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草初萌、桃花其姿时前往琢庐书院与李明兄的作品面对面,就像如弓的弯月凝望着离弦的流水,豁然破解了前些时日阅读他寄赠的西泠印社版《李明作品集》产生的疑惑:这样的笔墨,凭什么令人久久意难平?
漫步在李明兄的书法世界里,不必担心会出现缺乏生命质地的线条风景而无从点染,恰恰是这一串串笔墨生涯中的曲折脚印,引发出悠长的时代回声,构成难得的一种生命态度,框住了他整个书写时代的光影。李明兄的生命态度,一方面属于表层,允为理性的思辨;一方面藏在深层,可称诗性的呼唤。思辨,是他对自己书法美学的不断审视和梳理;诗性,是他与家乡风物的不离不弃,始终保持一份游子的钟情。
生命态度的塑造对于艺术家的切切重要,朱新建先生诠释得十分精妙:“我觉得读书也好,文化也好,都不是最重要的东西,最重要的还是自己对生命的态度,而一个艺术家不种棉花,也不种稻子,他有吃有穿,凭什么?其实他贡献的应该是比其他职业更真诚、更纯粹的一种生命态度。”
今日之书法界,许多执笔者将腕下风情当成了向当代社会主动搭讪的桥梁、进阶的跳板,而笔墨更应当成为以自身的纯粹、天真与时代紧紧拥抱的方式。志于书道的李明兄,线条中那份尊重法度又听从天性的趋势,在长久岁月的绵延与积累之下,莫名形成了一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