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底,由萧继东先生完成的油画《都江堰百寿图》,反响之强烈赞誉度之高,一时间,《都江堰百寿图》成为具有标志性的地域文化现象。
文化现象包含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方式文化几个特征。《都江堰百寿图》与文化现象构成怎样的内在逻辑关系?其深层的意义和对文艺创作的启示是什么?引起了研究者浓厚的兴趣和深入思考。
萧继东《百寿图之一杜张氏》油画 90cm×70cm 2022年
一般来说,被艺术史、思想文化史研究者关注的艺术文献并不多见。符合研究条件的艺术作品,既要达到艺术的高水准,也要符合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精神,要立意深邃,思想内涵丰富,并且有首创性质。我们讲的首创性质,并不是单纯地指出现了某种新的绘画样式,而是指人文、历史、地域文化、推广的主体性等综合因素与绘画的集合,共同构成艺术作品的完美内涵。可以这样讲,具有首创性质,就具备了前瞻性、前卫性、时代性,也具有了世界性。
我们欣喜地看到,油画《都江堰百寿图》的创作推广全过程,在全国都具有首创性质,是一项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艺术工程。
《都江堰百寿图》由著名油画家萧继东先生创作完成。我们文章的视角和侧重点,是叙述萧继东在古稀之年踔厉前行,以超凡的勇气,历时三年的时间,用西方具象绘画的语言,架上绘画的样式,对着真人写生,日复一日笔耕不辍,创作出了100位百岁寿星的肖像,让人感佩动容的故事。
我们的视点是:观察、思考、判断,《都江堰百寿图》成为文化现象的内在原因;提供作品具有文献和史料价值的依据;归纳时代、地域、文化、生态因素,对艺术家创作的影响。进而思考,怎么为艺术守正创新提供新的理念和实践路径。
一
《都江堰百寿图》的文献和史料价值在哪里呢?纵观近现代中国美术史,有一幅长卷中国画《流民图》,是蒋兆和先生于1942年创作的;还有一幅油画《父亲》,是罗中立先生于1980年创作的;《都江堰百寿图》是2022年完成的。有趣的是,这三件作品出现,间隔时间都在四十年左右。从《流民图》到《父亲》再到《都江堰百寿图》,时间走过了120年,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三件艺术作品用艺术形式,见证记录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的沧海桑田,并展示了中国老百姓从哭泣到愁容再到欢笑的过程。这个过程浓缩了中国120年的历史,真实、形象、深刻、可信。
萧继东《百寿图之一高明芳》油画 90cm×70cm 2020年
为何要站在历史的经纬度上将三件艺术品进行类比?因为我们看到了几个共性的逻辑特征:首先,三件作品都是人物画,创作者聚焦的点都是社会底层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状态。其次,不论是中国水墨画,还是西方的油画,虽然画种不同,作画的材料、创作的方法各异,但艺术家以现实主义的理念,具象手法,用老百姓看得懂、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诚恳倾诉亲身经历的历史感受,提炼概括时代人物的典型特征,又是一致的。再有,艺术家倾其全部的真诚和深情,眼界不是内观自我日常的小趣味,而是视野宏阔,笔墨聚焦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素材中挖掘、熔炼、淬火、锻造,反映时代的宏大主题,为人民而艺术,为时代服务,为时代呐喊,践行崇高的艺术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