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胶东半岛,烈日刺目,远近闻名的五龙河全然没有龙腾的模样,安静地在山脚下流过。远远望去,像一面蜿蜒的镜子,镶嵌在胶东半岛的玉米地里。站在孙博文故居门前,疯狂的野草遮住了破败的房屋,无论开动怎样的想象力机器,也难以将眼前的环境与他笔下流淌的瑰丽和玄幻对标。孙博文在当代艺术史惊艳亮相,所过之处,人们为之震撼、惊叹,还有不解。是什么修炼出这样一个大气磅礴而又玄幻奇丽的艺术家?
艺术史不仅在于记录,更在于发现。正是一个个艺术家和他们的优秀作品被不断发现、挖掘和书写,才让艺术史找寻到丢失的记忆,追回那些曾经的艺术形象的记忆。一个画家是怎样走进艺术史的?又在艺术史中占有怎样的地位?换言之,孙博文是怎样炼成的?本文从所见孙博文的作品出发,结合他的人生地图,在探讨孙博文艺术生命轨迹的同时,追问他鲜明的艺术“异数”是如何炼成“生命的艺术”。
▲《袖卷红云水上生》
143cmX360cm
2001年作
一、师古今:由“学”入“博”
孙博文1938年出生于山东莱阳富山脚下的富山村一个世代翰墨家族。是与南派著名书法家苏局仙同获“南仙北佛”之赞誉的“北派”书法家孙墨佛((1884-1987))的玄孙。曾祖父孙天牧(1911—2010)在天津师从陈少梅学北派山水画多年,系北派山水画家的重要代表,妥妥的家学渊源。1958年考入山东艺术专科学校(今山东艺术学院),1963年毕业后遵从父亲嘱托,主动走进基层,在莒南县文化馆从事基层文化管理工作。1978年回到家乡莱阳文化馆工作,1979年拜师莱阳籍画家崔子范。1994年定居青岛,2003年,周游了长三角的上海、杭州、宁波等地,在陕西周至楼观台与著名画家刘文西交流,最终客逝于广州。
尽管生前大部分时间寂寂无闻,但在他病逝前一年(2002年),于中国军事博物馆的首次展览,以其作品的大尺度、大场景、大气象和中国传统山水画色彩观的大突破,引发了艺术界和新闻界的关注,可谓横空出世,出道即巅峰。他的创作题材,人物、花鸟、山水尽皆包含,以山水画成就为最。
▲《江山多奇秀》
191cmX495cm
2000年作
1958年孙博文走进山东艺术专科学校,求学于泉城,接受了系统的学院派绘画艺术教育。在山艺,他得到蒋维崧先生的悉心栽培,奠定了日后作品中诗书画印相得益彰的基础。他的作品自始至终坚守中国画诗、书、画、印一体化的中国画独有的民族艺术形式,即便是晚年进入抽象和奇幻的境界,依然如此。
山艺求学岁月,成长于民国时期的“齐鲁四老”有两人在山艺成为孙博文的业师,齐鲁画派无疑在绘画技法和笔墨精神影响了他的创作。齐鲁画派是20世纪的一个地域艺术流派。北派绘画开创者之一的李成,因多年居住山东营丘,被视为20世纪“齐鲁画派”的鼻祖。中国美术史上,从展子虔、李成到张择端,直至近代的齐鲁画派。整体来看,远溯宋元,直承北宗,兼容南北。创作对象以齐鲁大地自然山川为主,艺术风格以北派的雄浑、质朴和雄强刚健为主,呈现出浑厚华滋、静慕含蓄的内敛之美,呼应了儒家文化的文质彬彬、温良谦恭和中庸之道,即便是吸收了海派艺术思想却依然在艺术思想和观念上难以有大的突破,这或许是没有能够像长安画派、新金陵画派那样获得全国性影响力的因素。
▲《凤舞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