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在瑾熙农家的一幅小品
应伟革主席邀请,昨天(12月1日)下午到了天目山,感觉这里的气温比较低,有点冷,晚上睡觉时,屋里的气温很低,发现空调的遥控器没有电池,开不了空调,于是两床被子、两条毛毯全部盖在了身上,睡到天亮,似乎也没有把被窝暖热,一大早开车去四面峰,开始了天目山的第一幅写生。
据记载,1934年,绘画大师徐悲鸿率中大艺术系学生来西天目旅行写生,住开山老殿,并在此作画,留有油画作品《天目秋色》。徐悲鸿在天目山画了三幅写生,今天在他写生的地方,我也画了两幅。中午的太阳在寒冷的山里显得无比珍贵,暖洋洋的阳光,让人昏昏欲睡,不过我还是在兴奋中完成了三幅写生,忘却了昨天晚上的冷。这里的山峰周围森林茂密,植被覆盖率高,空气清新。峰突出众壑之间,居高临下,峭壁万丈,形胜险绝。峰前远眺,犹如万马腾云,山峦起伏,林海苍茫,深谷幽壑,云蒸雾绕,色彩绚丽,如入仙境。明代慎蒙《游天目记》称四面峰“深、邃、幽、寂、奇、丽六者兼之,古称蓬莱仙岛,真为不忝,此天目第一奇绝处也”。其峰顶有立玉亭,驻足亭内,可将全山景色一览无余。
(文/张伟觉圣,2024/12/2,《天目山写生随笔》)
天目山写生之一 45cmx70cm 卡纸设色 2024
天目山入画的地方不少,一天画了三幅,算是不多不少,边画边了解这里的一切,画的第二幅在开山老殿,当年徐悲鸿与天目山的开山老殿有着密切的联系。当然此老殿非彼老殿,我在画开山老殿的位置几乎和徐悲鸿当年画的角度都一样时,周边的人开玩笑说,你的写生比徐悲鸿画的好,时过境迁,今非昔比,每个时期的绘画都不可离开当时的历史背景,不可分割开与不同时期的绘画作比较。
1934年9月,徐悲鸿从意大利回国后,率领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的学生前往浙江天目山写生。天目山素有“大树华盖闻九州”的盛名,其老殿古杉参天。徐悲鸿被这里的景色所吸引,绘制了《西天目山老殿》等作品。
在这幅图中,徐悲鸿构思富于机巧,运用对比和遮掩的手法来表现杉木的参天气势。他在古杉前面描绘了一圈低矮的古殿围墙,墙体的低矮衬托出古杉的高大。墙体的遮挡虽隐去了古杉的根部,却扩大了观者想象的空间,巧妙地增强了古杉挺拔参天的气势。
他的画作在写出深山老殿清苦悲凉氛围的同时,又通过画面中的一些元素彰显出生机与韵味。有人评价说,观红叶在香山,赏秋景在天目,天目山丰富多彩的秋色互相辉映,绚丽而完整。也无怪徐悲鸿先生慕名而来,并留下佳作。走进他的《西天目山老殿》,仿佛能走进徐悲鸿先生的世界,感受到他历经沧桑又欲拼搏的沉稳,以及收获成熟的幸福等各种情感和力量。
(文/张伟觉圣,2024/12/2晚10时,《天目山写生随笔》)
天目山写生之二 45cmx70cm 卡纸设色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