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对话杜小同丨在画面构建一个理想空间,去呈现所有思考

对话杜小同丨在画面构建一个理想空间,去呈现所有思考
2024-07-25 13:44:06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图片

《当时》 纸本水墨 26.5 x 73.5 cm 2021

采访者:您的绘画非常的松脱、自在,没有当下社会的浮躁,似乎让人回到从前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然规律中,您是如何做到这种简单而从容的?

杜小同水墨自古不强调“目的性”,尤其是在文人画崛起之后,更多承载人的内在精神和感悟天地、顺势而为的自然状态。我画中的松弛,也源于此种思考,是我的个性也是我对世界的理解。画水墨不能太“用力”或“刻意”,否则就违背了水墨“自然”的文化特性和规律。画面中的“松弛感”不是强求来的,而是不断接近、顺势而为地进入到水墨的自然状态中。

图片

《自去来之一》 水墨宣纸 89 x 249.5 cm 2017

图片

《自去来之一》局部

通过绘画的实践探索,不断去认知自我、找寻与内心的契合,这就像佛教讲的“明心见性”。当你靠近“自我”后,内心就会有一个相对清晰的判断,由此进入最自在、自知的状态。绘画最重要的还是背后人的问题,而非形式、内容这些画面表象;只有人的问题解决了,画面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这是我从自己多年的“坏画”里感受到的。

图片

《自去来之二》 水墨宣纸 250.5 x 89.5 cm 2017

图片

《自去来之二》局部

古人的绘画标准单一而明确,高下立判。而现在的艺术没有标准答案,你需要自己去做判断——通过绘画你在干什么。所以今天的绘画比古人要难!做一个什么样的艺术家比“如何画”更为重要!那如何修炼自己的认知和判断?这需要回归艺术史中寻找线索,去了解每一代人的思考,通过艺术史帮我们明确自己的方向和坐标。

现在对我最重要的是——在画面构建一个理想空间,去呈现我所有的思考。我时常会体会到一张铺开的宣纸自身的那种空间张力,每一笔都将是对这空间的破坏。如果你没有力量构建起一个更有意思的空间,那剩下的就只有破坏。无论是经典绘画还是当代绘画,节制是必须的。对于绘画,你必须信。只有节制再节制,才有信,绘画才得以实现。罗斯科用几块颜色构筑空间、丰塔纳用几刀划痕诠释空间,他们都在画布上,用最明确的语言构建出自己独特的空间!此外,空间的构建是一个循序的过程,像蒙德里安最早从写生画树去构建物理空间,到最终用彩色格子来表现抽象的精神空间,其画面跟随他的观念变化而转变。

图片

《北方》 纸本水墨 61 x 89 cm 2021

采访者:您的人物水墨画中,人物形象别有意味,他们甚至带有一些儿童画的变形、失真、稚拙,哪怕是罗汉也没有我们惯常认知里威严的气息,而是十分地平和日常,充满了生命的情趣和一些幽默感,为什么会这么画?

杜小同:我从小喜欢阅读古典小说,脑海中留下很多深刻的人物形象,再加上对造型的大量练习和积累,现在画这些古典人物完全进入最纯粹、忘我的状态,这有点像“庖丁解牛”的过程。画这些题材可以让我抛开对哲学的思考与纠结,进入放松的状态。这些年随着对造型、线条认知的深化,作品比之前稍好一些。

图片

《行》 水墨宣纸 188 x 123 cm 2022

传统绘画对人物形式和节奏有明确的标准和固定程式,而我不拘泥于具体程式或形象,绘画时也没有任何参考、全凭想象,这让我更自由,用心去找寻那最动人的一瞬间——这正是人物画的关键所在,去掉繁褥的形象刻画。当代抽象绘画也是如此——体验感,直接性,纯粹性,精神或灵魂的抵达。如果缺乏这动人的刹那,画面就只是形式与色彩的堆砌,无比空洞。

图片

《弦》水墨宣纸 62 x 82.5 cm 2022

采访者:您之前经常提到“力量”这个词,它与您画面中的松弛、柔和是否矛盾?怎么理解力量和松弛之间的关系?

杜小同:中国哲学强调“化”的观念,主张将力量蕴藏在内、而不暴露在外,这种哲学思想影响着中国的文化和审美。在武术的站桩中,松下来的身体会隐藏最大的力量;中国古典绘画、雕塑大多是曲线造型,不同于西方现代主义的直线和尖锐!像霍去病墓的石刻雕塑,它用几根不规则的曲线雕刻,就让形象非常有张力。

图片

无题 纸本水墨 53 x 35 cm  2022

当对人世万物看得通透,就不会陷入欲望的泥潭,越自然越“生动”,除却了僵硬和死板。在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中,人物形象非常仙气飘渺,这生动传达魏晋时期人的精神状态和气质、气度。力量可以是一种精神气度,不单纯通过外在塑造,而是将其转化和内化出来,通过某种整体的气韵来展现内在的力量,这正是水墨最擅长表达的方式;因为毛笔不适合刻画,在接触宣纸时要用化解的力量,要柔和处理。

图片

《叠石之一》水墨宣纸 189 x 123 cm 2022

采访者:您刚提到“只有人的问题解决了,画面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您现在面临的是什么问题,有没有解决?

杜小同:今天的世界不需要一张画!绘画现在对人类文明进展的贡献十分微弱,其价值更多是对创作者个人。对我个人来说,绘画是很重要的,我通过绘画去抒发内心和自我思考,这就是我夜以继日坚持创作的原因。

图片

《春》纸本水墨 153 x 114 cm 2022

画面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心境、气度,传统绘画讲“书如其人,画如其人”;画面投注了你全部的生命力和精神意志。如果说今天的绘画与以往有所不同的话,今天你的出发点不是笔墨、不是形式。思考不能从形式开始,必须基于这一点,不是完成一件绘画。不确定的方向才可能赋予绘画意义。

图片

《岸》纸本水墨 100 x 72 cm 2022

面对世界或作品的不尽人意,会让人产生焦虑,绘画可以让我忘记一切,从中获得一种解脱和放松。焦虑暂时得到缓解,人全然沉浸于绘画的世界,即使通宵也不会感觉疲惫,它让我的生活和工作都充满极大意义。

另外,绘画需要一种决绝之心、抛弃一切功利,这种纯粹的状态,会让你摒弃外界干扰,始终保持“自我”,这是绘画最珍贵的地方。你需要不断反思、时刻清醒地知道自己到底在做什么?

图片

《无际》展厅

图片

《寥》展览现场

采访者:在您的“海”系列里,人大部分是以很小的点或线出现的,这表达了您对人与世界怎样的一种观看?

杜小同:这个系列源于某天我对海的观看,面对浩瀚的海,突然有一条船远远驶入海天一色的苍茫之中,这种感觉非常震撼,那一刻让我意识到空间的重要性。海在那一刻,是一个大的能量场域。那是一次自我的唤醒。那一刻,绘画太小了。它不是来自形式,造型,色彩,笔触。我在画面中,通过极简的线条和空阔的空间,来表达天与海平面的关系。画面中的天际线,极抽象。人物在画中暗示和承托起这个空间,明确交代空间的尺度和空间的张力。

图片

《海》纸本水墨 140 x 263 cm 2022

中国传统绘画注重整体空间和气韵。我也试图通过呈现空间来抵达绘画之去处。不是每一次都可以完全掌控。我的画面不是现代主义的抽象结构,而是包含了人的情感;画面的自由和松弛,就是通过对空间、情绪和感觉的把握来实现,这些作品不是描绘风景,而是探索和寻找人的丰富性。经由绘画,人有了力量,回看见自己。

图片

无题 水墨宣纸 50 x 37 cm  2023

采访者:您提到“艺术史就是空间结构的历史”,像传统艺术是依靠宗教、文学性等外在因素来支撑,解读一幅画的编码被艺术家提前设置好;而现代主义之后,艺术史逐渐进入到绘画的本质当中,画面越来越纯粹了。在今天,使观众能走进您所说的这个空间里,您认为重要的因素有哪些?

杜小同:艺术的力量在于真诚的情感表达,而不是形式或题材上。只有那些能够直面自己内心、表达真实情感的作品,才具有真正的价值。就像看电影一样,有人因某个场景或角色的动作而触动,而有人因为某一个镜头,直接引起情感的反应;艺术的动人之处正是这种直接的真诚。艺术必须直面个人内心的真实情感,空洞而缺乏情感深度的内容,即使画面无比精美,也是无力的。

图片

无题 水墨宣纸 50 x 37 cm 2023

采访者:此次您在“当代水墨”创研工作坊中带来的课题是“空间的绘画”,在这个课题中会涉及哪些训练和思考?您将如何引导工作坊成员进行课题的实践?

杜小同:我们初学绘画时,大都是在机械地画着几何石膏体,而没意识到这是在训练对物理空间的认知,很多老师也没能讲清楚。其实不论传统艺术还是当代艺术,空间的概念始终贯穿其中,艺术史也是一部空间演化的历史,就像我刚才谈到的,这个空间可以是物理空间、心理空间、精神空间、文化空间等。

图片

《寂鉴暮鼓》水墨宣纸 248.5 x 123 cm 2017

此次我会借助传统艺术、现代艺术的一些案例以及我自己的作品,把我对空间的思考讲清楚,来和大家交流。大家抒发己见、互相启发。我们还会有相应的练习和创作,大家一起讨论如何构建更有趣的作品,来探索水墨的无限可能。通过这种方式,希望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建立起空间观念,在创作中有所收获。

图片

《天池竹石之二》水墨宣纸 247.5 x 123.5 cm 2017

采访者:作为创作者的同时,您也是一位资深的艺术教育工作者,您对今天学院里的水墨画教学有何看法?

杜小同:建国初期的美院教学模式延续至今,虽然某些课程有微调或个别老师尝试开设新课,这些只能算是一种补充,教学结构整体还是僵化的;现在学院教育迫切需要深刻的变革,不仅要调整课程设置,更要从思想和方法上创新。

在今天,当代艺术家画花鸟与传统花鸟画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以更要取消工作室的划分,打破传统花鸟、山水、人物等分类;我们需要重新设计教学模式,找到更合理的方式,发挥每位教师的特长。然而,实现这些改革非常困难,这需要整个教育系统和大环境的支持。

图片

《昆嵛》水墨宣纸 99 x 59 cm 2020

采访者:您对即将参加工作坊的成员有哪些建议和期待?

杜小同:能来工作坊的成员,大家肯定希望由此打开创作思路,获得新的绘画视角,只要有这种想法,他们就一定会有收获。像沈勤、党震、杭春晖几位老师,都是在各自绘画领域有深入思考和长期实践,每个导师的方向不同,内容各具特色但又会有交叉。

图片

《域》水墨宣纸228×552cm2019

希望大家能放松心态,打破固有思维模式,在积极讨论中激发创作灵感,这种多样性会让大家快速获得不同体会和灵感,并在未来的创作中发酵。如果能提前带着自己的思考和问题来,那将是更加理想的状态。

(来源:库艺术)

画家简介

杜小同丨软性的笔在行走时有如太极,不可能使用蛮力

杜小同,1972年生于陕西富平,1995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附中,199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水墨人物画室获学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获艺术硕士学位,现就职于江苏省国画院。

(责任编辑:徐智勇)
关键词:杜小同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