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李一·《嵩云拓境》丨长留壮采耸苍穹

李一·《嵩云拓境》丨长留壮采耸苍穹
2024-07-31 14:00:33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李一《嵩云拓境——齐鲁嵩山摩崖》为拓片展品专辑,由中国书协主席孙晓云女士题签,薛永年、刘正成、莫言先生题词,陈振濂、陈传席先生作序,由临朐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编纂出版。摩崖书法镌刻于天地之间,是山水中的书法,具有跨时代性、永久性之特征,齐鲁嵩山摩崖是李一写山书法的代表作之一。兹编诗文、书丹、镌刻、传拓浑然一体,描绘了嵩山的壮丽风光,营构了一道豪宕雄秀、朴茂瑰奇的人文风景线,体现了新时代摩崖书法的独特魅力,拓展了名山胜水的意境之美。

摩崖石刻为中国古代艺术的一颗璀璨明珠。广义的摩崖石刻包括岩画、石刻造像、石刻文字;狭义的摩崖石刻单指石刻书法,即利用天然的石壁刻字记事抒情,简称“摩崖”,本文所论单指后者。摩崖起源于远古时期的记事方式,岩画也在其中,以形象记录生活。古代摩崖最早见于李斯的泰山刻石,前半部分刻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记述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申明法令;后半部分刻于秦二世元年(前209),记述李斯随同秦二世出巡请求勒刻诏书,书体为圆劲拙朴之小篆,因刻度较浅,历经数千年风雨,字多漫漶。两汉的摩崖如《西狭颂》《石门颂》《褒斜道》《杨淮表记》等艺品多以古朴浑厚、疏荡豪纵之风格著称。摩崖盛行于北朝,直至隋唐以及宋元以后连绵不绝,深蕴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为书法艺苑中的异卉奇葩,近现代以整山为对象创作的摩崖甚为罕见。李一先生为文墨双兼、理论与创作打通、碑帖兼融的著名学者、杰出书家,读其宏著《嵩云拓境》摩崖精品,气势豪纵,灵烟飘缈,古朴疏荡,隽秀多姿,不觉浩气冲盈,逸兴遄飞。

李一在30多年前就开始了对摩崖的研究,发表过《环境艺术的创造——论北朝摩崖石刻》的专论。古代摩崖为条件所限,刻度较浅,风销雨蚀,字迹漫漶,书家深慨瑰宝逐渐消失,于是萌发创作刻口要深、诗书浑化、体现时代感的当代摩崖之设想。先生应邀书写摩崖,于是调动学养才情,从《石门颂》《杨淮表记》《邹城铁山石刻》等神品中吸取营养,借古开新,挥洒天机,创造了一系列摩崖佳构。他在写过曲阜石门山、重庆南山老君洞、青州南驼山摩崖之后,进而创作齐鲁嵩山摩崖。嵩山为山东临朐境内第二大山,主峰海拔760米,总面积180平方公里,古有“嵩高遗峰”之称。应临朐文旅集团为旅游开发之特邀创作摩崖,书家态度严谨,下笔便作千秋之想,曾与团队十上嵩山实地考察,选定摩刻崖址,构思载体文本,然后攀岩书丹,经匠师镌刻椎拓,于是得以结集成编。从2021年10月开工至2023年9月竣工,历时将近两年。李一所创齐鲁嵩山摩崖,无疑是其胸次、学养、才情、功力、生命意志之综合表达,是别具匠心、饱含激情的戛戛独造。形式的难度彰显审美的高度。摩崖创作之难使多少书家望而止步,李一的综合修养超异,各体技法精湛,生命意志旺盛,具备这些条件,方能创作独具风神之摩崖佳品。书家在《纵笔青崖认故山》一文中描写创作的情景:“来到山前,焚香拜过天地贤哲,便按计划开始工作。我手执斗笔,身系长绳,攀到崖壁间,边上下移动,边放笔直书。天然石壁高低不平,起伏凹凸,写字时须左手牵绳,右手握笔,两脚前后左右挪动,头时低时昂,臂或弯或直,腰忽挺忽躬,上面是蓝天白云,下面是深渊涧壑,身处天地之间,与平日案头书写的感觉大不相同。”这种描写令人想起当年修建红旗渠开山凿石的情景,可见在雄山大壑之间创作出气势豪宕、意韵灵秀的书法何其艰难。品读兹编,心折于艺术家的学养才情、精湛功力,更心折于其心理素质、生命意志,以及其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毅不拔、勇敢攀登的殉道精神。

任何艺术必须体现典型化的原则,摩崖是传之永久的具象艺术,必须体现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整体的和谐。创作摩崖首先考虑写什么的问题,文体的选择恰到好处诸多不易,体现书家哲学、美学、史学、诗学的功力。嵩山与其他儒释道名山不同,是尚待开化的原生态自然山水,书写此山摩崖,寄寓文化内涵,需要艺术家具有移情于景的灵性思维,写好文本需要综合素养。李一是著名学者、美评专家、书法家,其本色乃诗人也,他创作旧体诗词数百首,情文流畅,寄意幽微,良好的诗学功力为文本创作奠定了基础。古代的摩崖往往载体与书写分开完成,而嵩山摩崖的思想载体与物化形式均为书家独创,诗文载体与环境、情景浑然为一,增添了摩崖的文化含量,拓展出广阔的想象和联想空间。思想载体多为切景切情的清雅诗文。嵩山峻拔崔嵬,壑深谷幽,清泉碧溪,险奇秀丽,四时景色,美不胜收,不同景点各具特色,诗人深具发现美的慧眼,视之能见,见之能思,思之能言,言之能雅,运用形象清逸的语词、联品或诗文予以点化,文本载体饶有诗意。如“碧琼”“溰漾”“凝瑞”等语词让人油然想到峰峦如黛、祥云飘荡、手可扪天的奇险景色,“我为峰”令人想到敢为人先、昂然奋起的精神。自书诗有五绝、七绝、七律数首,《嵩山赋》《嵩山多杮》为抒情小品。如《天镜》:“山泉幽籁永,挟梦入湖波。天镜当风阔,万山沉碧螺。”诗作写出了游者登高远眺、披襟岸帻、胸次如洗、思超物外的潇洒风仪。“海岱风光独醉人,披襟攀引历艰辛。当风窘步频回望,窈窈幽香送早春”,描写了艰辛爬涉的情景,抒发了观赏幽林春色如醉如痴的感受。《嵩山赋》为抒情小赋,有对胜地风光的概括性描写:“东镇左铺,嵩峰云迷;秀出海岱,地合鲁齐。”亦见特写镜头之摄取:“桃林夹道,新花与云霞竞灿;泉水绕峦,溪浪过草木成蹊。”且深蕴理趣之领悟:“嗟我华夏其同心,会看气运之渐骎;藉兹峰壑之荫养,敢教世界日其新。”这些文字抒发了诗人醉心风景、热爱祖国之炽热情怀。

文本载体又蕴幽邃哲思与民俗风情,给原生态的自然山水赋予深厚的文化内涵。“坐忘”二字描写景点的静谧幽邃之美,似见灵烟瑞霭疏瀹五脏、澡雪精神,这是道家思想之表达。“坐忘”是道家的哲学概念,状绘物我两忘、与道合一之境界,语出《庄子·大宗师》:“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的“坐忘”大致是荡涤心埃的修炼之法,通过观物静心,进入超然物外、回归本心之境。“观自在”“惠光普照”,来自佛教的修炼思想。“观自在”出自《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金刚经》亦云:“应观自在,一切法无我。”三字之含义是指观照自己的内心,了解自己的欲望、执着和烦恼,不为所困,从而达到清宁平和之高致。“惠光普照”与“佛光普照”语意相近,意味着佛陀的智慧光明,普遍平等地照耀一切世界,消除无明和烦恼,开启众生的智慧。这些题词微妙地诠释了释家尚空尚静的美学思想。至于“福”“寿”“福寿康宁”等语词,则表达了对民俗文化的重视,理解人民大众向往幸福康宁之理想。观赏艺品,仿佛飘来一朵朵祥云,给旅游者以心灵的慰藉。

25处嵩山摩崖,分别用楷、行、草、篆、隶五体书丹,以真楷、章草为主,风格鲜明,抒情浓郁。物化形式追蹑载体的情感运动,或豪宕或苍秀,或稚拙或萧散,深见才情功力。“清境”“嵩高遗峰”“溰漾”“天镜”等用楷、行、隶体书写,而《嵩山赋》之篇名用篆书书丹,正文为楷书,雄肆古拙,隽秀清奇。前人所写摩崖,多用楷隶,亦用篆书,以章草罕见,而用较多的章草写摩崖,朗现瑰奇之韵,应为李一独创。实地品赏李一的摩崖书境,自然别有一番风味。拓本将三维立体的摩崖变为二维平面的黑白(黑拓)或红白(朱拓),改变了维度,缩龙为寸,拓片的审美效果虽然远逊原作,但依然可品具体而微之瑰玮书境,诗与书偕,意与境合,彰显震人心魄的感染力与震撼力,李一的摩崖将书法意象的巨丽诡谲之美近乎推向极致。

李一的摩崖体现原创性之审美特征,其朴茂雄纵、拙朴瑰奇之风格宛若天风海雨荡洗胸襟,使人顿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豪情。写大字难,写摩崖巨幅尤难。论及大字书法,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指出其难有五:“一曰执笔不同;二曰运管不习;三曰立身骤变;四曰临仿难周;五曰笔毫难精。”在悬崖峭壁之间挥写巨幅书品,其中锋用笔、空间布局、力感表达、诗意抒遣受到诸多限制,臻至雄秀瑰奇之境确有蜀道之难。天然崖壁岩面粗糙,凹凸不平落差较大,行笔难畅,结体难圆,灵气难遣。创作摩崖,作者感受最深的是对涩笔的理解。笔锋与壁面的摩擦声,声声入耳入心。而他发现书写摩崖亦有独特的审美感受,凹凸起伏的崖壁提供了近似三维的表现空间,为展现艺术构思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创作之时忘怀物我,气定神闲,握管而潜百灵,挥毫而扫万象。创造“大美”必须经历“大苦”,之后方能享“大乐”。在李一笔下,无论少字还是多字整篇,无不是巨丽清奇的有形之诗。《寿》字为楷书,高2.50米,宽1.70米,印高0.23米,宽0.23米;《溰漾》为隶书,高5.60米,宽2.50米,款(含印)高1.00米,宽0.30米;《嵩山赋》竖排三字为篆书,高2.60米,宽0.70米,正文高9.00米,宽12.00米,款高3.80米,宽0.70米,印二方,每方高0.40米,宽0.40米。细品这些巨幅摩崖,依然看到中锋之清劲、结体之圆融、气势之豪宕、情韵之清雅,既彰显艺术家深厚之功力、郁勃之诗意,又见其广阔之胸次、心雄万夫之生命精神,嵩山摩崖无疑是一曲歌颂山川大美的交响乐章!

李一的楷书以颜柳立基,得《龙藏寺碑》之幽韵。《龙藏寺碑》为隋碑第一,欧楷之瘦劲险绝、寒峭多姿,颜楷之天骨遒峻、凝重清雄,虞褚之婵娟罗绮、增华绰约无不从此碑中拓其灵源。李一于《龙藏寺碑》精嚼细咽,消化吸收,又从两汉摩崖以及北碑中吸取了丰富营养,斧斤挥运,独具匠心。观其创作,既有北朝碑版的古拙雄强,又有唐楷之规正端庄,折笔、断笔、方笔互用,丰富了真楷的技法语言。“齐鲁嵩山”四个楷书大字,深见北碑雄纵之气势,饶多鲁公《颜勤礼碑》笔意,高古苍秀,雍容雄肆,又得柳体爽利挺秀、骨力遒劲之遗韵,用笔清劲,结体疏朗,意象古拙,意境清峻。而《嵩山多柿》为散文佳品,为隶书,以《乙瑛》立基,又得《礼器》《石门》之余绪,结字扁方齐整,雄逸凝重,骨肉匀适,波磔分明,藏锋起笔,回锋收笔,笔姿美妙,工整隽秀,似见《石门颂》《杨淮表记》之纵逸疏荡,高浑苍茫。透过物化形式,仿佛看到书家于一片橙红的柿林之中嗒然若丧、神清气爽之风神。以章草写摩崖为李一前无古人之创举,既朗现丰博精湛之技法,又彰显超旷萧散之情怀,形成高古奇谲之雅韵。章草为隶书之捷,存隶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俗急就。章草以皇象《急就章》、索靖《月仪帖》和陆机《平复帖》为典范,当代章草以王蘧常独领风骚。李一上溯魏碑与西汉摩崖,于简帛或临写或观摩,为专攻章草打下坚实基础,于王蘧常之临习已臻遗形取神之境。王氏为著名哲学家、史学家、书法家,其章草《千字文》朴拙凝重,意韵高古,李一追蹑王蘧常之风神,熔铸学养才情于一炉,翰逸神飞,借古开新,别开生面。“福寿康宁”为祥瑞之语,结字稚拙古雅,潇洒清奇,线条如苍藤摇曳,古松挺拔,结体翩翩自恣,简率灵动,书境体现笑傲烟霞、超然高举的浪漫气息,似见商皓步履安详、迎风啸歌之风采。而《离尘桥作伴》五律,上究皇象、索靖之规范,中取汉简之灵便、《平复帖》之率真,近掠王蘧常之高浑、于右任之清雄,遣意抒怀,神融笔畅,“筇”之垂露,“啸”“松”之主笔,“雁”“短”之捺画,如巨石崩云,如长虹饮涧,如修篁袅娜,体现强烈的抒情色彩。因意生形,因形结体,因体成势,形断意联,形断气联,透过物化形式,犹如秋日登览嵩山,宛见白云飘忽,碧涛澎湃,灵鸟翻飞,山岚缭绕,古木森森,瀑流飞溅,不觉胸次洗涤,逸气顿生,进入左思“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之境界。

李一的摩崖书法,创造了整体和谐的雄秀瑰奇之美。除了书家的胸次、气度、才情、功力,雄健如龙的体魄,昂扬奋进、履险如夷的殉道精神,这与创作条件的推进、团队的配合也是分不开的。书写摩崖甚难,科学的发展为而今写山提供了便捷的条件,因而书家虽处绝壁丛莽之间仍可纵笔挥毫,激发生命意志,流淌郁勃天机。镌刻乃摩崖艺术的二度创造,好的刻手使摩崖创作锦上添花。嵩山刻石聘请了当地的镌刻高手李纪勇、李银父子,他们在山林安营扎寨吃住数月,采用圆底(U字型)和尖底(V字型)两种刻法,勒刻之深历经千载亦难风化。传拓亦请王修等高手,历时20余日传拓出嵩山摩崖的首拓本。兹编之作,既是艺术家的匠心独运,又是团队合作的丰硕成果。

刘勰说过,“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信然!中国的名山胜水饱蕴了中华文化的底蕴,作为原生态的齐鲁嵩山,留存李一先生的摩崖精品,诗意内涵得到强化,哲学理趣得到提升,民俗风情得到彰显,大大拓展了审美者想象和联想的空间。李一的《嵩云拓境》稚拙朴茂、雄秀瑰奇,壮美意境与奇险风光和谐统一,是对摩崖书法的继承和发展,更是独具艺术匠心的戛戛独创。试以小诗三首作结:

(之一)古国文华绽异葩,原生风景写摩崖。圣人故里斫轮手,敢上嵩岑沐彩霞。

(之二)澄怀悟道洗心埃,漫扫烟岚画卷开。万仞悬崖何足惧,誓传薪火起春雷。

(之三)取裁颜柳与王公,抒遣豪情颖翰中。墨渖淋漓清韵发,长留壮采耸苍穹!

(文/蒋力余,湘潭大学教授,荣宝斋沈鹏诗书研究会理事,中国李白研究会会员,著名文化学者,诗书画美评家,诗人,为沈鹏、范曾、林凡、张海、言恭达、周俊杰等先生研究专家)

(来源:江南时报)

艺术家简介

李一 | 楷书:济宁青华洞《修建纯阳仙师祠碑记》

李一,1957年生于山东曲阜,博士,美术史论学者,书法家。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八届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理事。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美术观察》主编。

(责任编辑:徐智勇)
关键词:李一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