵩山)
偶记——李洁陶艺作品展(十方画廊·嵩山)
联展:自然的双重性——第三届西安山水展(崔振宽美术馆·西安)嵩山艺术群落十周年文献展(今日美术馆·北京)书的解放展(日本东京)文字文明——中韩汉字艺术展(韩国首尔)山风展(今日美术馆·北京)山上山下——关于水墨汉字艺术的对话展(岭南美术馆·东莞)铃儿响叮当——李洁、李晓燕双人展(十方画廊·青岛)左琴右书——艺术家作品联展(言午画廊·上海)生生日新——当下书写艺术邀请展(上海)
李洁的艺术语言来源于中国传统的汉壁画像、魏晋佛造像等稚拙一路,她又融书写性的线条与表现性的色调于民间野生艺术的趣味性之中,从母语出发,融汇东西古今。李洁的作品题材与材料涉猎广泛,水墨、油彩、书法,纸本、布面、瓷器等,统一中具显变化,显示出艺术家极强的探索力与表现力。李洁的水墨作品,从《观音》系列到《鹿游》系列,画面的造型与色调渐趋成熟而丰富,设色恣意而温润,用线简洁而内敛,画面呈现出空灵而通透的气息,理性与感性的边界于李洁的水墨绘画中得以完整中微妙统一。
(文/侯昌恒,策展人,西安崔振宽美术馆执行馆长)
李洁《鹿游》137cmx68cm纸本彩墨2023
(来源:水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