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佛山市石景宜刘紫英伉俪文化艺术馆主办的“静观·当代岭南大家研究系列丨画里传神·林墉作品展、画中真意·苏华作品展”,于2024年10月9日上午10:30分在佛山市石景宜刘紫英伉俪文化艺术馆举行开幕仪式。
主办单位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
佛山市石景宜刘紫英伉俪文化艺术馆
协办单位
广东省中国画学会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
当代岭南艺术研究院
承办单位
广州鲁逸文化
佛山青创文化
总策划
许鸿学、许晓生
策展人
邱健彬、林润鸿
执行策展人
王长立、徐辉龙
展览时间
2024年10月1日-10月15日
开幕时间
2024年10月9日上午10:40
展览地点
佛山市石景宜刘紫英伉俪文化艺术馆
展览组织
蔡庆洪、王长立
宣传推广
罗丹、梁雪芹、黄柏森、伍嘉伟
展览陈列
朱伟仪、马春录、黄锡东、许晓楷
视觉设计
心源、林铭振
公共教育
蔡庆洪、王莹莹
静观·当代岭南大家研究系列
画里传神·林墉作品展
画中真意·苏华作品展
总前言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佛山市石景宜刘紫英伉俪文化艺术馆特别策划推出“静观·当代岭南大家研究系列”,包括“画里传神·林墉作品展”和“画中真意·苏华作品展”,以当代画坛著名伉俪、中国画大家林墉、苏华为研究案例,对传承岭南文脉有着特别的意义。
林墉、苏华均为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二代中国画家,他们的艺术历程深深嵌入新中国的文化建设中。作为新中国发展历程的有力见证者,林墉、苏华既有着无愧于时代的艺术贡献,也有着无愧于前辈的精神品格。在漫长的绘画实践中,他们自觉肩负起文化使命,为中国画的传承发展铺就了厚重的学术底色和丰厚的精神力量。
林墉、苏华同窗10年,均于1966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69年结为连理。因画相识、相知、相守,携手同行半个多世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林墉、苏华三访巴基斯坦,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林墉·苏华访问巴基斯坦作品展”,在美术界引起强烈反响。在访巴之旅中,他们获得了检视中国传统绘画语言结构和价值形态的新视角和新空间,奠定了在当代水墨画坛的地位。
林墉是继“徐蒋学派”和50年代出现的杨之光、刘文西、黄冑、方增先等第二代画家的新一轮革新之后,现代水墨人物画发展历程绕不开的代表性人物。区别于第一代、第二代画家面临的笔墨与造型、写生与笔墨及艺术功能问题,林墉的人物画实践更倾向于探寻人内心世界的精神状态。实际上,从80年代中期开始,林墉的艺术实践多方位展开,人物画创作母题广涉域外风情、都市女性、文人高士、古代仕女,兼及山水、花鸟、书法和“业余”文学创作。他在满怀睿智思想、社会责任和道义感的文化省思和文学性表达中,在其霸悍恣丽的唯美人物画体系的构建中,倾注着对人情世事、人性内涵的理解和诠释。
苏华是当代中国山水、花鸟与书法一体的书画大家。早年受过良好的传统教育和系统的学院教育。书法受教于著名书法家麦华三,山水师承巨匠关山月、黎雄才。游弋墨海60余载,她坚守传统精神本位自信,以传统文心观照当代生活,对传统水墨的现代转型进行了精深而广博的有益探索。就绘画而言,山水、花鸟、人物无所不精,尤以山水、花鸟盛,呈大气象、大境界,画风奇特恣肆、豪迈奔放。就书法而言,以画入书,写字如作画,具有现代意味。苏华的书画风格在当代艺坛独树一帜。
佛山市石景宜刘紫英伉俪文化艺术馆一直以来重视广东当代大家的研究和展示。此次以“静观”为题的系列展,是当代大家林墉、苏华艺术硕果的一次合体登场。品鉴林墉画里传神,释读苏华画中真意,领略岭南美术大家的风范,让大家的精品力作惠及更多民众。相信,这次展览对于打造优质的公共文化平台,对于繁荣佛山文艺创作以及艺术赋能佛山文化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佛山市石景宜刘紫英伉俪文化艺术馆
2024年9月
前 言
林墉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经常给人以惊讶,后来成为人们传说中的广东“金刚”之一。再后来他给人们的惊讶就不仅是表现在作品中,他还经常神奇地发表一篇又一篇的文章,出版一本又一本的文集,似乎换了一种与公众沟通的方式。他的那些文字也令吃文字饭的人产生莫名的感受,因为那个行业中的许多人连他所累积的文字量都没有。显然,这些文字反映了他生活和情趣的方方面面,也透露出他学识和修养的方方面面。因此,要想读懂他的画,首先应该看看他的那些文字。他的文字基本上很少谈学理方面的问题,其中很多说的是一些生活零碎。这些生活零碎就像一条溪流中泛出的零碎的阳光,虽然只有星星点点,但是很耀眼。林墉在文字上涉足的领域很宽,可能会使一般的读者产生“这个作者究竟是干什么的”的疑问。他的那些文字也非常有趣,这是一位能够特别具有画画情趣的画家对于生活的享受,对于这种享受的表述。
古代的文人、画人比较讲究兴致情趣,经常用一些几乎是超凡脱俗的词句来描述各种各样的性情:坦荡而洒落、平淡而中庸、孤高而清介、廉洁而雅尚等,以说明“德成而上,艺成而下”的道理。这些在今天看来已经是非常抽象的概念,在历史上与被认为“水墨为上”的国画则合为一个整体,成为品评的基本准则。清人盛大士说:“士大夫之画所以异于画工者,全在于气韵间求之而已。”气韵间是什么?不外乎学养性情。人们通常看重学养而疏忽性情,是因为性情离不开学养。离开学养的性情,往往是那种显而易见的有时被认为是粗鲁的德性;而性情中的学养,则使学养增加了人的活性,分出了人的层次和高下。有性情的学养是一种境界,它高于一般的性情和一般的学养。林墉的画,表现出一种有性情的学养。因此,他的画不仅反映出审美取向中的那种非常个性化的诉求,而且这种有性情的学养,或者是学养中蕴含的性情,反映出来的这种个性化的特质所显现出的在当代文化中的积极意义,让人们看到传统的中国画在当代的表现中所应该坚守的方向。
林墉 巴基斯坦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