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地域、历史文化资源的对接。都江堰具有世界历史文化名片的地位,其人文、地域历史属性,既有很高的现实经济和生态价值,又是厚重精深的文化理念。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就是高妙精彩的概括。
战国时期秦国国君,秦昭襄王(公元前306—前251),任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开凿修建都江堰的初衷和定位,是将天府之国的资源,作为秦国的物资保障基地而修建的。
我们从历史史料中看到,都江堰建成后,为秦统一中国,乃至西汉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迄今,都江堰仍然发挥着,良好的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用成都人的话说:简直不摆了。
其次,生态文明资源。岷江有东西二源:东源出自海拔3727米的弓杠岭;西源出自海拔4610米的朗架岭,两源汇合于虹桥关上游川主寺。然后,自北向南流经茂县、汶川县、都江堰市,最后于宜宾市注入长江。
“岷江遥从天际来,神功凿破古离堆。恩波浩渺连三楚,惠泽膏流润九垓。”这是清代诗人,黄俞写都江堰的诗句,将岷江水比喻为上天恩赐的,“恩波”、“膏流”,膏流是脂肪、是油。“九垓”按汉语词典的解释“指中央至八极之地”,可以理解为润泽神州大地。
这恩波膏流,在都江堰市政府精心保护管理下,都江堰的水质、植被覆盖率、优良的空气质量,综合因素作用下,长寿老人不断增多,成为全国闻名的长寿之乡、幸福之地。
还有,长寿文化资源。长寿在都江堰市已经成为文化现象。我国最早的史书《尚书》洪范第九说:“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民间新春祈福拜年,祈愿五福临门,吉星高照平安吉祥,五福寿为先。
不难看出,都江堰长寿文化,与流经都江堰的岷江水,形成的山、草、林田,空气、绿色生态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最好的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内涵。
同时,老百姓身处在小康社会,真的富裕起來了。现在许多家庭拥有汽车,有宽敞的住房,有的家庭有承包的山林土地收入,有的家庭办起了民宿,吃上了旅游饭。这些都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精神面貌,改变着老百姓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