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笔下的世界,乃至笔下的事物,所呈现的状态,令每一位欣赏者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和视觉效果。对于画家的作品,我们没有统一的答案,甚至画家对自己作品的阐释不具有权威性。因为作品完成后还不是终极阶段,接下来还要等待欣赏者参与理解的过程,通过画家与欣赏者之间的“视域融合”,作品才具有了完整的生命历程。
孙承民小品 33×33cm 纸本水墨
画家经历了多少,就会表白多少。绘画作品是画家把经临的事物符号化,用绘画语言定位、命名、赋予解释和意义。思想本来转身即逝,绘画作品的功能和使命就是挽留了事物的形态和保存了事物的场所,并以符号化的样本存档留底,即便我们穿越时间的栅栏,以为一切经验和经历都被弃于身后,事实上它们却被绘画作品所记忆和挽留,始终成为画家精神世界索引的一部分。或许画家创作这幅作品所处的环境早已烟消灰灭,那个时代的欣赏者也纷纷弃世而走,这幅作品宁守寂寞孤零零地留存下来,某一天与某一个人相遇,画家和他那个时代已退入于历史的尘埃中,只有这幅画作与今天的每一位欣赏者心融同在,欣赏者成为画家的倾听者,声音穿越时空,跨过若干年与眼前的你得以相识相遇。欣赏者欣赏绘画作品如同凝视一滩水洼,在这之前我们可能既不在意小水洼也不在意蓝天的存在——世界经由绘画作品反射进我们的视域。
孙承民小品 33×33cm 纸本水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