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横跨画种,黄阿忠还是上海作家协会会员。“写作对我来说和画画也是一样的。”黄阿忠说:“我喜欢写文章,也经常发表,我觉得那些都是我对生活的体悟——就和画画是一样的,我的画也是我对生活的体悟。”在黄阿忠看来,不管是美术创作还是文学创作,重要的不是表现形式,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思想,要有自己的风格。而作为一个画家进行文学创作,他非但没有隔行隔山的困窘,反而更容易形成自己的风格——因为他有一双画家的眼睛。借了这样一双眼睛,我们在他的散文集《阿忠随笔》系列中看到了他“画”的西班牙小城龙达:“龙达的建筑大部分是白色的”,“屋顶是深赭褐色,窗是黑色的,或者是土红灰的等,再加上灰灰的浅蓝紫的天,这就构成了一组极有画意的色彩”。还有他“画”的阿姆斯特丹:“荷兰阴灰的天,似乎已经成了它的符号”,“偶而也会从云层中透出一缕阳光,但倏忽又被移动的、灰落的薄云给遮住。沉沉的天呈现了银灰的色调,与之黑色的或红的建筑,和白色的游艇组合,就是一幅非常高雅的灰色调子的油画风景”。只是一个白色、一个灰色便能细分出那么多种差别并描摹出来,这大概只有是画家兼作家才有的功夫。
在黄阿忠看来,写作与绘画虽有不同,但最终目的都是保存生活的美。“生活中有很多让人心灵激荡的瞬间,有些能画出来,有些画不出来,而文字能描绘那些‘画不出来的画面’。同理,也有一些美,是文字不能抽象描述的,而画面可以让人直接通过眼睛感受一切。”所以,他并不拘泥于自己是个“什么家”,画家也好,作家也好,只要“我能把我自己认知的美,留在这个时代。”
对话黄阿忠
采访者:您对绘画的初心是什么?
黄阿忠:喜欢、热爱、坚持。这三个动词,叠加在一起,组成了我的内动力——我想做个画家,我愿为这个理想一条道走到黑。
纸本油画《凯恩斯·沙滩那边》28×40cm
采访者:这条道您走了50年,可有遇到困难?如何克服?
黄阿忠:这条道对于我一直是有困难的,因为这困难是我自己找的,我总是和我的目标有一点点距离,因为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总是比我的能力高一点。就好比跳高,我给自己设定的标杆是1米,但当我终于跳过去之后,我会把标杆升到1米5。我总是不断调整自己的目标,可能这会让我反复处在“困难”中,但这同时也让我一直不断在进取。
采访者:您的作品中常常体现出东西方艺术的融合,您是如何看待这种融合的?
黄阿忠:融合和渗透,是世界艺术发展的正道。比如,毕加索也曾留意到中国的壁画和中国画中的写意,而东方的画家们也注意到了西方画家的色彩和结构,艺术之间的互相借鉴、相互渗透是用不着专门去提倡的。
采访者:您在油画、中国画、书法甚至写作上都多有建树,您如何看待不同画种,或者说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关联?
黄阿忠:好比油画,写意油画也好,写实油画也好,表现主义油画也好,这都是后来人命名的。实际上我觉得,绘画或者说艺术只有一种形式,就是表达你自己的审美情感。前苏联有一个美学家叫车尔尼雪夫斯基,他提到,美是生活。当你对美有了自己的理解,生活中会处处有艺术——比起创作,艺术的根本在于发现。而绘画也好,写作也好,从表现形式上看起来很不同,但在我这里殊途同归,最终的目的就是“保存”我发现的生活之美,并传扬这种美。
油画《海上风华·外滩新貌》200×450cm